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阅读指导 >

只重知识的教育培养不出大科学家


    ■著名极地科学家 王自磐
    一代科学大师钱学森在生命弥留之际,写下“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振聋发聩的“问号”,“钱学森之问”代表了众多有识之士对当前教育的焦虑和期盼。缘何从建国到2010年,中国的重大科技原创成就几乎为零?为何李四光、钱学森、钱三强这样的世界级科技人才过去多、现在少?这绝非因为“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长不出大树”!作为世界大国,中国的教育力只相当于美国的12%,世界排名第十,而科技力仅居世界第八,这与我国的人力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极不协调。据国家软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公布的最新报告,我国科学的世界影响力在19个主要国家中排名第十三,甚至低于瑞士、以色列等小国,这与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起到主导作用的地位极不相称。中华民族是世界公认的智慧民族,然而,我们的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基础教育,集中表现为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和偏重应试能力的教育,极为忽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这在相当程度上滞缓了大学阶段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在呼吁教育体制进行根本性的革命和改变教师队伍知识结构等之外,如何给孩子们提供既能激发他们强烈的好奇心,让他们兴趣倍增,又具有适时的现代学科知识和强烈时代意义的科普教材,正逐渐成为社会和学校普遍关注的问题。21世纪人类在宏观科学方面将向太空、深海和极地这三大领域进军,这几个方面的科普教材和故事,不仅各个年龄段的孩子,就连许多成年人也十分感兴趣。
    多年来,我以南极考察为主要题材,在各地不同类型学校的数十次演讲或科普教育实践中,亲身感受到孩子们对现代科学新知的浓厚兴趣与强烈求知欲,南极探险发生在地球最神奇的冰雪王国,充满传奇色彩,也是孩子们永远的话题。南极的故事不仅情节惊险,而且科学考察知识新奇、内容丰富,据我接触到的情况,在普通中、小学生中,约有70%以上的孩子购买过有关南极的图书,而看过南极读物或影视的学生接近100%。
    孩子们非常喜欢来自南极考察第一线的考察队员尤其是科学家来学校当老师、讲科学故事,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在课堂上所表现出对图文的兴趣和专注程度,不由得让人回忆起自己在孩提时代全神贯注地倾听解放军讲战斗故事的情景。南极考察往往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重重艰险,有时甚至要冒生命的危险,例如,冰海遇险与死神搏斗、冰雪高原面对死亡陷阱等。孩子们同样会带着惊异的眼光,流露出对南极考察队员的钦佩。有所不同的是,南极的故事会以科学知识为主线,老师接连的提问,让孩子们不时地思考并依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开展讨论,其热烈程度非同寻常,甚至连那些平时上课很不专心、比较自由散漫的所谓“坏”孩子,也都无法逃脱。这样上课比单纯传授科学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孩子们明白一个道理:在人类不断探索大自然的征程中,要想取得成功,人们不仅要有所付出,还要有勇往直前的精神。
    地理上的南极距离我们很远,但对孩子们来说,课堂里的南极其实很近。不仅因为书中大量精美的图片,冰山、企鹅、海豹让孩子们喜欢,感觉近在咫尺、身临其境,同时,还在于当孩子们明白了南极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性以后,联系经常见诸电视和报端的国内和世界各地气候异常现象,更能深切感受到,原来保护南极环境的稳定与我们地球居住环境的安全是如此密切相关,保护地球、低碳生活真的可以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人类南极探险史和探险家传奇是《南极的故事》中非常出彩和吸引人的部分。早期西方国家及其南极探险家为了接近和发现南极新大陆,驾驭风帆木船、穿梭冰海、船毁人亡的故事屡见不鲜,艰苦卓绝、可歌可泣。西方国家在南极的领土与资源争夺由来已久,而中国人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才涉足南极。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一些爱思考的孩子会问我们为什么这么迟才去那里?解答这一问题时,虽然心中不免掠过某种痛楚,但让人欣慰的是,感觉到孩子们一种自发的爱国之心的流露。教育之目的无非是为了给国家和民族源源不断地输送后备人才!虽然大科学家位居人才金字塔的塔尖,但是,塔尖的辉煌取决于金字塔基础构架的优质和稳固。将智慧和理想之树精心根植于孩子幼小心灵的土壤,是我们民族伟大复兴之希望。
    (作者王自磐曾11次赴南极和北极考察,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在南极冰海潜水进行科学考察和研究的科学家。据悉,他正在利用业余时间专门为孩子们创作《南极的故事》。)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