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暮年的作品是一座孤岛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8:11:14 文汇报 刘松弢 参加讨论
贝多芬超越了他所在的古典主义时代,超越了之后的浪漫主义时代,他一骑绝尘,直逼20世纪音乐,在他最后一部奏鸣曲的最后一个乐章中,我们甚至能听见爵士风格的变奏。米兰·昆德拉对他晚期的奏鸣曲和四重奏评价道:“他走上了一条没有人追随的路,没有弟子,没有从者,他那暮年自由的作品是一个奇迹,一座孤岛。” 今年3月26日是贝多芬的190周年辞世纪念日,因为这个原因,奥地利钢琴演奏家布赫宾德在上海连演7晚,弹足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这是隆重且恰如其分的纪念。其实对于中国的爱乐者来说,这套钢琴奏鸣曲既不陌生也不冷僻,《月光》《热情》《悲怆》等作品甚至是家喻户晓的。 在音乐史上,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被类比为西方音乐的“旧约全书”,相对应的,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地位类似“新约全书”,由此可见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创作在作曲、演奏和聆听三个层面上的重要性。事实上,这32支作品横跨了贝多芬早、中、晚三期的创作,体现了贝多芬音乐理念深化、进化、升华的艺术进步,在风格上完成从古典主义维也纳风格,到他极具戏剧性、对抗性的高度风格化创作印记。同时,存在于这些作品中的循序转变,也与时代和个人命运相呼应,他的创作历程从接受权贵赞助走向独立作曲,从顺应市场要求转向探索艺术极境、直面内心孤独。 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大部分作品是“快-慢-快”的乐章构造,极强调音乐在逻辑和结构上的美感。事实上奏鸣曲这种曲式本来偏向于教学,是教导科班学生如何使用并发展音乐素材的重要手段。在贝多芬那个时代,社会层面的音乐生活仍以即兴演奏、小品和协奏曲为主。但是他对钢琴奏鸣曲这一创作体裁情有独钟,因为他高超的演奏技术在这种钢琴“独角戏”上得以尽致展现,同时,奏鸣曲可以充分地表达他超前于时代的音乐理念,任他展开音乐试验并实践绵绵不绝的乐思。 贝多芬在早期的钢琴奏鸣曲创作中,延续了海顿和莫扎特等确立的作曲传统,音乐风格明快积极,有着维也纳风格的优雅和悦耳。但即便在这些看似欢快的早期作品中,贝多芬时不时地流露了他“凶悍”的一面,犹疑的和声、大胆的转调和整体厚重的气质,暴露了他痛苦、彷徨和不安的悲剧性格。 从第12号奏鸣曲《葬礼进行曲》开始,贝多芬逐渐走向中期风格。在这一时期,他的作品侧重强调戏剧性的心理历程,音乐在强弱、高低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对比,藉此展现贝多芬作品中最为核心的主题:从幽暗走向光明的英雄历程。最明显体现这个特色的奏鸣曲就是《第21号“华尔斯坦”》,第一乐章里低音与高音之间强烈的明暗对比,让音乐的质感如同黎明般充满生机,事实上,这部奏鸣曲的另一个更广为人知的名字就叫“黎明”。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才识卓绝 文章钜公——简述冯其庸先生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下一篇:安静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