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从书里看见的风景


    编者按:自本刊6月30日发布“暑期热读方案”征集启事,到7月2日我们的“暑期阅读之旅”正式出发,再到暑气渐消、翻书的指尖隐隐感到些微凉意的今天,我们和读者共同走过了准备读、开始读、正在读、深度体验等几个阶段。站在暑期的尾巴上回望,会发现每个阶段都是一个风景独特的小站。是时候梳理一下这趟阅读之旅的收获了——在读中,你获得了哪些感悟?在书里,你看见了怎样的风景?
    被誉为“草根教育家”的学者张文质说:“所有阅读的快乐,只有从阅读中慢慢培植起来,所有精神细节的体验,都是一种慢功夫,只能从一个又一个句子,一个又一个词开始。”
    阅读的乐趣在作家何立伟那里是循着文字的踪迹,找寻为文的道理。他曾有一段在中学教书的经历,那时,他读了《边城》。在其后到来的暑假,他邀了两位朋友去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寻找那个渡口,寻找那个白塔,寻找并不存在但又真实逼人的翠翠。他说,为文的道理,是从《边城》里读到、感受、领悟的。
    许多教师把时间充裕的暑期视为加油充电的大好时机,他们跟随心的召唤,去寻找心向往之的书里的风景;在旅途中,他们游走于书里书外,在诸般风景中,领悟为师之道。
    边走边读
    “7月中下旬,去成都参加名师培训。行囊中装了两本书,一本在去的火车上读完了,另一本在回的火车上也读完了。我发觉,我在旅途中的阅读效率比在家时还高,基本上是一天一本书。”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十四小学副校长贾彤是河南省校讯通书香班级评选活动评委,也是新浪微博上活跃的儿童阅读推广人,说起自己在路上读出的成果,他颇为骄傲。
    去的路上,他读的是邵龙霞著的《儿童也能写作——读写互动的探索与实践》。这是“亲近母语儿童阅读种子教师素养丛书”中的一本,此前他已读完了《把世界带进教室——薛瑞萍教育教学讲演录》、《我的故事讲给你听——从阅读到讲述》等。在这本书中,他感觉自己收获最大的是第三章《读写互动中的读法》,他说:“如何从‘表达’的角度来阅读,如何变‘教课文’为‘教语文’,都可以从这一章节中受到启发。”他特别认同作者在书中引用的一句话:“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由此,他联想到王崧舟老师说的:“我们都说语文教学要告别内容分析。怎么告别呢?我以为文本秘妙是告别内容分析的一把金钥匙。”他认为,这里的“文本秘妙”就是那个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的“形式”,就是那个“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特征。
    回来的路上,贾彤读的是班马著的《亲子旅行=成长新策略》,对亲子旅行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之所以读这本书,是因为暑假里他准备带女儿出去旅行。借助亲子旅行,父母能够“重返童年”和“理解童年”;旅行的一半是游学,一定要带孩子参观当地的博物馆。他赞同作者的这一观点,并在带女儿旅行中实践之、体悟之,正如他自己所说:“把书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假期旅行中,收获真的不小。”
    旅游前,他和女儿如饥似渴地读了一套名为《启发Do科学》的科普读物,其中一本书中介绍了北京、上海等地的科学馆、博物馆。8月中下旬,父女俩带着这本书赴北京旅游,参观了詹天佑纪念馆、紫竹院公园、北京动物园等,“边读边游,很有意思”。既是父亲,又是教师,带女儿去西单图书大厦购书,他找到了对自己教学有帮助的《小学语文名师培训教程》、《基于脑的语文教学》、《中外母语教学策略》等诸多好书,回濮阳后,立即在网上下了订单,准备细心精读。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中学教师李陈荣这个暑期也是以读书的方式度过的。不管是远赴浙江宁波大学读教育硕士,还是回到家休整的日子,每天都有好书相伴,这使他回顾暑假生活时,感到满足而快乐。作为学校青年教师“读书吧”的负责人,读书早已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不论寒暑,我的背包里总会塞进一本心爱的书籍。”说起暑期在路上、在书桌前的阅读收获,他不厌其烦地列出了一长串书名:《致青年教师》、《重说中国近代史》、《斯宾塞的快乐教育》、《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与实践》、《一线教师》、《走向德育专业化——学校德育100问》、《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7-9年级)、《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语文教学之友》、《中学语文教学》2012年若干期杂志。每个书名之后,都有他基于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写下的点评。这便是他从书里看见的风景吧。
    且读且思
    7月2日,福州“1+1读书俱乐部”在“1+1教育社区”(网络)发布了暑期的共读计划:精读《书如何拯救生活》(张文质著)、《女教师的生命之爱》(张文质、陈开玖主编)两本书。
    当暑期的旅程过半,他们决定相聚乌石塔畔,分享暑期阅读之旅的收获与体验。"1+1读书俱乐部"的发起人、福建师大附中教师李华向记者描述了这次阅读分享会的场景:“8月6日的午后,我们围坐在一起,有中学一线教师,有高校毕业生,有生命化教育研究者,大家侃侃而谈,氛围融洽,畅谈了自己读这两本书感触最深的地方,并由此生发,结合自己的学科和学校,谈及德育课以及校园文化。”李华老师的描述仿佛将我们带入了那个读书现场——
    福州屏东中学教师陈琼英:张文质老师其实是消极的积极者。我一直都在他的文章中看到这样的矛盾,但这样的矛盾又总能和谐地统一在他的文字和表达中。在《书如何拯救生活》中,我再次看到了这样的矛盾,如书的最后一部分,张老师竟意外地下结论说:书不能拯救生活。这样直接地自我否定让我看到的却是他作为一个草根教育家、阅读倡导者对阅读的理性引领和期待,既表达了作者对阅读之于个体通过阅读丰富生命内涵的肯定,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教育现实的关注和担忧。他说:“我愿意继续消极地说一句,在看不到世道和自我有太大变化的将来,也许只有读书仍是一件比较可靠的工作。”他总能在这样“退一步”的思考中给读者一条出路。其实,在我看来,他是相信书可以拯救生活的,他自己对阅读的坚持就是最好的明证。
    福州市教育学院教师杨继红:我阅读不是为了拯救生活,而是为了充实自己的大脑,让自己学会思考,学会面对,学会在教育中寻找到教育。“我总是这样看问题,只要你身处扭曲与窒息之中,你就很难听到自己的声音,或者你总是习惯把强人的呓语,听成了指路的灯塔。”为了不再使自己身处扭曲与窒息中,我阅读,更重要的是我思考。让自己可以独立行走,让自己可以边走边想。
    福建师大附中教师李华:实际上无论从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还是从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看,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都只是教育的初级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和树立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哲学通过说理达乎道。”(哲学家陈嘉映语)程光泉老师也反复强调“政治教师的核心竞争力是说理”。面对严峻的现实,政治教师理性又有力的“说理”才能真正“提醒、点拨和敞亮”学生的心智,开启学生的智慧。事实上,好的政治课是有力量的,而要获得这种力量,则需要我们政治教师不懈的努力。
    福建师大附中教师李明哲:张文质老师在《书如何拯救生活》中有这么一段:“无论世事如何变迁,一所学校、尤其一所老学校一定有岁月掩藏不住的荣光。文化首先是我们的生活,你稍加辨析就会发现,我们生活趣味、情调、质量、追求的变化其实就是文化品格的变化,也许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一所学校的文化都不可能脱离于时代。”张老师的这段话或许能给我带来一些启发,学校的文化品位和追求固然很难脱离时代背景而存在,但在学校发展的进程中总有一种精神追求被不断继承。追求趣味高雅、情调高尚的文化品格是打造一所好学校的必经之路,而一所不断创造荣耀的老校给后辈留下的最大财富应当是独特的校园精神。
    福州三中金山校区教师陈蕾:校园文化的核心点应该建立在每一个具体的个人的陶冶、润泽与成全上,这既需要勇气、责任感,更需要一种耐心。”作为老师的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要有耐心去等待他们慢慢开花、结果,而不是为他们贴上各种标签。有时候,老师的一个肯定、一个微笑,便能唤起一段真情,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责任感和耐心来守护学生。
    对每一个以读书的方式度过暑假的爱书人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现场。这个暑期,安徽省铜陵市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教师吴礼明因整理古典诗歌课堂的书稿,阅读相对少了些,但还是读了江弱水的《古典诗的现代性》、丁钢教授主编的《中国教育:研究与评论》等书。
    对于读书,在他看来,就其“思”来说,应当启人颖悟,令人有别样生新的感觉;就其“情”来说,须涵养情性,愉情悦志。体验了这种“思”和“情”,或许才能从书里看见一般人难以发现的景色。
    再次出发
    南京十三中智慧教育倡导者洪劬颉老师今年暑假调往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上班,但放假之前,他还是像往常一样给学生们开了阅读推荐书目。这份包括《于丹:重温最美古诗词》、《时间的针脚》、《自由》、《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等书目在内的书单由经典著作和深度文本组成。他希望学生通过阅读这些书提升看问题的深度和高度。
    “做老师这么多年,要求学生背诵的,我自己先背诵出来。”推荐给学生读的书,大多是洪劬颉自己先读过的。“这些书,我读后也有很多思考,在我的微博上,在BBS上,我与学生一起分享阅读的感受。”
    关于阅读分享的话题,河南省济源市名师培养工程办公室的常亚歌老师有自己的看法:“就我的体会而言,有些书可以根据自己的好恶自由选择,但有的书则最好约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分享阅读。”今年暑假,他和周围的教师一起啃读了一本比较难读的教育专业类书籍——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
    这部36万字的学术专著从学理的层面对“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这一论点进行了系统的批评式反思,帮助一线教师彻底从那个模糊的、难以拿捏的、笼统的“工具与人文的统一”中“解放”了出来。常亚歌说,这是他读该书的最大收获。
    但他也承认,仅从核心观念上有了初步的改变还是很难把教师的阅读活动转化为行动能力。幸好,王荣生教授在写作之初似乎就想到了这个问题。他在提出“层叠蕴涵分析框架”的构想之后,随之提出与之相对应的四种对文本界定的“概念”——“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以期达到让读者在充分理解上述概念的前提下,对执行“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找到一些较为便利的“标准”。
    谈到帮助一线教师找到便于把握的“标准”的意义,经常深入一线语文课堂的常亚歌说,当下中小学语文课堂上最大的问题是“不太清楚要教什么”。“不清楚自己在教什么”,这也就意味着学生“不知道自己要学什么”。其实,这种“不太清楚教什么”的背后是不清楚语文课程的阶段性目标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无法从教材的选文中提取出符合语文科课程目标的“要素”,并围绕这些“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内容的重构及教学设计了。而王荣生教授对教材选文的四类型分析就是针对上述语文教师教学设计前对文本性质界定的困惑——“不知道教什么”而量身定做的便于使用的“标准”。
    同时,常亚歌也认识到,仅凭一本书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显然是不够的,所以,他带领周围的教师坚持“丰”字型阅读模型的经验,把《听王荣生教授评课》、张华的《课程与教学论》、王尚文的《语文教学对话论》、吴忠豪的《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中华书局出版的“跟大师学语文”丛书、李政涛主编的《“新基础教育”语文教学改革指导纲要》以及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等一批相关书籍进行比较性阅读。
    他说,在暑期这个黄金阅读季,我们只是选择了一本好书,开了一个好头,而真正的阅读和实践活动才刚刚上路。
    是的,暑期结束了,我们的“暑期阅读之旅”也告一段落,但书的画卷刚刚展开,更多的美景在等待我们去发现。新学期,让我们的读书之旅再次上路。
    《中国教育报》2012年8月30日第5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