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张云鹰:唯有阅读才能培养教育家气质


    
    2011年9月,张云鹰离开工作了8年的学校,到同区新建的坪洲小学任校长。在新办公室,她常常注视着墙上的“蒙以养正、文明以健”8个大字。这是她从《易经》中蒙卦和同人卦中选出来的两个爻辞,是指一个人在童年时代就应得到正确的教育,用文化经典滋养身心与人格。看着看着,她仿佛看到童年的自己从远处姗姗走来。
    从小县城走进大城市,从一名小学教师成为一名教研员,最终在校长的岗位上实践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张云鹰从未离开过孩子,她看重孩子的品行养成以及童年时代的阅读,自己也书写着读书、教书、写书的“成长三部曲”。回首30年的教育之路,她说,与书相遇是我今生最大的幸福。
    挥不去的“警予情结”
    湘西溆浦,雪峰山北麓,沅水中游,是张云鹰放飞童年的地方。那个美丽的湘西县城,就是屈原笔下的“溆怀萦怀,入溆浦余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从那里曾走出著名革命家、我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对张云鹰精神世界有着深远影响的人。
    “我出生在长沙,从小常听父辈讲述向警予的传奇经历。”张云鹰说,“向警予身上鲜明的叛逆个性、她的逃婚经历、和毛泽东一起闹革命、与蔡和森结成革命伴侣的浪漫故事,以及33岁在武汉英勇就义的人生结局,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触动。我记得向警予在法国勤工俭学时,与蔡和森拍的那张结婚照上,两人就是手捧着一本打开的书。”
    巧合的是,张云鹰的小学就是在向警予亲自创办的全国第一所男女混合学校里就读的,学校的校训、校歌她至今都清晰记得并时常哼唱:美哉,庐山之下溆水滨……而她接触最早、阅读最多、最喜欢的便是《向警予传》。向警予当年挨家挨户劝学,尤其是劝女生放脚上学,不收学费让每个孩子读书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张云鹰。向警予改造社会、破旧布新的革命情怀更是让她陷入久久的思考。她甚至觉得,女性就应该像向警予一样,灿烂一生、拼搏一生,活就活得精彩,做就做到最好。
    1997年,张云鹰调到深圳工作。前往深圳之前,她专门去了位于湖北武汉的向警予墓地。在很多人看来,张云鹰身上的确有着不因循守旧、敢打敢拼的劲头。1981年,刚刚参加工作的她被分配到一所中学教初中二年级的语文。为了更快地适应教师的角色,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她主动提出调到“警予学校”,从小学一年级教起,精心重组教材,加大学生阅读量。她教学生用5年的时间学完了6年的功课。在接受湖南怀化地区小学生毕业班统测时,她所带班级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都超过了其他班级,在当地引起不小的轰动。学生家长更是联名向教育局申请,要求张云鹰把这个班带到中学。
    和这群孩子朝夕相处的8年,张云鹰体悟了很多:如提早识字的孩子从长远来看并不比按部就班上学的孩子更优秀,大量阅读才是促进孩子快速成长的重要途径,孩子一年级开始读书时不能指读,男女生在阅读内容上要有所区别,等等。
    从书中来 到书中去
    1988年,张云鹰参加了一次省级教学比赛,讲的是巴金的《繁星》。那时还没有多媒体,只有简易的幻灯机。为了让孩子们体会在海面看星星的感觉,她在一块玻璃上撒满广告粉,用一张硬纸板抠出一个个小圆圈,类似幻灯片一样在玻璃片上晃动。在一片漆黑和寂静里,孩子们靠着桌子仰望“星空”,耳畔响起海浪翻涌的声音,仿佛真的置身于海上。
    那堂课的效果非常好,张云鹰不出意料地获得了第一名。同时,该课还被评为湖南省最佳教学设计奖。20多年过去了,仍有很多听过课的老师记得她当时上课的情景。
    而这些教学智慧,无疑源于张云鹰与实践相结合的读书理念。
    读中师时,张云鹰读了大量的教育教学书籍。学校图书馆找不到的书她就用父母给的零花钱自己买。1元7角一本的《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她读得津津有味,并珍藏至今。读夸美纽斯的著作,她坚定了“孩子要自然生长”的教育理念;她被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吸引,并将其作为自己的教育目标。王策三的《教学论》当时还未正式出版,但她被“关于教学应教学生‘学’的问题”的文章所吸引,将之认真地抄在笔记本上,时常拿出来反复琢磨。
    阅读给了张云鹰柔软的心灵。和许多人一样,她也是受《乡村女教师》的影响,义无返顾地走上三尺讲台的。
    “我上中师时,可读的书并不多,大多是一些苏联小说,但正是这些小说温暖了我的心灵,在我心中积淀了一种普世的价值观,让我始终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对待孩子、对待教育。”张云鹰说。
    1991年8月,她被调往湖南怀化市教科所,从事小学语文和小学思想品德研究工作。那段时间,她系统阅读了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这本深入浅出的哲学书使她初步学会了用辨证的观点对待问题,多角度地处理问题,印象很深的有冯增俊等翻译的《教育人类学》。尽管这种介于教育科学和人类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在当时还属于新学科,但却让她打开了视野,并尝试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解决日常的教育难题。
    1997年,张云鹰走出湖南,来到深圳,继续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工作。2003年通过竞争上岗,如愿成为一名小学校长。意识到教育管理知识的欠缺,她开始大量阅读管理方面的书籍。读了《华为的世界》,她领悟到任正非为什么要培养狼性人才;看了《张瑞敏如是说》,她明白了他的用人之术;《第五项修炼》、《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第二级台阶上散步》等,拓展了她的管理思路。她还系统地阅读人文名著,在她看来,学以致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学要与思相结合,学习是目的,是为了改善自己的行为。
    回顾多年的阅读经历,张云鹰最深的感触是,读书要全身心投入,读书须动笔,坚持记笔记。也许是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她读书常喜欢摘录、写随笔。多年来,大大小小的笔记本满满地写了数十万字,成为她专业成长的无声见证。
    读懂语文 读懂教育
    “不只是学校管理,日常教学也需要找到理论支撑点,避免走弯路。”张云鹰很看重教师的理论素养,认为唯有达到理论的融会贯通,才能架构出崭新的课堂。例如,传统的《月光曲》教学往往从贝多芬的生平开始,然后分析讲读课文,最终得出“传说是这样谱成的”这一结论。但有了一定的理论素养,该课便可以重新建构。张云鹰在这方面的创新是,根据教材进行逆推,运用反刍法:从聆听“月光曲”的音乐开始,分析为什么它时而高亢时而轻柔、时而急促时而缓慢,再到文中描写“月光曲”的文字中找到对应点,从而推演出贝多芬在莱茵河畔的小路上散步、听到兄妹的对话、遇见知音盲姑娘这种心情的变化。这种明线与暗线的交织,解开贝多芬为何走进平常百姓家的疑问,从而让学生明白了音乐家热爱贫苦人民的道理,对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即使在任校长的这几年,张云鹰也未离开讲台,她上的《推销我读过的一本书》、《乡下人家》等课受到了业界的高度赞赏,并且多个教学实录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发表。
    在张云鹰看来,理论素养有助于读懂作者、读懂作品,站在较高的视角审视文本,审视生活,最终在遇到教育问题时不至于束手无策。读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等教育家的系统理论,并且不断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丰富和完善。拥有了一定的理论素养之后,就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登高远望的感觉。“我始终觉得教师不能甘于做一名教书匠,每位教师应有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一辈子坚持教学与教研。”她说。
    当校长之后,张云鹰更致力于系统的教育研究,陆续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推出了《教育智慧与学校创新》、《开放式教育》、《开放式习作教学》、《开放式活动课程》等专著,《开放式阅读教学》也即将出版。她因此在小学语文界有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她主持的“开放式语文教学”教研课题成为教育部重点课题。
    张云鹰说,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其实很简单,就是通过阅读不断完善自己,阅读引着自己不断向前走。
    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从教研员到校长,张云鹰从书中得到了太多的帮助。而今,她开始重读经典,反思教育,她说:“以前的阅读是站在教师、校长的立场,现在,我更多的是以局外人的角度审视教育,我越来越感觉,能从事教育工作,能与学生朝夕相处真的是我一生的幸运,就像我在很小的时候捧起第一本书。”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30日第9版 (责任编辑:admin)

    
    Copyright © 2004-2016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