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访谈 >

建构媒介文艺学的必要与可能——对话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单小曦教授(3)


    中国社会科学网:新媒介技术日新月异,同时也给文艺学学科教育发展带来了一定影响,您作为一个教育者,请问您是如何看待这种变化的?
    单小曦:作为学者,我们要做好理论研究,但同时我们还是高校教师,还承担着教书育人的任务,需要培养学生,这就涉及到学术研究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学术研究是一种专业的探索,而教学相对更注重知识的传承性和稳定性。但充满活力的大学课堂是需要新知识、新观点的注入的。这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师个人的新研究成转化到教学知识体系中去。同时,学术研究也能从教学中获得启发,可能会推动我们的研究,这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我发现,在现有文学理论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基本形成了一套传统的教学知识体系。今天通行的《文学概论》教材基本上是“千本一面”,即形成的是一整套的稳妥的印刷文学理论范式和知识模式。如果完全立足于现有这一学科体系和知识模式,无法准确呼应文学现实。这就形成了《文学概论》课堂上老师讲内容与学生阅读的作品相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大学生、特别是研究生,需要接触前沿,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所以,我们应将新的文艺学理论探索反哺到教学中,打破传统的教学知识结构和理论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落实到具体的教学问题上,比如我在谈及文学活动时,就不再局限于以艾布拉姆斯的文学批评四要素来做解释,而是以世界、作者、读者、作品、媒介五要素活动说,来阐释,学生们觉得更为复合今天的文学实际。再如在讲解文学创作问题时,我在传统的再现说、表现说、体验说等之外,加入了“虚拟说”,也是学生耳目一新。还有谈到审美体验问题时,我提出了古典静观、现代震惊之外,还有当代的“融入”。这些新的研究成果丰富了课堂。总之,媒介文艺学研究有利于把新的研究成果纳入到教学中,更新文艺学教学的知识,同时也符合了学生的现实体验。
    中国社会科学网:21世纪以来,数字新媒介对东西方社会文化现实的影响进一步加强,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新媒介文学正在向文学场的中心移动。请问单老师,您对当前中国网络文学的研究和发展现状有着怎样的看法?
    单小曦:当前国内网络文学已经取得了较突出的成就,但问题也不少。我认为,最需要指出的是,国内网络文学研究视野狭窄,只满足于为中国大陆“网络文学”做注脚或进行经验总结的层面。今天人们不断呼吁网络文学研究要走进网络文学现场,这是对的。但另一个问题也突显出来了,即更加被今天中国铺天盖地的网络文学所淹没,越发失去了独立判断的可能。网络文学研究是媒介文艺学的重要课题。我所说的媒介文艺学中的网络文学研究不局限于中国大陆的网络文学现象,而是放眼世界。其实,网络文学是数字化网络新媒介的产物,在网络文学中,网络不只是个传递信息的载体,它还发挥了强大的审美开发功能。一方面,是打破了印刷文学时代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形成了合作式生产;另一方面打破了文字书写文学文本形态,形成了语言、图像、声音的复合符号文本,还有就是利用超链接功能创造出了活态赛博文本。这些都是传统纸媒印刷文学所不具备的。而中国的网络文学不过是印刷文学的网络版,除了少数作品外,基本不具备网络化特色。因此,满足于为中国网络文学做经验总结的网络文学研究很难形成真正的理论突破。
    我在《网络文学的美学追求》一文中,将网络文学定义成“网络生成文学”,强调数字网络媒介对新的文学审美功能的开拓。“网络生成”活动以人类主体能动性为主导,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媒介性功能充分使用为前提,此时,数字技术本身的艺术性已经开启,计算机网络已经将文学推进到了一个新境地,印刷文化时代建构起来的文学创作、文本形态、审美方式等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如此,一种拥有审美独立性和存在方式的网络文学才真正成为了可能。
    真正的网络文学,必然是网络应作为文学的存在性要素的文学。相比于传统的文学创作,网络文学要产生质的变化,实现从“再现”向“虚拟”的转变。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网络文学还不是真正的网络文学,它还只是通俗文学的网络化。如果中国网络文学还停留于目前的状态,不会有太大的前途。目前中国大陆网络文学似乎已经大繁荣,但这是中国通俗文学长期受压抑后获得释放的产物,一旦这种释放的势能殆尽,这样的完全靠文字叙事的网络文学就会走向衰败。因为,未来的网络技术支持的网络游戏、网络影视以及虚拟现实等消费形式将把更多的精神消费者争夺到这些“全息”消费领域,就像今天网络文学争夺精英文学的读者一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