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教诲 受益匪浅——我与王富仁先生的交往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6:11:16 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 王洪岳 参加讨论
惊悉王富仁先生逝世,不禁悲从中来,之前与先生交往的几个难忘的情景油然浮现在眼前。 第一次见到王先生是1986年。那时候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文学专业的博士,他对于源自京城的“文化热”自然有很切身的体验与观察。他回到自己早年工作过的鲁西文化名称聊城,来到了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为我们这些本科生做讲座。他演讲的题目大概就是关于“文化热”的冷思考。讲座开始,他就用带着浓厚山东味儿的普通话介绍自己:“古代讲为富不仁、为仁不富,我是既富又仁。”同学们都笑了,这位京城的博士一下子拉近了和我们这些大学生的距离。时过三十余年,我的同学陈万钦在微信里还提及先生当年这句幽默的话语。王富仁原是聊城四中的语文老师,后来想考聊师中文系主任薛绥之先生的研究生,但由于当年薛先生不招生,所以他就考到了西北大学单演义先生门下。后来我读到了他的硕士论文《鲁迅前期小说与俄罗斯文学》,感佩至极。在他的其他著作的后记中,读到他回顾学校和导师对他的培养教导的文字,他还谈到了西安这座城市给他留下的印象。1994年我到西安开会,进一步了解了西安。回想起王富仁先生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就对文化和历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王富仁先生的敏感而睿智愈加敬重。 记得在当时的演讲中,他自问自答,什么是文化呢?文化截止到目前(1986年)有160多种定义。文化实际上就是我们的生活方式,文化环绕着人的生存。他的演讲信手拈来又大气磅礴。他说,自己以前在高唐老家,冬天里穿着老棉裤,那时候自然没有什么牛皮、鳄鱼皮腰带之类,老农们往往用一根绳子扎腰,他随手比划着,把裤腰一折,腰带一系,就成了。这就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再比如,教室里的电灯,也是一种文化的显现。后来他把这个演讲扩展为“文明三层次”,还谈到文学如何发展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张梦阳:陪了鲁迅一辈子
- 下一篇:学人小传 温儒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