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学霸志摩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人,他的许多诗歌如《再别康桥》《雪花的快乐》《偶然》吟诵至今。他虽然出生在一个优渥的家庭,但他并非一个纨绔子弟、不学无术。恰恰相反,学生时代的徐志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学霸。
    徐志摩出生在浙江海宁。小小的志摩天资聪颖,人称“海宁神童”。志摩念了7年的家塾后,父亲希望他得到更好的教育,于是把他送去了开智学堂,那是个新式的小学。在开智学堂,教志摩古文的,是外号“两脚书橱”的老师张树森(字仲梧),是个桐城古文高手。志摩在很小的时候,便受老师熏陶打下了良好的古文基础。十岁出头的志摩,曾写过一篇古文议论文《论哥舒翰潼关之败》,文采义理俱佳,令人拍案称奇。
    “夫禄山甫叛,而河北二十四郡,望风瓦解,其势不可谓不盛,其锋不可谓不锐。乘胜渡河,鼓行而西,岂有以壮健勇猛之师,骤变而为羸弱顽疲之卒哉?其匿精锐以示弱,是冒顿饵汉高之奸谋也。若以为可败而轻之,适足以中其计耳,其不丧师辱国者鲜矣!欲挫其锐,非深沟高垒,坚壁不出也不可,且贼之千里进攻,利在速战,苟与之坚壁相持,则贼计易穷。幸而潼关天险,西连京师,粮运既易,形势又得,据此以待援军之集,贼粮之匮,斯不待战而可困敌也。哥舒之计,诚以逸待劳,而有胜无败之上策也,奈何元宗(元宗即玄宗,笔者注)昏懦,信任国忠,惑邪说而诅良策,以至于败。故曰:潼关之失实国忠而非哥舒也。”(徐志摩《论哥舒翰潼关之败》)
    可能是志摩学习太刻苦,他在大约13岁的时候便戴上了近视眼镜,这在100年以前还是很罕见的。戴上金丝眼镜的志摩,顿觉眼前一片清晰,高呼:“好天,今天才规复我眼睛的权利!”
    1910年,徐志摩13岁那年,到了杭州最好的中学杭州府中求学,在那里徐志摩展露出学霸锋芒。志摩所在的班级后来出了两位文学巨匠,一个是徐志摩,另一个是郁达夫。1931年11月,徐志摩乘坐飞机遭遇空难去世后,他的“二十年的旧友”郁达夫写了一篇纪念文章《志摩在回忆里》,深情描摹了志摩在杭州府中的求学情景。
    郁达夫回忆说,那时的志摩身短、头大、脸长,长得像“怪物”,并且十分顽皮,不怎么爱读书,手里总是捧着小说看。但志摩很聪明,虽然看起来不用功,却总是考第一,而且志摩写的作文总是被老师当作范文。
    当时学校规定,级长由考第一的人担任,志摩在杭州府中这所当时浙江省最好的高中,连续五年当级长,真是了得。
    志摩结束了中学生涯后,便开始北上求学,先后在天津北洋大学、北京大学学法学。在这期间,徐志摩拜了一位名师——梁启超。梁启超是当时最有名望的启蒙大师,影响了一代青年。
    志摩拜师不久后,给梁启超写了一封信,一方面表达了自己的兴奋之情,另一方面也表示自己十分惶恐,怕有辱师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