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松林:“唐音”永存(2)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1:11:12 光明日报 张新科 参加讨论
读 书 霍松林先生1921年9月29日生于甘肃省天水市琥珀乡霍家川村。根据《青春集》及《松林回忆录》记载,其父16岁就中了秀才,接着进陇南书院深造,科举制度废除后回乡教书。 霍先生12岁以前是在父亲教诲下苦读、苦学的。“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这是幼时父亲教给他的第一首诗。“一首诗把从一到十的数字巧妙地组织在诗句中,有景有情,好认易记,平仄也合律。”在幼年的霍松林看来,这不止有趣,甚至神奇。读书是他当时最大的乐趣。 父亲先教霍松林背诵《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主要是认字;然后循序渐进,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幼学故事琼林》《诗经》《子史精华》《古文观止》《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白香词谱》等。他六七岁学作诗作文,懂得了汉语的平仄,也会对对子,作诗从五古、七古、杂言体开始,然后到律诗,逐渐成熟。十二岁以后进入全县最好的学校新阳小学四年级上学,接受现代教育。 对于童年时代的背诵,霍先生后来说,这样的确有好处:第一,养成了背书的习惯,也积累了背书的经验;第二,童年背诵的东西当时虽然不懂或不大懂,但在以后的学习中重复出现,或遇到有关联的问题,就逐渐懂了。第三,那些经过反复背诵、后来逐渐弄懂了的东西,涉及文史哲等许多方面,这就在不知不觉之中给他培育了广泛的学习兴趣。 霍先生小学毕业,通过全县会考,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省立天水中学。读初中时,他广泛阅读文学经典,既有“五四”以来的新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还有古典诗词曲及有关中国古典文学的著作,能借就借,不能借就买。在此期间,他还给《陇南日报》投稿,散文、新诗、旧体诗,大多数被采用。 霍先生把领到的稿费,统统用来买书。由于家境清寒,交不起学生食堂的伙食费,他只能从离校80里外的家中背来米面、木柴,自己烧饭吃。 霍先生说:“我读初中时,父亲给我一本讲治学方法的书,叫《先正读书诀》,其中有这么几点: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切忌一曝十寒;二是既要精读,又要博览。精读的书要能背诵,博览的书也要记住大意或要点。为了帮助记忆,必须写读书札记;三是读书、阅世、作文相辅而行。这几点,我都是认真做了的。” 1945年7月,霍松林赴兰州参加高考,以第一名考入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南京沦陷前夕,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抗战胜利后迁回南京。他在重庆学习一年、南京学习三年,都因成绩优异而享受公费待遇。 据霍先生回忆,当时胡小石讲《楚辞》,汪辟疆讲唐宋诗,陈匪石讲唐宋词,卢冀野讲元曲,吕叔湘讲欧洲文艺思潮,伍俶傥讲《文心雕龙》,朱东润讲中国文学史,罗根泽讲中国文学批评史。在大师级教授的熏陶下,他在文学的海洋中恣意畅游,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诗学、词学、曲学以及文学理论批评史等刻苦钻研,而且逐渐“由博返约”,形成了研究中国诗史或中国诗歌理论批评史的想法。 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钱仲联先生评价霍先生这段学习时说:“时胡小石、卢冀野、罗根泽各以一专雄长盘敦,松林俱承其教而受其益。于诗尤得髓于汪方湖,于词则传法乳陈匪石。”在此期间,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才华横溢,也得到于右任先生的奖掖和帮助。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钱谷融:“认识你自己”
- 下一篇:格非眼中的钱谷融先生:“读书人的淡定和自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