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艺谭 >

电视剧《枫叶红了》: 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

关键词:《枫叶红了》
    8月26日晚,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脱贫攻坚事业为原型,讲述主动请缨担任嘎查(村)第一书记的韩立带领群众脱贫的电视剧《枫叶红了》迎来大结局。当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主办的电视剧《枫叶红了》创作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人员从主题思想、艺术特点、时代价值等角度对该剧进行了全方位分析和解读。
    1 紧扣脱贫奔小康这一重大命题
    今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全国各地的脱贫攻坚工作都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立足时代主题,回应时代关切,用文艺的方式讲好脱贫攻坚故事,是文艺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推荐的22部脱贫攻坚重点电视剧之一,《枫叶红了》自8月5日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并在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同步播出,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
    “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人人身在其中,使命重大。电视剧是脱贫奔小康这一时代命题的重要表达载体,也是让全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国全面奔小康的最直观、最形象的方式。”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在研讨会上表示。
    “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也是国际社会的共同心愿。可以说,中国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郭长虹表示,文艺工作者应该为这样一个宏大的时代命题贡献作品,也就是说为国家立心,为民族铸魂,为人民立传。
    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其其格介绍,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内蒙古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1.7%下降到现在的0.11%,全区3694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枫叶红了》以兴安盟科右中旗扶贫工作为切入点,生动呈现了北疆农牧民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齐奔小康的火热场景。”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胡谱忠认为,《枫叶红了》这部电视剧提供了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一个典型的个案。它全景式地展示了中国乡村振兴过程中的政策逻辑、乡村生态,以及扶贫攻坚的社会效应,践行了中国当代文艺展示中国实践、提炼中国经验的原则。
    作为该剧的总策划之一,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中心主任牛颂表示,电视剧《枫叶红了》是自己贴近现实生活和时代脉搏的一次创作实践,“只有亲身深入到兴安盟科右中旗扶贫攻坚的一线,才会感受到精准扶贫政策给最基层的广大农牧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实惠,也才真正感受到贫困户对党和国家的感恩和热爱。”
    该剧的主演们也在研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拍摄经历和感受,“作为演员,我能见证并通过自己的方式参与脱贫攻坚这一时代伟业,真心感到荣幸。”男主角韩立的扮演者孟浩强说。
    “扶贫事业凝聚了无数扶贫干部无私无畏的付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这部剧给予了我教育,促使我成长。”女主角高娃的扮演者孙茜则如是感慨。
    2 展现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民族地区同步迈入全面小康的关键一役,各民族地区积极行动,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补短板、强弱项,确保一个都不掉队。
    “在这部剧中,内蒙古自治区特有的文化传统、风土人情,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为了实现美好生活而做出的巨大努力,都让观众印象深刻,同时也艺术地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重要论述。”《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表示。
    出品方代表闫爱华也表示,选择制作《枫叶红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题材正是考虑之一,“《枫叶红了》讲述了各族人民守望相助、共同进步的主题,并将主题阐述置于现实生活中,置于内蒙古东部地区这片热土上的普通百姓追求幸福生活的努力之中。”
    电视剧《枫叶红了》开拍前,创作团队曾多次深入内蒙古兴安盟采访、采风、征求意见。回忆起《枫叶红了》的创作过程,总导演哈斯朝鲁十分感慨:“在拍摄前,我们的团队就到第一线跟第一书记、当地农牧民同吃同住,真正走进了嘎查,走到了基层。”
    中国作家协会影视委员会副主任、作家艾克拜尔·米吉提认为,《枫叶红了》真实反映了内蒙古自治区的生活环境、边疆特色,也真实反映了扶贫干部扶贫先扶志的工作思路。
    文艺评论家李准从认识论角度分析认为,《枫叶红了》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聚焦农牧交错、民族交融地区的扶贫工作,“从来没有一部剧写过,这就是它最大的看点。它表现了农牧交错这样一个特殊地区的民族交融状况以及实现脱贫的途径和优势。”
    胡谱忠则表示,《枫叶红了》进一步突破了民族题材影视剧对少数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群众的认知。剧中主人公韩立的形象塑造,生动展现了中国民族与地域的关系,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召集人申积军表达了自己对《枫叶红了》的喜爱之情,他说:“《枫叶红了》中的人物形象生动有趣、丰满有度,充满欢歌笑语和泥土气息,是一部极具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的新农村现实主义作品。”
    3 传递现实主义审美意蕴
    据广电总局中国视听大数据显示,《枫叶红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第3周,每集平均到达率2.171%,忠实度59.221%,收视率1.278%,其中收视率位列黄金时段电视剧单频道第二。
    精品之所以“精”,就在于其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枫叶“红”了,道理也在于此。
    在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伟国看来,塑造了典型人物形象是该剧获得成功的一个原因。“人物形象塑造是电视剧创作的中心,作品的思想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主要是靠剧中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王伟国认为,《枫叶红了》在叙事层面除了树立第一书记韩立的艺术形象外,还很有智慧地塑造了4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高娃、白银宝、刘长利、包七十三。“这是编导对生活的概括、提炼、加工,将生活真实创作成艺术真实,展示扎根生活以后的艺术之美。”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编辑部主任李跃森总结了《枫叶红了》的创作特点:原汁原味地再现了生活本来的样子;主创人员特别善于通过感性描绘来表现人物,剧中人物的心理层次非常清晰。
    牛颂则强调,《枫叶红了》回归了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不仅创作人员,而且当地基层干部和群众,实际上都参与了创作。”
    “《枫叶红了》是我们电视剧界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上一次成功的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离开了这个就一事无成。”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电视艺术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表示。
    仲呈祥亦认为,《枫叶红了》的生态学、社会学意义超过了它美学上的意义。“题目叫‘枫叶红了’,有两个层次的艺术化象征,第一层次是展示枫叶红了的画面,第二层次是让观众感受到人民大众自强自立、守正创新、不断开拓的精神。”
    电视剧如何讲好故事,是创作者需要加强的基本功,同时如何进一步塑造人物、打磨人物的性格、锤炼人物的语言,增强艺术表现力,也是创作者需要不断强化的技能。胡占凡表示,从故事讲述到人物刻画,《枫叶红了》都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样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