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愿每天晚上给小伙读的那些故事能温暖他的心,让他对世界、对未来充满期望。 小伙渐渐长大,每天依然坚持的,除了运动,就是阅读。 从他两岁多愿意听故事开始,给小伙买了不少图画书。我不知道至今给小伙读了多少本书,但知道他喜欢选好一本书后,贴在我的身边,盖好被子,安静地听我读。也许那些故事最终不能在他的心里沉淀下或生成什么,但觉得他能享受其中就已经很好。 记得给我家小伙读的第一本书是“小熊和最好的爸爸”那套书。读到兴奋处,他小鸡一样的咯咯笑。在那毫无保留的笑声里,我知道他听懂了故事的含义,甚至咂摸出了方卫平教授一直强调的“味道”。 上了幼儿园后,小伙晚上的时间虽然变短了,却坚持每天留出20分钟读故事。哪怕其他事情没完成,也要讲故事。我始终觉得,对现在的小伙来说,讲故事和运动比学习重要。 而今,小伙的书架已经装了不下近两千本书了。看着花花绿绿的、挤得满满当当的图书,很欣慰这些就是“青春的金线和璎珞”编织了小伙的精神世界。 给儿子选书是一个曲折的过程。 一开始,并不知道哪些读物适合他。2007年,还没有推出分级阅读,接力和南方的分级方案是两年后的事儿。我也没有从王泉根那里获得“尊重儿童阅读的黄金定律”的概念。身边很少有这方面的专家,到一些网站浏览童书信息,凭着感觉买书。 我时常后悔没有给彼时的小伙那些最合适、最经典的书。例如,在小伙两三岁的时候,没有把“小猫当当”系列、“穿雨靴的小鹅”系列、“可爱的鼠小弟”系列、“14只老鼠”系列、《好饿的毛毛虫》等读给他听。而当两年半后给儿子读这些时,总感觉他已经没有了那种最可贵的共鸣和感悟,就像有人说的,有些东西一旦错过了,就永远错过了。 后来抓紧时间补习,慢慢摸出了门道。未上幼儿园之前,儿子识字很少,着重买了好几套无字书,如接力社的“大拇指无字书”系列,明天社莫尼克·弗利克斯的“无字书”系列。他很喜欢狐狸和小鸡那个故事,让我反复地讲,尽管他还不懂跨物种恋爱是什么意思。 四岁的时候,买了很多画面精美、文字不多的图画书,如“巴巴爸爸”系列、和英绘本、信宜绘本、海豚绘本花园、“小乌龟富兰克林”系列。讲故事时,儿子的思维属于极度活跃状态,经常让我停下来听他讲自己的感受,有些读后感在我看来,闪烁着“炫目的光芒”。例如,“和英绘本”中的一本有这样的文字:大地是小草的家,天空是白云的家,可怜的风儿没有家……小伙当即反驳,大自然不就是风儿的家吗?当时我的感觉是很——震惊。 给儿子阅读时,他喜欢让我用手指着逐字阅读,他对照图画,知道我阅读到哪里了。一直觉得这样阅读并不好,也许会破坏文图之间的联系。不过,后来偶然发现,儿子能准确地念出很多我没有教过的汉字和句子,于是冥冥中猜测,可能与他指读的阅读习惯有关。 等到儿子再大一点,开始买文字量多一点的书,如“贝贝熊”系列、“恐龙大陆”系列、“劳拉的星星”系列、“卡米的故事”等,就是所谓的由图画书过渡到桥梁书。 其中,也读过纯文字的书。为了让他喜欢上“连续剧”,我刻意选择他心情好、周围比较安静的时候给他读,并且询问他是否要继续。也许是内容实在有意思,他听得聚精会神,每次结束都有些恋恋不舍,最终很顺利地读完了《夏洛的网》、《吹小号的天鹅》、《绿野仙踪》。记得读到《夏洛的网》的尾声时,儿子被夏洛伟大的奉献精神所感动,眼泪掉的噼里啪啦的,让人好不心疼——他和他妈妈一样,很容易被歇斯底里地感动。 但有些故事小伙显然没有听完的兴致,如“猫头鹰王国”系列。有趣的对比是,同事的孩子五岁时沉浸在赛林飞行队和瑚加王国的故事中不能自拔,而五岁的小伙却始终不愿意碰这套书。我只能归之于小伙的年龄还小,也许再过几年才会喜欢,尽管这书的口碑一向很好。遭遇类似命运的还有《时代广场的蟋蟀》、《傻狗温迪克》。 有时很奇怪,孩子之间的阅读差异原来这么大。而这也旁证了分级阅读只是个普遍规律,而不是适合每个孩子的选书宝典。有时,书与孩子的相遇是需要缘分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