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善:倪贻德序《茂斋之画》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57 文汇报 陈子善 参加讨论
3月20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创造社作家倪贻德的名气不大也不小。他只比叶灵凤大四岁,但他既不属于以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等为代表的创造社元老,也不属于周全平、叶灵凤等为代表的“创造社小伙计”。在创造社中,他的地位介于元老派和“小伙计”之间,与元老派相比,他是后起之秀,与“小伙计”相比,他又是先行一步、创作了《玄武湖之秋》等名作的作家。 倪贻德还是穿梭于文学和美术的“两栖”人物。创造社成员中,至少有四位与美术结下不解之缘。他们就是叶灵凤、叶鼎洛、许幸之和倪贻德。但倪贻德与叶灵凤又不同,他正式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还负笈东瀛专攻美术,后半生也以画家和美术教育家的身份扬名中国艺坛。可惜的是,倪贻德关于美术的众多论述,一直没有很好地整理出版。 日前参观绍兴市图书馆,见到一册与香港有关的周茂斋《茂斋之画》第一辑,书前就有几乎被人遗忘的倪贻德的序。周茂斋(1900—1969)是国画家,浙江绍兴下马村人,与鲁迅是同一祖辈。他擅写意山水,为1920年代越画新秀之一。《茂斋之画》第一辑1929年6月广州嘤嘤社出版,香港商务印书馆印刷。该书由书籍装帧家陈之佛作封面画,除了倪序,还有国画家潘天寿的序,书中收入《观瀑》《萧寺》《驿桥风雨》《松荫夜读》《写放翁诗意》等16幅大小国画。倪序虽不长,却颇有见地,照录如下: 我对于国画的鉴赏程度很浅,对于国画的理论也很少涉猎,茂斋兄索序于我,那真是难住我了。不过东西艺术的表现方法虽然不同,而其原理是可以相通的,何况现代的西洋画,已渐渐有了东方画的倾向,如马谛斯Matisse高更Gauguin马罗贵Marquet诸家的作品,很可以看出受了东方画影响的痕迹。他们所最努力的地方,便是一反从来西洋画描写物的表面的形态,不再顾到实物的轮廓和明暗而完全抒写作者内心的活跃,这样的画面上是有着高超的清新味的。原来艺术过于注重表面的描写,很易于陷入琐碎、繁复、纤巧、平板等流弊,其结果是成为庸俗的作品。近代的西洋画家既然有了这样的自觉,便自然入于单纯化的倾向,将表面繁琐的弊病一概无睹,只率真地造形的表现作者最后的情感。而在单纯化的表现上,线条是最重要的事情,因为线条是表现的最简单最直接的形式,一根线条便可以寄托情感的涌起。线条不是物象说明的手段,乃是情感表现的寄托,是一种象征的存在,有它自身存在的目的。所以我们看到单纯化的表现的绘画上,若是取去了一根简单的线条,就会感到象拔了支柱的建筑物般的崩坏的感觉。(线条)在这样的绘画上是具有构造的特色的。 上面所说的话,在西洋绘画上还是最近所自觉到的,而在我们中国的绘画上,却本来以此为特色的,我觉得中国画之可以骄视世界也就在这一点。可惜晚近的国画家大都不知自己固有的特长,而好作琐碎纤细的表现,以致画风堕于萎靡不振之境地,更有人创所谓折衷画的谬论,要将西洋画中的写实技巧来改变国画的方法,这完全是不明中国艺术真谛的原因。 茂斋兄的国画我觉得很在单纯化上努力的,他在画面所表现的效果确有这样的特色,所以我写了这一点意见作为全集的总评,或者也可以作为要理解他的作品的一点助力。 杭州倪贻德十八,四,于广州 倪贻德自己是学西洋油画的,但他在此序中认为中国画应该发挥“自己固有的特长”,着力表现“中国艺术真谛”,至今仍不失为精辟之论,值得中国国画界同仁深思。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