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造杰:新时期以来壮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http://www.newdu.com 2024/11/29 01:11:58 《民族文学》 欧造杰 参加讨论
关键词:壮族文学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文学是我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初期壮族文学获得了初步的兴起,但在新时期才进入一个崭新的繁荣发展阶段,壮族文学迎来了百花齐放、姹紫嫣红的新局面。新时期以来的壮族文学得到了健康发展,并经历了从复苏、探索到走向繁荣的变化过程。这种繁荣不仅体现为数量众多的文学作品,获得了一系列重要的文学奖项,而且形成了一个壮族作家群体,在广西文坛占据重要的位置。同时壮族文学批评与研究也得到了重视和加强,出版了许多重要的著作,总结了壮族文学创作的经验和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壮族文学在21世纪初调整布局,开拓创新,形成全面繁荣的局面,在全国文坛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壮族文学的崛起有着特定的政治、历史、文化背景,与新时期文艺领域的拨乱反正、解放思想有着很大的关系。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政治生活、经济生态的环境得到改善,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良好的氛围。广大壮族作家的积极性得到解放,他们参与到社会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从各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中吸取丰富的营养,在文学创作的题材、数量、质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制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方针,使作家们开始放手从事文学创作。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废止了在文艺创作和批评领域的行政干预和命令,强调要遵循文艺创作的规律,让文艺家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这次会议激发了作家们的文学创作热情,并以新的姿态创作和发表了很多作品。同时新时期的文学思潮对壮族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80年代国内兴起的改革文学、寻根文学、通俗文学等文学思潮,带动了壮族文学的发展,与全国文学主潮的步伐遥相呼应,广西还出现了“百越境界”和“88新反思”的文艺争鸣现象。此外,壮族特殊的地域环境与历史文化积淀提供了丰富的文学宝藏。红水河和左右江流域是壮族人民的集中地,从这里成长起来的作家如陆地、韦其麟、韦一凡、冯艺、韦俊海、黄佩华等的文学创作最具有本土意义,也最能代表壮族文学的民族特色。 新时期以来壮族文学的发展大体经过了新世纪前和新世纪两个时期: 一、新世纪前壮族文学的复苏与发展 新时期壮族文学获得了恢复和快速发展。“文革”结束后不久的1978年3月,广西恢复了文联和各个协会的工作和活动,平反了《美丽的南方》《元宵夜曲》《刘三姐》等8部优秀作品。1980年、1986年、1996年广西先后召开了第三次、第四次、第六次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探讨繁荣发展广西文学的有效方法和途径。20世纪80年代广西作家协会多次举办文学创作讲习班,吸收少数民族作者参加学习和创作,还定期举办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奖项,涌现出一批批的壮族作家。新时期以来一些壮族老作家相继去世,同时一批中青年作家朝气蓬勃,显露出开拓奋进的文学力度,壮族文学形成了一支自己的创作队伍。从年龄层次看,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作家群体。属于老一辈作家的有陆地、肖甘牛、周民震、莎红、张报、华山、梁宁、万里云、蓝鸿恩、黄勇刹、黄青、蒙光朝、黄福林、丘行、古笛、韦星朗、韦洁晶、李春鲜、黄日昌、黄宝山等;步入中年的作家有农冠品、王云高、韦纬组、潘荣才、凌渡、韦文俊、陈雨帆、苏长仙、韦显珍、韦志彪、黄士鼎、陆伟然、韦编联、韦以强、韦照斌、韦明波、韦银芳、涂世馨、蓝直荣、苏方学、何津、红波、苏永勤、严小丁、张武、肖丁三、覃绍宽等。在新时期壮族文学崛起的过程中,新成长和涌现出来的青年作家有韦一凡、黄钲、黎国璞、蓝阳春、何培嵩、孙步康、韦元刚、梁芳昌、张波、谢树强、蒙齐华、黄灿、林万里、邓锦凤、莫勇继、陈多、岑献青、黄凤显、郭辉、黄堃、黄琼柳、李甜芬、黄神彪、黄承基、农耘、路少平、李华荣、黄佩华等。他们大多数加入了广西作家协会,少数还成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有的作家如万里云、苏方学、岑献青、黄承基等长期居住在广西境外,还出现了少数女作家韦洁晶、陈多、李甜芬、韦银芳、黄琼柳等。 新时期的壮族文学创作出现了空前的繁荣景象,作品数量众多,品种和体裁齐全。不仅小说、诗歌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散文、报告文学、文学剧本也有长足的进步。在小说创作方面,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多管齐下,题材和内容丰富,体现了壮族新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1979年王云高与人合作的《彩云归》获全国短篇小说奖,是广西文学首次获得的全国文学创作奖。陆地是当代壮族文学中资格最老和贡献最大的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创作了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新时期之后他进入了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先后出版了《瀑布》的第一部《长夜》、第二部《黎明》。这部长达10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有新的突破和成就,标志着陆地小说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度。《瀑布》塑造了壮族青年革命家韦步平在现代领导南方农民运动和英勇斗争的光辉形象,反映了20世纪初期我国西南某一地区广阔的现实生活和复杂的革命斗争情况。小说主题思想突出,故事情节生动曲折,线索主次分明,人物形象真实感人,表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才华。小说1981年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长篇小说一等奖。韦一凡的长篇小说《劫波》描写了壮乡白鹤村的生活环境,反映了韦姓家族两代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故事,表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壮族乡村人民生活百态和变迁情况。小说成功塑造了韦良山的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他反对封建专制和极“左”思潮,同时又有保守落后和消极复杂的一面。小说故事波澜起伏,语言清新流畅,富有传奇色彩和悲剧气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批判性。1990年丘行出版了长篇小说《山城剑影》,描写解放战争时期壮族地下党员岩奇林深入南方龙马市进行革命斗争并取得光荣胜利的故事。他与特务分子斗智斗勇,挫败敌人的阴谋诡计,最终迎来了龙马市的成功解放。小说还通过主人公和黄秋凝的爱情纠葛,塑造了岩奇林舍己为人的光彩照人形象,具有扑朔迷离和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 这一时期出版的长篇小说还有《乱世枭雄》(陆君田、黎国璞)、《冬雷》(陈漫远、王云高)、《摩根世家》(张波)、《明星恨》(王云高)、《天眼》(潘荣才)等,中短篇小说集《槟榔盒》(农穆等)、《故人》(陆地)、《江和岭》(黄钲)、《上梁大吉》(潘荣才)、《姆姥韦黄氏》(韦一凡)、《白罂粟》(孙步康)、《日出处,月落处》(岑隆业)等。其中,韦一凡的创作成就突出,其短篇小说《姆姥韦黄氏》、中篇小说集《被出卖的活观音》、报告文学《百色大地宣言》(合著)先后三次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奖。90年代后又产生了一批全国所熟悉的壮族青年作家如韦俊海、黄佩华、凡一平等,他们的文学创作不断获得广西的各类文学奖项,在广西甚至全国文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其中,韦俊海著有长篇小说《大流放》《浮生》《春柳院》、中短篇小说集《苦命的女人》《河》《引狼入室》《红酒半杯》等。他的小说多描写桂西北红水河流域的民族生活和人物故事,体现出在现代文明冲击下少数民族文化心态的变化,具有浓郁的地域生活气息和民族文化色彩。 新时期散文创作势头强劲,散文家队伍迅速扩大。周民震、凌渡、黄福林、蓝阳春、苏长仙、岑献青等都结集出版了自己的散文集,包括黄福林的《蹄花》、蓝阳春的《歌潮》《回响》、苏长仙的《山水·风物·人情》《云絮飞花》、岑献青的《秋萤》等。这些散文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逐步引起了国内散文界和批评家的关注,有的还被收入各种权威的散文选本和选刊。其中,成绩最为突出的是凌渡、蓝阳春。凌渡是“80年代广西文坛最具代表性的散文家”,他走遍了祖国南方的各地,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散文的艺术美,先后出版了三部散文集《故乡的坡歌》《南方的风》《听狐》,内容多描写广西本土的少数民族生活与风土人情,生动展现了地域自然风光和民族风貌,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和心灵世界。在描写自然景色的同时,作者善于通过精巧的构思和灵活的结构来抒发真挚的感情,其语言朴实流畅、清新含蓄、洒脱亲切,表现手法灵活多样。蓝阳春的散文集《歌潮》多描写广西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叙述本土的故事和人物,抒发对民族和国家的深厚情感。这部散文集不仅标志着蓝阳春的散文创作开始走向成熟,而且也奠定了他在广西文坛的地位。此外,周民震以创作电影文学剧本而誉满全国,同时他还创作了众多的散文作品,他的散文集《花中之花》描绘了广西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赞美了崭新的社会主义生活,其语言清丽,意境优美,自成风格。 在诗歌创作方面,韦其麟、莎红、黄青、农冠品、李甜芬、黄琼柳、黄堃、韦文俊、冯艺、黄承基、黄神彪、蒙飞等都创作出了优秀的诗歌作品,取得了可观的成果。韦其麟善于通过壮族民间传说来进行创作,其叙事诗集《寻找太阳的母亲》具有历史的古朴色彩和民族风味,又有强烈的时代情感和文化内涵;短诗集《含羞草》和散文诗集《童心集》则充满了哲理的思考。莎红的短诗集《山欢水笑》《边塞曲》《唱给山乡的歌》言简意赅,情真意切,意境清新。黄承基90年代后到广东社科院文学所工作,但始终关注家乡和民族,其诗歌既弥漫着八桂文化的气息,又充满着现代的思考。他著有诗集《南方血源》《断续风雨》《亚热带》《远航》等,感情充沛、豪放刚健、语言优美,在广西80年代的诗坛有较大的影响。黄神彪出版了散文诗集《吻别世纪》《随风咏叹》《花山壁画》《圣母的祝愿》等,其中1990年出版的长篇散文诗《花山壁画》代表了他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在中国文坛引起热烈的反响和讨论,被誉为“民族史诗性的作品”。这时期较为重要的诗歌集还有黄青的《山河声浪》、古笛的《山笛》、农冠品的《泉韵集》《岛国情》、黄堃的《远方》、陆伟然的《流云集》、韦文俊的《金凤凰》等。此外,李甜芬、黄琼柳等壮族女诗人也有不俗的表现,她们在80年代分别出版了诗歌集《“四叶”草》和《望月》,内容充满着时代气息,风格各具特色。和新时期的壮族小说和散文相比,壮族诗歌创作显得相对薄弱,还缺乏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著名诗人和作品。 在报告文学和剧本文学方面,新时期的报告文学才逐步发展起来,从事报告文学创作的壮族作家很少,主要有苏方学、何培嵩、韦明波、陆文祥等。其中,何培嵩是成就最大的一位,他专注于报告文学的创作,撰写了《归客》《住手!死神》等数十部报告文学作品,在壮族当代文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其中《归客》1990年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何培嵩善于描写全国的体坛名将、影视明星事迹,赞美他们的坚强毅力和崇高品质。他的报告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新闻的真实性和文学的形象性相结合,具有一定的可读性和感染力。此外,苏方学的《祖国的翅膀》、陈雨帆与人合作的《国门虎将》、韦明波的《五枚军功章》、潘荣才的《飞翔和海鸥》、蓝阳春的《英雄铁骑》等,都是新时期较好的报告文学作品。从事电影戏剧文学创作的主要有周民震、韦洁晶、陈雨帆、苏方学等,其中,周民震在新中国成立后就致力于影视文学创作和多部舞台剧本,新时期以来他撰写了剧本《鬓边的花儿》《甜蜜的事业》《彩色的生活》《彩桥》《心泉》《春晖》《远方》等十多部电影剧本。他的影视文学创作遵循现实主义的方法,从现实中取材,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幽默风趣,雅俗共赏,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从新世纪前壮族文学的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出壮族小说创作以现实主义为主潮,多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斗争和人物故事,再现了现代中国艰苦卓绝的革命战争、土地革命和当代乡村的巨变过程,反映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中的真实状况。散文创作则以描写广西本土的自然山水和风土人情为主,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诗人们运用创新的艺术形式和手法描写了新时代的生活内容,具有多元化的创作个性和风格特点。报告文学则以记录新时期的生活题材为主,塑造了时代楷模和先进人物,彰显了崇高的思想主题和艺术魅力。 二、新世纪壮族文学的繁荣与创新 新世纪以来壮族文学创作保持了良好的创作势头,各个文学体裁继续取得优异的成绩。在小说创作方面,作家们多描写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农村社会的变化以及城乡差距所带来的文化冲突问题。在思想主题上更加深化突出,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民族情感。黄佩华、凡一平、李约热、陶丽群等作家继续签约,主攻长篇小说创作。黄佩华具有自觉的民族意识,致力于描写壮族人民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他先后出版了小说集《南方女族》《远风俗》、长篇传记《瓦氏夫人》、长篇小说《生生长流》《公务员》《杀牛坪》等作品,体现出鲜明的壮族文化底蕴和艺术特色。黄佩华曾多次获壮族文学奖、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等。凡一平早年出版了多部都市题材的小说如《跪下》《顺口溜》《变性人手记》等,反映了现代文明的危机和复杂的人性冲突。从2008年开始,他致力于写乡村题材的小说,创作了《扑克》《撒谎的村庄》《上岭村的谋杀》《上岭村编年史》《上岭阉牛》《蝉声唱》《我们的师傅》《四季书》等中长篇小说,反映了壮族地区农村生活的现状。凡一平的多部作品被改编为电影,取得了良好的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他因此也被称为“浑身是戏”的作家,还被称广西文坛的“四君子”之一。李约热出手不凡,出版了长篇小说《欺男》、小说集《人间消息》等,他的作品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努力打造一个以“野马镇”为中心的文学世界,多反映乡土人物的生存状况,突出他们坚韧顽强的精神,同时善于利用怪诞、幽默的手法去揭示生活的悲剧现象。其中,《人间消息》2020年获得全国第十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此外,陶丽群是优秀的壮族女性作家,她以中短篇小说见长,创作有《回家的路亮堂堂》《一个夜晚》《起舞的蝴蝶》《母亲的岛》等作品。其中,2016年《母亲的岛》获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她的小说常截取生活的片段,结构扎实紧凑,语言精准流畅,意蕴深刻而耐人寻味。新世纪的壮族小说仍然聚焦于地域文化生活的描写,集中反映了新时期壮族地区人民的生存现状和复杂人性的变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也反映了壮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 在散文方面,作家们继续聚焦广西本土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真实记录了家乡的秀美景观和个人的生活经历,表达了热切的家国情怀。冯艺、庞俭克、严凤华、石一宁等人十分活跃,取得了散文创作的新成就。冯艺的文学创作涉及诗歌、散文和小说多种文体,尤其以散文见长。他从90年代起连续发表和出版了散文和散文集《朱红色的沉思》《云山朗月》《逝水流痕》《桂海苍茫》《边地无声》《瑶风鸣翠》《红土黑衣》《沿着河走》等。其中,散文集《朱红色的沉思》《桂海苍茫》分别获第四届、第八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前者以优美而简练的文笔,深沉而强烈的感情,表达了对祖国、家乡和人民的无限热爱之情,以及对民族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后者描写了广西多元、异质、独特的人文地理,深入挖掘和探究了广西人文历史和民族心理。他的散文知识丰富、文笔优美,体现了作者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庞俭克出版了散文集《秋天的情书》《三十岁男人自白》等,1995年因散文创作成就突出获庄重文文学奖。他的散文形式多样,构思巧妙,语言精练,别具一格,充满激情和灵性,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和文化内涵。严凤华出版了散文集《窗外是风景》《一座山,两个人》《民间记忆》《左江烟云》《四季飘香》等,作品多聚焦于八桂风物和民族习俗,详细记录了广西世居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风格自然朴实、语言淡雅清切。长期在北京生活和担任《文艺报》《民族文学》编辑工作的石一宁发表了众多的散文作品,新世纪以来出版了散文集《薄暮时分》《湖神回来了》《履痕心绪》等,记录了自己的生活见闻、时代变迁和当代文艺活动的情况,抒发了对人物命运的感叹和游子乡愁的情感。 新世纪以来不断涌现出一些青年壮族作家和诗人,如潘莹宇、黄土路、费城、黄芳、梁志玲、黄鹏、荣斌、梁洪、牙韩彰、三个A等,他们不断有新的作品推出,运用多元化的艺术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个人的敏锐情感和思考。重要的作品有潘莹宇的中短篇小说集《跨越门槛的姿势》,黄土路的小说集《醉客旅馆》、散文集《谁都不出声》《翻出来晒晒》、诗集《慢了零点一秒的春天》等,尤其以诗歌创作见长,内容多表现故乡和亲情,情感真挚,细腻动人。荣斌长期进行诗歌创作,先后出版诗歌集《面对枪口》《卸下伪装》《在人间》《自省书》等,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长期担任《当代广西》主编的牙韩彰2019年出版了散文集《屈指家山》,描写了广西的名山大川和家乡的人物故事,充满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表达了热爱家乡和故土的真切情感。此外,钟日胜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2010年创作的长篇报告文学《非洲小城的中国医生》,记录了一名中国医生不远万里去非洲援助医疗工作的感人故事,作品获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此外,不少文学作品特别是长篇小说被成功改编为影视剧,一些作品还被翻译成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扩大了壮族文学与作家的影响力。 近年来在中国作家协会等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之下,壮族作家的队伍不断壮大,不少壮族作家如费城、赵先平、黄芳、向红星、罗瑞宁、周耒、罗南、钟日胜、黄吉韬、梁志玲、韦荣兵、李明媚、蓝海洋、韦孟驰、陆祥红、周龙、黄格等先后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截止2019年,广西作家协会共有会员2202人,其中少数民族会员866人,占39%,而壮族作家占主体,形成了老、中、青梯队整齐的多民族作家队伍。随着网络文学的快速崛起和繁荣,一些壮族青年作家还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文学创作,纪尘、费城、忽然之间~、施定柔等活跃在各种网络文学网站上。中国民族文学网、广西文联网、广西民族报网等发表了众多壮族青年作家的文学作品,体现了壮族文学的网络化趋势和多元化发展的局面。 此外,壮文创作也得到了发展。壮文初期主要是记录和整理壮族民间口头文学,新时期以来广西为促进壮文的发展,积极探索壮文进校教育教学的实践发展,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壮语教育发展良好。用壮文创作的作家主要有韦以强、苏长仙、蒙飞、黄新荣、李从式、陆登、陆世初等人。1983年韦以强、苏长仙第一次推出壮文散文《卜万斤》,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散文奖。1986年秋《三月三》壮文版创刊,扩大了壮族文学的传播和影响力。2005年广西设立首届壮文文学奖,李从式的山歌《深情重如山》和陆登的中篇小说《短脚阿和》等五篇作品获奖。2007年余执出版了小说集《天知道》,蒙飞和黄新荣创作的长篇小说《节日》成为壮族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并于2008年获得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随后,蒙飞用壮文创作的《山重水复》《风吹过街》等曾获多项奖励。从2018年开始,广西民族报社与余执、尹福建、钟希增、陆如刚、凌秀香、谭喜花等壮文作家进行了首次“壮文作家作者”签约,他们创作的壮文作品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影响。 壮族当代文学的繁荣还体现在文学刊物上。《广西文学》《三月三》《广西民族报》,以及《柳州日报》《南宁日报》《河池日报》《百色日报》等民族地区的报纸,发表了众多壮族作家的作品并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在广西文联主办的文艺期刊中,存在历史最长、最有影响力的是《广西文学》,在推出广西优秀壮族文学作品、培育壮族青年文学人才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该杂志创立于1951年6月,1957年1月至1980年6月曾先后改为《广西文艺》《漓江》《红水河》《革命文艺》等,是广西文学的重要刊物。在70年的历程中,《广西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推出了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如陆地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故人》、韦其麟的诗歌《莫弋之死》、黄飞卿的短篇小说《五伯娘和新儿媳》、周民震的戏剧《三朵小红花》等,在广西和中国文坛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该杂志近年来还创设“广西诗歌双年展”品牌栏目,连续推出本土诗歌大展等,为壮族作家发表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园地和平台,这对繁荣壮族文学创作和壮族文化艺术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壮族文学批评的收获与成果 文学批评与研究是壮族当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壮族新时期文学的兴起,对壮族文学的批评与研究也逐步增多,一批广西壮族批评家和学者加入了对壮族文学的批评队伍当中。壮族文学批评主要围绕壮族文学史、壮族民间文学和壮族作家文学创作来展开评论与研究,其中,又以壮族作家文学评论为主,并贯穿着壮族文学批评的主线和脉络。梁庭望、周作秋、黄绍清等在壮族文学史论,蓝鸿恩、黄勇刹、农冠品、韦苏文在壮族民间文学评论方面分别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撰写了一批文学批评与研究的著作。在壮族作家文学批评与研究方面,胡树琨、覃伊平、谭福开、杨炳忠、雷猛发、黄承基、黄伟林、石一宁、罗瑞宁、欧造杰等成为主要的代表。 首先,在壮族文学史论和民间文学批评方面,1979年广西师范大学的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曾庆全编著了《壮族文学史》(3册),新世纪初欧阳若修、周作秋、黄绍清、覃德清编著的《壮族文学发展史》则注重从历史的角度论述壮族文学发展演变的过程,增加了壮族现当代文学的内容。1993年黄绍清的《壮族当代文学引论》则是壮族当代文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总结了壮族当代20多位作家文学创作的丰硕成果。2007年雷锐的论著《壮族文学现代化的历程》,详细论述了广西壮族文学的现代化过程与发展规律问题,对多位壮族当代作家及其文学作品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创新意义。在壮族民族民间文学批评方面,新时期以来先后出版了广西多位学者的研究著作,包括蓝鸿恩的《广西民间文学散论》、黄勇刹的《歌海漫记》《采风的脚印》《壮族歌谣概论》、梁庭望与农学冠合著的《壮族文学概论》、韦其麟的《壮族民间文学概观》、潘其旭的《壮族歌圩研究》、莫非与陈多合作的《民族文学论稿》、陆里的《壮族文学概况》、周作秋编的《周民震韦其麟莎红研究合集》、蒙书翰编的《陆地研究专集》、钟世华编的《韦其麟研究》、欧造杰编的《凡一平研究》等,这些著作丰富了壮族文学批评的内容,拓展和深化了壮族文学研究的深度。 其次,在壮族作家文学批评方面,不仅壮族批评家初步形成了群体,而且编著和出版了壮族文学批评的著作。1991年王敏之、雷猛发编著《广西壮族文学评论集》(上、下集),收入了80篇壮族当代文学的评论文章,全面展现了新时期以来壮族文学发展的真实面貌和主要成就。这一时期出版的壮族文学批评家的著作主要有:杨炳忠的著作《桂海文谭》、黄绍清的《壮族现代文学卮论》、雷猛发的《残雨集》《感悟探索——雷猛发评论集》、胡树琨的《刘白羽作品欣赏》《百花集胜——优秀短篇小说欣赏》、黄承基的《文学价值论》《文学审美论》、石一宁的《走向文学新天地》《民族文学:现场与思考》、陈丽琴的《壮族当代小说民族审美导论》、罗瑞宁的《审美与欲望的纠缠——转型期中国文学研究》、欧造杰的《边缘地带的活力——广西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构建与发展》、周飞伶的《守望乡土走向现代——壮族新壮文文学研究》等。其中,黄伟林是广西新时期以来最活跃和最重要的壮族文学批评家,他一直专注于广西当代文学的批评与研究工作。新时期以来他发表了众多的文学评论文章,出版了《桂海论列》《转型的解读》《文学桂军论》《中国当代小说家群论》《广西多民族文学的共同发展》等著作。其中,《转型的解读》1999年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是壮族批评家中唯一获得此奖项的学者。 新时期以来,广西文艺界多次召开民族文学研讨会,深入探讨了广西民族文学特别是壮族文学的民族特色与成就。如1981年5月《广西文学》编辑部主持召开文艺的民族特色问题座谈会,1987年初召开的首次壮族当代文学讨论会,2020年6月广西文联主办的新时代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研讨会等。批评家们还多次召开壮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帮助壮族文学创作发展。如丘行长篇小说《山城剑影》研讨会、陆地小说创作研讨会、何培嵩报告文学研讨会、周民震戏剧作品研讨会、黄佩华小说创作研讨会、陆地诞辰100周年暨文学创作研讨会等。1987年广西成立了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该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发现、团结和培养文学新人,为推动壮族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的推动和组织下,成立了壮族文学奖和壮文文学奖,每三年评奖一次,有效激发了壮族作家们的文学创作热情,推动了壮族文学的繁荣发展。 壮族新时期以来的文学取得的进步是全方位的,其背后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它离不开老一辈作家陆地、周民震、蓝鸿恩、黄勇刹、韦其麟等人的带头和推动作用,并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正确方向。壮族是一个勤劳朴实、开放包容的民族,壮族作家们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文学创作上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反映民族精神,增强民族特色。壮族当代文学创作的繁荣,得益于中央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广西少数民族文学“铜鼓奖”、壮族文学奖、壮文文学奖等奖项的成立,则发挥了很好的引导和鼓励作用。广西文联和作家协会举办了多次少数民族作家培训班、作家笔会和改稿会,还组织一些民族作家到各地参观考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民族文学》《广西文学》《三月三》《广西民族报》等报刊,对壮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平台作用。此外,广西文艺评论家协会和壮族作家创作促进会等在推进壮族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和服务功能。广西区内外的文学批评家们多次组织壮族文学研讨会,进行经验交流,不断归纳和总结壮族作家文学创作所取得的成就和艺术特色,体现了壮族文学批评与理论的自觉,有力推动了壮族文学创作的进步与繁荣。 总之,新时期以来壮族文学有了全面快速的发展,这些作品在内容上真实反映了壮族地区的社会生活、民族性格和社会风貌,塑造了具有民族性格的人物形象和富有民族特色的典型环境;在语言形式上吸收了大量的壮族民歌进入作品,因此在总体上表现出较为突出的民族特色。新时期以来的壮族文学虽然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作品的民族特色还不够鲜明突出,艺术形式还较陈旧。作家的素质修养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壮族女作家人数稀少,青年作家后劲不足。与汉族和其他兄弟民族较先进的文学相比,壮族当代文学还显得相对滞后,无论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数量和质量方面,与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还有一定的距离。壮族当代文学作品数量虽大,但拳头产品不多,特别是目前还没有获得鲁迅文学奖和茅盾文学奖的作品,有全国影响的名作家还不多。可喜的是,近年来广西加大了对长篇小说创作的扶持力度。一批壮族作家干劲十足,锐意进取,新时代的壮族文学有望获得更大的成就和突破。 注释: ①黄绍清:《壮族当代文学引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3页。 ②温存超、陈代云、李琨等:《广西当代文学》,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55页。 ③欧造杰:《“野马镇”的文学世界——读李约热的小说集〈人间消息〉》,《中国民族报》2021年1月22日。 ④石才夫:《绚丽多彩的新时代 广西少数民族文学》,《文艺报》2019年9月6日。 ⑤雷猛发:《壮族当代文学研究的总体构想》,《学术论坛》1987年第5期,第41页。 【基金项目:2019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课题“壮族当代文学批评研究”(19XJA751005),河池学院2021年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项目“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研究”(2021GCC008)】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