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罗琳:魔法世界的创造者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48 光明日报 作者 参加讨论
提到J.K.罗琳,大家除了把她和《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创造者联系在一起,还被她的励志故事所感动——一个单身母亲为了躲避寒冷在熙攘的咖啡馆里写作,穷困到只能点一杯咖啡,还要边写作边照看婴儿车里的女儿,甚至一度想到了自杀。在咖啡馆里,J.K.罗琳造了一个魔法之梦为自己取暖,戴圆眼睛,黑色乱蓬蓬头发,碧绿眼睛的十岁男孩就这么飞出她的世界,伴随了全世界一代少年的成长,而她自己也成为英国最富有的女人之一。 2007年,J.K.罗琳关闭了自己的魔法城堡,全世界读者都翘首期盼她将如何创造一个新的神奇世界,但当2012年他们盼到了她的新作《偶发空缺》时,阅读时习惯的喧嚣一下子寂静了。罗琳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她写作了一个完全真实的世界,甚至比真实还要残忍,帕格小镇不再是《傲慢与偏见》等英国传统文学作品里富有田园风情的小镇,而是一片腐烂之地。小镇居民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块痛处,渐渐露出鲜红的血肉。随着议员巴里的去世,小镇表面的平静被打破,每个人内心翻滚的欲望冲垮了心理的防线,由于人物之间紧密的联系,小镇很快搞得天翻地覆。 《偶发空缺》回归了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这种被当代作家嗤之以鼻为古老的写作手法,被J.K.罗琳重新拾起。她以小镇议员巴里的死亡,而留下职位的空缺所引发的一系列争斗,来全景式地呈现一个小镇的人情、风貌。由于小镇是封闭的,时代背景也不明显,所以情节并不复杂,但对于人物内心的深挖,罗琳做到了细致。人物是紧密缠绕的,她像一个训练有素的手工艺者,抽丝剥茧地把每个独立个体单独呈现,再汇聚到和小镇命运相关的那条主线上。每个人的行为都与小镇息息相关,和所生活的世界是相互作用,而不是单向被影响。同时,在表面的行为之下,人物内心有一股涌动的暗流,无论是自卑、自负还是盲目自信,这股力量裹挟着人物前进。社会塑造了他们的心理,而心理影响的行为又推动社会的进程,社会与个人是一张紧密的网,命运就在这网上挣扎。 家庭是《偶发空缺》里的叙事单位,当代社会,大家族崩溃,集体生活被证明是虚妄,小家庭成为社会的主导,同时也是最微小的社会细胞。《偶发空缺》里写出了一个个细胞分化、解体的过程。家庭成员里都各怀心事,强势的母亲和自残的女儿,暴力倾向的父亲和沉默的儿子,吸毒的母亲和放荡的女儿,单亲家庭、婚外恋……所有家庭问题都被罗琳融入到一本书中。十几个家庭,二十几个主要人物,没有绝对主角,也没有脸谱化的平面处理,每个人物的复杂性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们不是简单地黑白对立,而是在灰色地带苦苦挣扎。有时会感觉这部作品被撑胀到漫溢出来,但罗琳又自主地掌控着交替叙事的节奏,把人物巧妙地穿插进主线里,让青少年领衔几个关键点。有时故事会讲得慢条斯理,有时冲突又会扑面而来,罗琳是个可以掌控叙事节奏的神奇魔法师。 J.k.罗琳这部作品或许不会像《哈利·波特》一样成为影响一代人的经典,但它也绝不是一部简单意义上的通俗作品。她关心了这个时代人的精神隐疾,尤其是在中产阶级占主导的英美社会,还有一块黑暗的角落被忽视。作者正是用文字点了一盏灯,将这块角落照亮,以承担的精神去挖掘黑暗里人性闪闪发亮的东西。尤其是对于青少年成长的描写,延续了《哈利·波特》对这一群体的深切关注,更加写实地呈现出青少年成长中所受到的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一旦有一方面出现问题,青少年心理都会产生偏差,他们的行为往往不计后果,对小镇的秩序是摧毁性的;同时他们的行为也更好纠正,只要给予爱和理解,辅以沟通。 罗琳在《偶发空缺》里依然筑起一个充满魔力的城堡,没有神奇的魔法,却是一面魔镜,倒映出我们复杂的人性。鲁迅曾言“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点罗琳做到了。她的笔是一把手术刀,狠狠地剖进人物的胸口,精细地寻找病因。但同时,她深深地热爱着这些人物,耐心、细致地缝合上他们的伤疤。这份具有使命感、责任感的担当,是值得当代中国作家所借鉴的。(霍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黄济人与《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
- 下一篇:迟子建:走在自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