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汇聚微光照亮理想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10:11:19 光明日报 吴娜 参加讨论
大作家贾平凹至今还是用笔和纸写作。他的老朋友,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文学评论家潘凯雄还清楚地记得,两年前,贾平凹60多万字的大作《古炉》完成之后,编辑提着两个麻袋的手稿来找他看稿的情景。 又历经了一番在无数张稿纸上的深耕细作,凝聚贾平凹三年心血的36万字新作《带灯》,在新年伊始推出,随即成为热点。 潘凯雄是最早看完《带灯》全本的首批读者之一,“《带灯》是贾平凹长篇小说里面难得的、少见的最贴近现实的一部,非常写实,而且是非常近距离的写实。”这一点,让他印象深刻。 小说女主人公的本名叫萤,后来改成“带灯”,职务是樱镇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仅从这一职务就可看出,《带灯》必定是一部高度关注中国基层现实生活的作品。中国乡镇的基层生活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社会的缩影,如此近距离地写实,对已经成名的作家而言,是很大的挑战。”潘凯雄对贾平凹选择如此现实的题材进行创作表示意外,也流露出敬意。 为什么会写这种生活?“对一个作家来讲,面对当下中国基层的现实生活,要真实地呈现,真诚地表达。”贾平凹如此回应。 一直以来,贾平凹和社会基层鲜活的生活,从来就没有割断过联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接地气”。特别是在写完《古炉》之后,他休息了一段时间,结交了不少朋友,跑了好多底层的地方,看到了一些问题,于是就想把所听所看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于是有了《带灯》。 “在目前的社会转型阶段,基层确实存在一些危机,人性中的很多东西也在集中爆发,有许多值得人们关注的地方。身为一名写了几十年的作家,从小接受的教育和个人经历给我的思想带来很多传统的东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有担当、有责任。”作家厚重朴实的情感和深挚热切的期望令人感动。“中国人口这么多,在当下社会转型时期,重视基层的困境,关注基层的危机,把这个问题解决好,可以说是为人类进步提供一份经验。” 贾平凹说:“萤火虫的光是微弱的,带灯就是在黑夜中带了一盏光线很微弱的灯。在当今社会,每个人如果都像萤火虫一样,一点点光亮汇聚起来,就可以照亮好多人。”小说的主人公“带灯”最后虽以悲剧告终,然而,正视和思考一些问题,也可能就是发生改变的开始。 关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近年来已经引发了许多学者和专家的高度关注,成为学术界、文化界关注的焦点。这一次,贾平凹是用小说的形式向人们传递一名作家的思考。这份沉甸甸的思考弥足珍贵。 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管士光如此评价:“中国转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莫过于农民问题,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转型过程中,农民的生活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贾平凹关注的正是这群在变革中深受重视的农民,他们的人数超过中国总人数一半还要多。贾平凹一直扎根于他所生长的土地,在这片充满矛盾冲突的土地上,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观察着一切,并从中超脱,成为一个睿智的记录者。” 谈到小说素材的选取,贾平凹说自己坚持的标准之一,“必须是真实生活中长出的东西,而不是道听途说或者在房间里编造”,“作品中每个人物都有原型,没有原型就写不出”。具体到“带灯”这个人物和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就来源于贾平凹现实生活中认识的一名基层女干部。 “要有中国文化的特点”,这一点,也为他格外看重。他这样阐述:“在社会转型时期,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改变,但是中国的情况跟其他国家为什么不一样?因为文化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群或个人,有其不同的行为和表达方式。作家就是把这种似乎好像无界的东西呈现出来,尽他的能力和感悟,使更多的人关注或者警觉。” 因此,贾平凹被看作是当代中国最具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之一。正如管士光所评价的:“贾平凹的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而不乏深意,平静而充满悲悯。他习惯用独特的视角、平实的语言、紧凑的细节描写生活的真实面目,这种面目充满了矛盾、迷茫和不解,但恰恰是变化中的乡土中国经历的一切。他用中国最传统、最底层的文学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也正是因为他写作中的这种民族化特征,反而让他的作品同时具备了世界性的特点。”(本报北京1月17日电 记者 吴娜)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