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折叠书给课外阅读注入活水


    教师点化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点到为止,更需要教师点中要害,方能帮助学生化解阅读障碍,悟到阅读钥匙和文本精髓。 
    折叠书打开惊喜
    我常常在晚饭后和刚上幼儿园中班的女儿漫无目的地翻阅一些或文字,或图画,或图文兼有的书。一天,女儿带回了她念叨了好几天的“小小书”。的确是“小小书”,小得可以折叠起来装在口袋里,甚至不会显得鼓鼓囊囊。简单翻阅后,我就开始喜欢上这不起眼的“小小书”了。于是,请女儿的老师帮我收罗了满满两袋子“小小书”,然后带着女儿开始饕餮这一本本阅读的“快餐”。在享受这份“快餐”带来的一个又一个阅读惊喜时,我忽然产生一个让自己都觉得惊喜的念头:把这些本属于幼儿园小朋友阅读的“小小书”,带到我们小学生的课外阅读中来,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我有点为这个念头担心,担心这样的行动会让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变得肤浅。但我更多的是惊喜,惊喜自己的阅读思维还没有钝化,惊喜自己的教学思维还在不断地求变——我又拥有了一次课外阅读资源生成的挑战与体验!于是,我给这些“小小书”形象化地改名为“折叠书”。
    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一本本看似很简单的折叠书是什么呢?它是读物,学生看惯了中规中矩的、方方正正的、印满文字的读物,再捧起如此轻松而又不失丰厚的折叠书,学生的阅读视界一下子大开。它是能够不断带来惊喜的读物,折叠书的最大特点在于,当你没有打开下一页,你就永远猜想不到故事的下一步发展;当你每打开一页,一份惊喜就呈现在你的眼前。它是能够带来无限快意的读物,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而言,阅读这样的折叠书没有丝毫的负担,不经意间,一本折叠书就翻读完毕。但是这样的不经意并不是过眼烟云,折叠书留给学生的思考却是隽永绵久的。
    师生共读 妙趣横生
    “教材无非只是个例子。”这个观点用到课外阅读方面,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折叠书,只是师生共读的一个载体。折叠书可以让我来干什么,这是我教学时必须明确的问题。我给师生共读设定了两个目标:一是拓展学生课外阅读面,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二是适当教给学生一定的课外阅读方法,提高学生课外阅读的效率。
    “兴趣激发”与“方法点拨”是教师在儿童阅读教学中所应承载的两大任务。对于第一个教学目标,当学生看到这样的折叠书,学生的阅读视界也就得到了足够的拓展——竟然还有这样从外观到内容都十分别致的书!学生对“书”的概念不再是原来意义上一页又一页的文字累加,学生对课外读物的兴趣自然也就得到了激发。
    为了达成第二个教学目标,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到师生共读中来,我设计了“想、问、猜、写、创”5步阅读:
    让学生根据折叠书《翅膀与飞翔》的题目去畅想折叠书中的内容,意在让学生明白,阅读可以从“开卷”前基于题目的畅想开始。
    让学生仿照折叠书《我喜欢》的言语形式,像折叠书的作者那样根据图画去提问。学生的好奇心得到了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得到了强化。
    让学生根据已经阅读的故事内容去猜想折叠书的下一页会是什么情节,并让学生比较自己的猜想与折叠书呈现的情节的异同。学生在这样的猜想与比较中,阅读思维得到了激活,阅读兴致得到了调动,甚至有了“阅读主人”的自豪感。
    让学生在阅读《妈妈》一书中温馨的画面与文字之后,画一画自己的妈妈,并仿照着续写一两句话。学生不仅有了写的情境,更有了写的欲望。
    最后,我让学生在整节课的折叠书阅读之后,创编属于自己的折叠书。学生在老师下发的空白折叠纸上,图文并茂,妙趣横生,第二天的交流更是精彩不断,惊喜迭出。
    40分钟的师生共读在学生的恋恋不舍中结束了。学生的阅读思维从这一本本看似简单的折叠书出发,在老师的点拨与引领中,层层推进,步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行动从简单走向了深入,阅读思维有了“低起点,高挑战”的攀峰体验。40分钟的阅读经历,产生了远远高于薄薄的折叠书本来所具有的重量。
    课外阅读 功夫在“外”
    课外阅读早已成为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热点词语。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去“课外”阅读,这的确是一件难事,有“远水”救“近火”之感,甚至有隔靴挠痒之味。但是,纠结于此,终究破解不了当下学生课外阅读的难题。几年前,笔者曾经针对“课外阅读课内化”的现象,发出了让“课外阅读课外些,再课外些”的呼吁。几年后的今天,尤其是在2011版的《语文课程标准》正式颁布的今天,课外阅读如何把握“课内”与“课外”的尺度?课外阅读资源如何走出四大名著的狭小空间?教师在课外阅读中如何准确站位,既不越位也不缺位?这些问题都亟待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去思考与实践。
    课外阅读,源头在生活。学生阅读的书籍从现实生活中来,学生的阅读时间要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所以,学生读什么,需要教师、家长做一个有心人,及时发现、挖掘、推荐精彩的阅读内容。同时,教师、家长还要努力争做一个“阅读人”,不仅要读属于自己的书籍,更要读自己学生、孩子正在读的书,进而走进儿童的阅读生活,感受儿童的阅读世界,努力做儿童的阅读伙伴。语文教师要学会以书为媒,与学生一起行走在生活里。《折叠书》的师生共读,正是源于生活的发现,让学生有了一次愉悦的、别具一格的阅读体验。
    课外阅读,功夫在课外。作为学生成长的导师,语文教师有义务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导航。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内,有助于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加高效地给更多的学生以集体的阅读引领。但是,课外阅读得法在课内,激趣在课内,其功夫却在课外。学生更多的阅读行为需要我们在课外进行,学校、教师要敢于、善于给学生以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让学生自由地、惬意地阅读。学校、教师、家长要少一些阅读的规定性和任务性,让学生轻松上阵。
    课外阅读,视野要开阔。记得小时候,我们的父母不让我们读语文课本以外的“闲书”,至于那些四大名著之类的“大块头”书籍,要么是忙里偷着读,要么就成为阅读的一种奢望。今天,阅读四大名著早已成为我们的共识。但是,如果我们的学生只有四大名著可读,那么阅读的兴趣必然会在四大名著的阅读中湮灭。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够针对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打开学生阅读的视野,引导学生既读文字的书,也读图画的书;既读篇幅适中的故事类的书,也读浅显易懂的科普类的书;既读“大块头”经典的书,也读“小篇幅”精美的文。
    课外阅读,教师要点化。师生共读,既是点化学生阅读智慧的很好方式,更是教师得以走进儿童世界的重要路径。点化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的点到为止,更需要教师点中要害,方能帮助学生化解阅读障碍,悟到阅读钥匙和文本精髓。教师可以通过师生共读、阅读交流、阅读推荐等方式,把学生的课外阅读行为逐步引向深入。但是,教师的引导不能越俎代庖,不能拔苗助长,不能强加自己的阅读感受,毕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中国教育报》2012年4月16日第10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