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的“库布其”表达—— 读《春归库布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3:11:07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词:生态文学 库布其
生态文学近些年来的勃兴,某种程度上,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就之一。由和谷、杨春风创作的报告文学《春归库布其》,全景式描述了库布其沙漠生态修复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为一部“献给所有向荒漠挑战的治沙英雄”,也“献给全世界的生态建设者”的文学作品,该书有着清晰的基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宏大叙事的精神和气派,也真切表达了两位作者“愿我们栖居的地球,越来越美好”的朴素愿望。 作品开篇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精神脉络的解读,充满了接通古今、融汇中西的热望。善待自然、善待生态,人与生态和谐共生、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观念在我国自古以来便深入人心。而今天,当全球对人与自然的鱼水联系已日益自觉自省,我国也已把生态文明作为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春归库布其》一书,以重现的绿水青山为凭,解读了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的起根发苗与前世今生,揭示了防治荒漠化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环境修复的经验。 本书涉及的治沙人物众多,官员、企业家、科技人员、普通农牧民等,他们都被作者细细描摹描绘出来,形成了一个生动的人物画廊。在这个画廊中,可以看到这片沙漠上的人们具有共同的性格——坚韧强悍、务实进取、永不言败……这种描绘建立在大量的采访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作者深入沙海,与沙漠中的人们广泛接触,探索他们的内心世界,因此能细致描写他们的生活,这也是此书的一大亮点。 曾几何时,库布其也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美得让人忘乎所以。可是,很多事情都远比想象要复杂和现实得多。从库布齐的沙化历史来看,是人类的过度垦荒和放牧,让水草丰茂之地不似从前。如果我们诚实一些,会发现,默默黄沙正是透过人们的怯懦或者贪婪,而恣意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挤压生于斯或近于斯者的生存空间。从这个角度来说,库布其人所做的一切,是一种生态环境的修复,是对被伤害的自然母亲一次壮阔的救赎。这种历史的追溯,确定了这场治沙大战的正确性、科学性,也暗示了它的可能性。 “春归库布其”,是绿意盎然的复归,是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春去春又回的“咏而归”。 在库布其,酸溜溜又亮堂堂的情歌连接着悲欢离合、人间百态,“干旱旱不死、水涝淹不死、牛羊啃不死、沙土埋不死”的沙柳,书写着从种植到光伏发电的循环式产业样本。库布其人在治沙中贯彻顺应自然、因势利导的生态理念,沙柳、甘草等绿色植物不仅能在沙漠中顽强生长,而且具有相当的经济价值。库布其的生态治理超乎人们对无垠荒漠变万里绿洲的直观想象,而更关乎“十几万农牧民和千百家企业”的生态联合体、生命共同体的命运和发展。 对于人类来说,“与天奋斗”是一个与生俱来的命题,“改造自然”恰是天人合一的必经之门。而库布其与大时代,与钱学森和钱氏沙产业理论的深度故事,还有待于我们每个人一面打量自己脚下的土地,一面去寻觅探究。至于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则是由一个又一个立体而多棱的“库布其”表达构筑而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