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忠著《红学流派批评史论》,2021年中华书局出版
时值新红学百年纪念,赵建忠所著《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属于一个新的百年之初当之无愧的力作,也是向新时代红学的最好献礼。
当今的红学一如既往地火热,其中就有“语文红学”“慕课红学”“讲座红学”(这是我杜撰的三个词,希望能有效描述当今的红学现象)的全面展开,在以往的常规研究的基础上又开出了绚烂的红学之花。这是一个红学更加多元化的时代,既有运用最为传统的实证方法以解决作者或版本问题,也有运用最新的大数据手段的研究;既有宏观的文化研究,也有对《红楼梦》文本进行最为朴实、真挚的鉴赏。《红楼梦》的意蕴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最为自由而多元的阐释。在这个文化背景下,读一读中华书局新出版的天津师范大学赵建忠教授所著《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既可以从一个真正的学术角度去了解红学的流变史,也可以把这部专著当成是辨析当今红学格局的一个支点。 周汝昌先生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什么是红学”的问题,受到了来自各方的广泛批评。但周先生提出的问题,至今仍然不容回避。当年周先生面对的问题是十六字真言:“语言生动,形象鲜明,性格突出,结构谨严”。且不谈周先生对这十六字真言的否定是否合理,但他对红学之“学”的强调至今仍有其意义。《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正是从学术流派的角度对两百多年的红学史进行了系统梳理。 建忠兄于2013年获得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立项,其实在此之前,他已开始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以“学术流派”作为其学术话语,在红学研究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民国时期的红学研究者也有从流派角度对以往红学现象进行归类的,如习之将红学分为十个流派:历史影射派、考据派、哲理派、心理派、统计派、西洋文物考证派、医学派、竹头木屑派、旧学派、时代摹拟派(《红学之派别》,1948年),但习之的研究并未真正地展开,其学术流派的划分是否合理,也值得商榷。更加重要的是,习之并未真正从学理的角度、学术的旨趣从各学派的历史演进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磨合去深究红学学术流派的演变史。1949年以后17年的红学史,基本上不是从学术流派的角度讨论。新时期以来,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上海古籍出版社于1988年出现了三家评本《红楼梦》,冯其庸先生校订的《重校八家评批〈红楼梦〉》也于2000年出版,这种汇评的形式也不妨视为一种流派意识。 真正从“学术流派”视角梳理红学发展史的,赵建忠教授这部《红学流派批评史论》是第一部。该书将红学分为十个流派:评点派、题咏派、杂评派、索隐派、考证派、探佚派、社会历史批评派、美学批评派、文化研究派和影响研究派。基本上涵盖了《红楼梦》诞生以来的研究史上重要现象。系统的梳理,读者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红学史上的各种现象的学术旨趣以及不同旨趣之间的关联。如将清代评点派红学分为“文人自赏”与“书商导读”两种品读模式,这就从品读旨趣的角度区分了脂评与程本系统的评点。又如,对于探佚派,既肯定了该派在版本研究上的贡献,也指出“悟证”探佚对文本及相关文献的过度阐释。“悟证”为周汝昌先生所首倡,而事实上是普遍存在于探佚研究中的,是该学派不可或缺的心理过程。 《红学流派批评史论》的另一个特点是深入分析各流派的演进史。这十大红学流派也是十种不同的品红旨趣,它们都有各自的演变史。如评点派,从脂评到程本时代的三家评再到新时期以来的《红楼梦》评点理论总结,每一个阶段的红学评点,都有各自的特点。又如社会历史批评派,近代中国的三次转型对这种批评范式的建立与转换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作者不是简单地去肯定或否定某种范式,而是把不同的批评范式放在所处时代的历史政治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这样就捕捉到了各种范式建立与转换的内在机制,捕捉到了学术流派历史演进的内在动力。 《红学流派批评史论》的第三个特点是,不仅划分不同的红学流派、梳理其演进史,而且对历史演进背景的规律性、学理性的内容进行了深入阐发。如对于杂评派,一方面梳理其演变史,一方面则注意到了杂评派被边缘化的特点并评估其研究价值。对于美学批评派,则考察西学东渐与王国维红学模式的密切关联,考察当代西方新批评与当代《红楼梦》美学研究之关系。尤其是对网络红学、E考据等敏感的当代红学话题,都以一定篇幅去揭示其背后的文化的、学理的依据。作者从学术的层面有力推进了当代红学史研究的进展。 时值新红学百年(1921—2021)纪念,《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属于又一个新的百年之初当之无愧的力作,也是向新时代红学的最好献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