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之始》:“科幻现实主义”探索之作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08:11:55 《长江文艺》 何庆平 参加讨论
关键词:科幻现实主义 《万物之始》 彭思萌《万物之始》是一篇奇特的小说,既“好读”又“不好读”。小说的叙事时空频繁跳跃,叙事视角多次转换,隐喻与呓语俯拾即是,缝隙与留白无处不在,加上小说中还有许多科学概念和理论,相对论、场域、弦论、量子涨落、量子纠缠、升族降族、跃迁、退相关、高维空间等,因此显得“不好读”。但是在阅读的具体过程中,又时常有新奇热辣的感受与触动扑面而来,因此它又是“好读”的。小说有浓烈的科幻色彩,又与一般意义上的科幻小说截然不同,该如何进行解读和评价呢? 想要解读小说,首先还得厘清小说类型,这影响着读者的期待视野,继而关系到读者的理解和评价。彭思萌先前发表的小说基本是典型的科幻小说:其成名作是参加豆瓣故事大赛科幻组的《野兽拳击》,将虚拟现实与热血拳击相结合;随后在《科幻世界》上发表过多篇小说,其中“树之心”系列和《缓缓失色》聚焦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我的完美外公》和《情书》涉及星际旅行与探险;之后在《花城》发表的中篇小说力作《分泌》,将一种现代人们普遍患有精神焦虑的社会症候具象出来,有深刻的隐喻和反思色彩,但仍是一部科幻小说。如果囿于彭思萌以往作品的印象,同时又被小说中浓厚的科学幻想色彩迷惑,就把《万物之始》当科幻小说来读,就很可能困惑不已,不知所云。其实,相比科幻小说(每个人对科幻小说的理解和可能不同,本文是指普遍的共识性的科幻小说概念),《万物之始》更接近严肃文学。 第一个表征体现在语言上。一般而言,科幻小说的语言追求理性和准确,而严肃文学的语言更加感性和诗意。《万物之始》的语言风格混杂多变,不少句子在叙事功能之外自有其独特魅力。如描述随音乐起舞的疯子“散乱的头发在风中飘洒”,而音乐停止舞蹈停下时“一头白发妥帖地降落到头顶”,抓住了场景瞬间的神韵。又如用“门在怒吼”这样生猛的词语描述急促的敲门声,把意识逐渐模糊的脑子比喻成“接触不良的收音机”。还有如描写那个看月亮的女孩覃皎“两弯小小的月亮躺在她的眼睛,两团毛茸茸的小猫蜷缩在她的耳朵,一条银河刚刚在她的睫毛覆下阴影,蝴蝶振动着她的翅膀”,美得令人心醉。个人还很喜欢这句:“我那辆满身是泥的吉姆尼忠诚地眨了眨眼,照亮凋敝的一无所有的街道和我。”前一句将泥车车灯闪烁比喻成眨眼形象至极,后一句又从车灯视角顺势描绘出彼时凋敝场景和孤独情绪,像是一个大师级电影镜头。 第二个表征是小说的主题。大多数科幻小说的主题超越现实生活,或者虽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对应,但在问题形式和场景表征上更加抽象和尖锐。而严肃文学探讨现实生活本身。透过《万物之始》纷繁复杂的叙事,可以发现贯穿全篇的一个主题是“月亮”与“六便士”的冲突。月亮是理想的、美丽的、善良的,六便士是现实的、庸常的、逐利的。主人公彭坎想从事的是物理学,但屈从于母亲指令投身金融。两兄弟中哥哥冉西渐吟诗作赋被人称为疯子,弟弟冉东征则混得如鱼得水。这种比照还有不少,如彭坎与冉东征,彭坎与父母,乃至过去的彭坎与现在的彭坎。小说中诙谐说说道:“钱和母亲的指令是确定的”,可见现实压力不是一个抽象事物,而是具象的生存需用和亲人话语。小说有一部分自传性,主人公以彭为姓以坎为名,与父母争吵片段也有强烈的真实感。不过小说探讨的问题并非只是个人疑难,而是当代中国社会的普遍困惑,人们在青春时代接触了崇高美好的理念,又在长大成人独立面对世界后遭遇重击。 第三个表征是小说的叙事。科幻小说追求叙事逻辑的简洁和严谨,有时固然也运用倒叙、插叙、闪回、梦境等手法,但不会运用得太过频繁和复杂难懂,如特德姜《你一生的故事》虽然采用非线性叙事手法,但整体结构布局有着清晰的逻辑。而《万物之始》的叙事时空跳跃频繁,叙事结构复杂难解。小说开篇段落是主人公彭坎回到五峰新城遇到冉疯子,第二个段落是彭坎跟老同学冉东征的交际应酬,第三个段落描述有白虎出没的梦中场景。三个段落并无紧密的关联,呈现出叙事的跳跃性。此后第四个段落虽在情节上接续了第二段落,但冉东征突然冒出一句与白虎梦境相关的梦呓,又让叙事变得困惑起来。之后第五个段落又突然跳回彭坎两岁时期的回忆,以彭坎的父亲和母亲为主要人物。开篇五个段落出现了疯子、梦境、呓语、回忆,并谈到了相对论、场域等,但这已经是小说最容易理解的部分了。从第六个段落起,异常光波开始登台,情节梦幻离奇,人物虚实掺杂,元素纷繁多样,完全消解了故事和人物的确定性。小说的叙事风格,与部分中国当代先锋小说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十分相似。 以阅读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方式来读《万物之始》,小说线索就变得略微清晰一些。彭坎返回家乡,见到冉西渐(冉疯子)、冉东征、田叔叔、覃皎等人,这是小说的叙事主轴。那些梦境、呓语、过去记忆以及科学理论相关探讨,穿插呈现于主轴之中。注意,小说是围绕着第一人称“我”来进行叙事的,因此主叙事线中带着“不可靠性”。那么,到底小说中哪些事件是实际发生的,哪些是彭坎的幻觉和臆想呢?又或者说,叙事在滑向梦幻的过程中,是从哪里开始变得不可信?也许从一开始就不可信,彭坎压根没有归乡,这次旅途只不过是他的一场幻觉或臆想。也许是从中途变得不可信,彭坎驱车上白溢寨时发生了车祸,后边情节都是主人公意识模糊之后的臆想。为什么会有这些幻觉和异象呢?或许因为彭坎也经过了异常光波辐射的照射,既然异常光波会让五峰新城的人们发病,彭坎当然也有可能发病,尤其彭坎所做的物理学前沿研究,加深了对世界不确定性的认识。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与纠结,或许又是成为发病的诱因。 这只是一种可能的解读,还可以有其他多种解读,没有哪一种解读绝对正确。意象的模糊性和解读的丰富性,正是许多严肃文学作品具备的,只是不同小说的呈现方式和所用载体不同。《万物之始》的叙事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十分类似,本身也有少许魔幻色彩(如“白虎”这一意象的数次出现,又如楚地东君的神话故事传说)。然而,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使用的载体是“死后有灵”以及“万物有灵”的朴素民间信仰,《万物之始》主要是以科学理论或者设想作为载体。除了上边提到的异常光波辐射,小说论述的重要理论还有相对论、量子纠缠、弦论等。其中,彭坎和冉东征两个人各自场域的对比,是相对论思想带来的延伸和拓展;冉西渐、冉东征兄弟彼此关联的特殊状态,是量子纠缠的一种形式;田叔叔这个人物引出异常光波辐射,其言语行动和意识都有明显的发病状态;覃皎这个人物涉及最多的是“弦论”,月亮成了一曲无比美丽的弦歌。 换句话说,魔幻现实主义将写实与幻想结合,结合具有地域特色的神话和世界观,跨越时空和生死。《万物之始》也将写实与幻想结合,但幻想的基点不再是民间传说,而是科学前沿的理论设想。这也是《万物之始》的独特所在了。参照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风格,《万物之始》的风格其实可以称为是“科幻现实主义”。在中文语境之下科幻作家和评论家已经使用过“科幻现实主义”这一个概念,但他们谈论的作品是指以科幻方式揭露或折射现实的科幻小说,其更加准确的命名其实是“现实主义科幻小说”。《万物之始》借助科学幻想探讨现实,但不是为了揭露和折射某种社会现实,而是用科幻的方式来串联和解构现实世界。因此,它不是现实主义的科幻小说,却是更加名副其实的“科幻现实主义”,与“魔幻现实主义”同构并称。 通常科幻小说里的科学元素,要么构成小说超出现实的世界观设定,要么组成一个小说的科幻核心创意。《万物之始》中的科学术语或理论,不是为了构造一个与现实相异的世界,而是用于理解现实世界。拉美民间信仰之中认为人死之后亡灵可以留存于世间,这是一种理解世界的方式。《万物之始》中田叔叔认为雷电击中水晶矿因而产生异常光波辐射,这也是一种理解现实世界的方式。从前人们生活在民间传说里,现在人们从小接受科学教育。因此,神话是古代人理解理解的方式,科学是现代人认识世界的手段。科学取代民间传说,成为一种新的宗教。而科学的最前沿恰恰就是暧昧不明的,例如量子理论和弦论。以往的人们会对鬼魂亡灵感到理所当然,现代人更熟悉的话语想象则是光波辐射和相对论,这正是“科幻现实主义”小说的现实基础。 而 “科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哲学基础,或许是科学与文学的微妙联系。以往人们普遍认为,科学关注的是客观世界,探寻外在的客观规律;文学艺术关注的是思想情感,探寻内在的审美规律。但是,科学前沿与文学艺术之间也有密切关系,《万物之始》以科学幻想为载体解构现实世界,并用诗歌一般的语言描述弦论,把科学的想象与文学的美感编织一体,揭示了科学前沿与文学艺术间的微妙联系。总之,小说虽然还未十分成熟和圆融,但是闪烁着锐利锋芒,极具新奇性与启发性。 何庆平,评论者兼创作者,1989年生于江西赣州。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当代文学与影视文化”,文章发表于《光明日报》《中国文艺评论》《文艺报》等刊物。曾获广电总局青年剧本扶植计划奖项,参与编剧多部国内一线卫视电视剧,代表作有《神犬小七》《三生三世枕上书》《理想照耀中国》等。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让科普更好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 下一篇:《克拉拉与太阳》:凝视深渊的另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