蒋勋:探寻有温度的美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12 解放日报 潘飞 参加讨论
蒋勋被大陆读者逐渐熟知,还是这几年的事儿。具体得从2009年《汉字书法之美》的出版开始算起。汉字的美和风韵,经由他那杆清丽之笔的解剖,不再是火柴棍笔画的简单拼凑,而是写出了精致婉美、厚重沉郁的文化味儿和美学气质,令人不忍释手。 再看这本《无关岁月》,收录的是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不同生命阶段的作品,各有各的痕迹,各有各的表情,却有一脉相承的逻辑关系,收录在一起,倒像极了名菜“佛跳墙”。且不说各种食材都是山珍海味,极为罕见难得,就说它们彼此之间互为补益,相得益彰,奇妙的化学反应全在最后的汤品之中,醇厚甘香,让人回味悠长。正如蒋勋在《我的散文观》中所言,自己的文章全是取材于生活中一些挥之不去的印象,浮浮荡荡,晃漾而出,形成清晰的画面。因此,读他的美文,每一个字都能吸吮出生活的原汁原味,“可口”得很。 然而,蒋勋的美文又是结构和层次相当丰富,理性与感性兼得,并不因为常常以“美”为谈论话题而呈现出一种甜腻的庸俗。首先,他的文字中有关中人的耿直刚硬,就像激越的秦腔,饱满酣畅,甚至颇有些刚烈惊世的意味。更为重要的是,蒋勋谙熟戏剧、书法、绘画,常年在知识和美学的汪洋里游弋,还是个爱好流浪的旅行品味家,期待如同种子般随风飘散四方。用“侠骨柔肠”来形容蒋勋以及他的文字再恰当不过了。这里的“骨”,是一种骨气,也是一种风骨,是透视世道人情后的悲怆和感喟,是文人对于生命、人性、灵魂的轻歌和微叹。 蒋勋的“柔”,最主要的根源,来自于各种 “美”——美学样式、观点和门派——对他的浸润涵养。书中数篇对美的释解之作,颇为专业,但绝没写成论文,冷冰冰拒人于千里之外。蒋勋的眼和心,都是有深度的,他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和体察,都能探知到有温度的美。比如一篇献给台静农的《屋漏痕》,不仅有对于历朝历代大师绘画技法的知识性介绍,还将中国书法绘画中的意境和人的心境结合在一起,带着读者从蜿蜒的书画痕迹中了悟到人生更阔远的意蕴。 当然,笔者最爱的,还数与古乐曲《春莺啭》同名的一篇美文,仿佛古腔古调,从时空的那头,隐约再现。“内人已唱春莺啭”,经过千年时间的发酵,再由蒋勋的笔传来时,竟是震世的“裂帛之音”,文章结尾,颇富气魄:“鸟声连成笙与篥,是长安城更鼓过后,从大地上初发的黎明,要更亮烈,更浩大,持续不断。 ” 品读蒋勋,只觉文字的韵律与音乐的韵律,并无不同,寥寥数语,便如同一波赶一波的浪潮,急促促的,教人生出心脏收缩的紧张快感。美不在文,而在于心。难怪“蒋勋”竟逐渐成了一种文体、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美学标杆。(潘飞) (《无关岁月》,蒋勋著,译林出版社出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沙博理:他把中国讲给世界听
- 下一篇:戴从容8年苦译《芬尼根的守灵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