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活动不是校园的点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11:11:27 中国教育报 包昌升 参加讨论
读书活动只有走向课程化,才能深度推进,取得实效,我们播下的读书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显现出勃勃生机。 亨利·梭罗在他的《种子的信念》一书中告诉我们:种子,与我们人类一样,有其灵性。正因为种子有其灵性,有其信念,我们人类才对种子充满信心。春光明媚,万物复苏,趁着大好春光,在孩子心灵中播下一颗读书的种子,让它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这是许多老师、家长眼中期待的风景。可是,如何才能让读书的种子生根,有其灵性,有其信念? 水过地皮湿 用“水过地皮湿”来评价当前一些学校开展的读书活动并不为过。举办校园读书节、开展“书香班级”、“读书之星”评比、召开读书交流会、开展读书笔记展览、展示读书成果等,这些做法成了学校读书活动的基本套路。可以说,读书活动往往演变成了走过场的读书运动。活动之余,很少有人静下来想一想:我们的学生究竟读了多少书?读书活动的成效究竟如何? 笔者对一些中小学的调查分析显示:读书活动的成效不容乐观。从阅读的量来看,能完成《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小学阶段145万字、初中阶段260万字阅读量的为数不多。从阅读的质来看,相当多的学生满足于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满足于一些趣味性的阅读材料,阅读面窄,缺乏深度,散文、诗歌等体裁很少问津。 造成学校读书活动低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目标认识模糊。一些学校一些教师看到别人一年一届读书节,我也搞;看到别人进行书香班级评比,我也弄。为什么要开展读书活动?读书活动应该追求怎样的目标?学校教师往往不去思考这些直接影响活动成效的基本问题,结果导致读书活动变成“跟风”。其二,优秀图书缺乏。随着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推进,绝大多数学校都建设了图书馆,配备了阅览室。但是一些学校缺乏图书添置、更新制度,图书馆里面新书少旧书多,甚至是拿一些淘汰书籍充数,真正面向儿童的精品图书很少。其三,读书时间少。激烈的升学竞争导致应试教育的倾向依然严重,作业多、考试多,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被作业占满,没有时间读书。课外阅读因为冠有“课外”二字,教师更舍不得拿出课内时间让学生读书。其四,读书指导缺失。读书有方,读书要养成习惯需要教师的指导,然而我们没有课外阅读指导的课程,依靠语文老师自发地去做,仅凭自己一些零散的阅读经验,难以奏效。 三自境界 学校读书活动应该确立怎样的目标?对这个问题,很多人是模糊的、困惑的。目标不明、评价机制缺乏,读书活动的效果无人评价也无法评价。 通过细细分析《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难看出:课标一方面规定了课外阅读的量化要求,即9年最少要达到400万字。另一方面,更侧重于从行为习惯的养成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喜欢阅读”、“爱护图书”、“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修订版还特别提出了“提高阅读品位”。这些关键性描述词句都明确告诉我们:课外阅读重在培养儿童读书的兴趣、品质和习惯。 为了贯彻课标精神,我们认为学校开展读书活动的目标应该是达到“三自境界”,即自主阅读、自能阅读、自由阅读。 “自主阅读”重在激发阅读兴趣,能认识到阅读的意义和价值,自己主动去阅读。主要措施有:充分利用广播站、橱窗、黑板报等阵地,向学生介绍读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收集古今中外热爱读书、读书成才的小故事,举办故事会,在班级树立读书典型,倡导家长读书、买书,建立家庭小书房,营造家庭读书的氛围等。 “自能阅读”重在培养阅读品质,学会阅读的方法,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自己能独立阅读。主要措施包括:指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查工具书、做读书笔记等基本阅读方法。注重学生阅读品质的培养,做到读书有规划、会选择、寻策略、善思辨。加强阅读过程的互动,从生本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和家校互动这5个方面推进阅读的深入。例如,我校针对5项互动提出让学生做到“5个一”:每天读书一小时,每周诵读一篇经典诗文,每半月编一期读书小报,每月与家长交流一次读书心得,每学期交一个书友。 “自由阅读”重在养成阅读习惯,将阅读融入生活,使之成为一种基本的生存方式——像呼吸一样自然。主要措施有:教师作好示范,从阅读姿势、阅读时间安排、爱护图书等方面规范学生的阅读行为;指导学生制订个人阅读计划,避免读书的随意性、盲目性,举行读书笔记的评比展览,开展课外阅读知识竞赛,培养学生读书深入思考的习惯;开展我读我演、我读我讲、我读我评、我读我画等活动,培养读书时展开丰富想象和批判性阅读的习惯;通过读书小明星、书香班级评选等评价激励方式,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精神等。 阅读课程化 纵观《语文课程标准》,“阅读”是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表述的,既包含课内的阅读教学,也包含课外的阅读活动。无论是阅读目标的制定还是阅读能力的形成,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一样,都是刚性任务,是阅读能力这个“一体”上不可或缺的“两翼”。因此,课外阅读不是纯粹意义上课外的事情,而应该走进课程。朱永新先生曾经大声呼吁:“中小学应该专门开设阅读课程,现在搞的读书活动是远远不够的,很难唤醒孩子的阅读热情。阅读不走入课程,就很难在学生中扎下根。”开设阅读课程,促进读书活动课程化,要解决好几个问题: 课时保证 根据当前的实际,在已有的课程之外再开设一门阅读课程还有困难。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像写字、习作、口语交际一样将课外阅读融入语文课程,每学期有专门的课时用于课外阅读指导,保证每周上一节读书指导课。这样,阅读课程就有了基本的时间保证。 目标制订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的分类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5个方面。关于课外阅读的一些要求是融合在“阅读”部分表述的,这就提示我们,课外阅读、课内阅读在阅读能力发展方面的目标是相互联系、融为一体的。但是,以课文为对象的阅读教学和以课文之外的读物为对象的阅读指导又是各有侧重的。简单地说,就是精读和略读的区别。所以,我们应该以课标中“阅读”部分的目标为依据,制订层次化、序列化的读书指导课目标,为读书指导课提供教学依据,课程总体目标最终指向“自主阅读,自能阅读,自由阅读”。 实践操作 读书指导课应该属于实践型课程,不能上成知识课。读书指导课的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专题阅读课、阅读表演课、经典诵读课、名著导读课、新书推荐会等。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如交流读书经验、展评读书笔记、演讲名人读书故事等。课外阅读指导课的地点应该是多变的,可以在教室、图书馆、阅览室,也可以去书店,去读书名人的故居。 教师阅读 作为阅读的指导者,语文教师自身的阅读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阅读,语文教师要努力做学生阅读的“先行者”、“同行者”、“导行者”。“先行者”就是指语文教师要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身体力行,博览群书。“同行者”就是指语文教师要深入学生的阅读领域,除了《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读物要全面通读,还要广泛关注古今中外的学生读物,重点关注一些经典的儿童文学、科普读物和主流的学生报刊。这样,读书指导课上师生就有了共同语言。“导行者”就是指语文教师要善于借鉴他人的读书经验,总结自己的读书经验,加强读书指导课的研究,提高课堂实效。 总之,读书活动不是可有可无的校园点缀,而是新课改赋予语文课程的重要使命。读书活动只有走向课程化,才能深度推进,取得实效,我们播下的读书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显现出勃勃生机。(作者系江苏省镇江市高资中心小学校长、特级教师)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23日第12版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小学生进行速读训练有好处吗?
- 下一篇:读之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