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找到“精神之眼”——“起跑线”上读什么


    现代人有“两拼”:少数有钱有势的“拼爹”,其余的大部分人都在拼孩子,其名为:“不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有带着孩子到处花高价补习的“分数爹妈”,有奉行“棍棒政策、军事化管理”的“中国狼爸”,有督促孩子学习力不从心,无奈之下报警求助公安局的“窝囊爹娘”……“起跑”得可谓费尽心机、无奇不有。
    结果又如何呢?孩子的理想本来是多种多样的,可前几年教育部门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现在绝大多数小学生声称长大后要做比尔·盖茨。大可不必反对孩子们想当富翁,但这显然是不大可能的,人不会重样,所有人怎么可能都成为一个人或一种人?这是反常识、反自然的。抱有这样的人生理想从一“起跑”就注定“放空炮”,甚或有人因理想破灭终生都活在“郁郁不得志”的阴影里。难道现代教育的目的就是“坐在钱边摸钱眼儿”?
    思想贫弱,精神就变小了。人本来是“精神的器官”,极度膨胀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使人不再完整。如何找到“精神之眼”,破解现代人的困惑?目前的途径是回归经典,找回人类具有永恒的品质与魅力的最高智慧——哲学。哲学光照一切意识和行动,价值观混乱的消费社会愈加印证了尼采的自信:“哲学确立价值的档次”。而正是孩子承载着未来,文化发达国家早就意识到,在孩子人生的“起跑点上”,最应该让他们阅读的就是哲学书籍。
    在欧洲让孩子学哲学是有历史传统的。早在古罗马时代,达官贵人在临终前会把自己的孩子和财产托付给堪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齐名的哲学家普拉提诺,而不是家人。这位哲学家也从未辜负过这样的嘱托,他的原则是:“只要他们没有对哲学产生兴趣,他们的财产和收入就必须安全保管。”
    法国有本长销书就是《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美国有《杰出青少年的14堂哲学课》等,他们信奉诗人惠特曼的名句:“最初读到什么东西,最初看到什么东西,这些就会成为你未来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我们也有了这样的青少年哲学读本。新蕾出版社的《写给孩子的中国哲学启蒙书》图文搭配,足智多趣,兴味盎然,我几乎是一口气就读完了第一本的书稿。开卷就能激起读哲学的兴味。诸如:你听到过花开的声音吗?怎样倾听自己的生命之花开放?开篇的一问便是:“我是谁?”如果“我”就是由姓名、外貌特征、出生日期构成的,那又怎样区分同名同姓、相貌几乎一模一样的人呢?还有,“我”从一个牙牙学语的幼儿长成为一个活泼少年,将来还要长大成年,“我”还是“我”吗?就这样一层层深入,说清“我”是由“内涵”和“外延”两部分构成。“内涵”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气质,是区别我、你、他的重要特征。而“外延”则是每个人都要在天地间扮演的角色,也就是在社会上尽自己的义务和职责。社会越发展,每个人的角色也就越复杂,“我”正是在与他人、与自然、与世界的关系中,不断被塑造,同时又影响着周围。正如佛陀所言,明白了“我”是谁,就明白了世间最深奥的智慧。
    孩子是为了善、为了完美才到这个世间来的,他们眼中的世界很丰富,他们的思想也立体多彩,阅读哲学启蒙书可丰富他们的心灵,抵御俗世中消极的东西对他们的精神和想象力的侵害,帮助他们学会思考自己的存在、回答生活中令人畏缩的重大问题,从而建立起真正的理想,为以后的人生提供养料和能量。
    中国有辉煌浩大的哲学经典,既有精深渊博的智慧,又有轻松幽默的机敏,可提供恒久的思想之光。商品经济时代,孩子格外需要这种哲学滋养,以开掘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思想,培育理智与诚实,做一个“完整的人”、“思考着的人”,自奉自助,自尊自信,学会辨别并留住大脑内在的闪光。这样他们就不会没有自己的“大思想”,也不会缺乏“创造力”,可以找到自己生命的意义。在“起跑线上”不仅能迈出正确有力的步子,还能强健自己的身心。
    感谢哲学,祝福孩子!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