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在书斋中做学问,他更喜欢读天地间的大书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2:11:31 文汇报 许旸 参加讨论
以主持校订研究《红楼梦》闻名于世的文史专家、红学家冯其庸昨天12时在北京离世,享年95岁。 “父亲走得平静安详,生命的最后一年,他跟家人、学生念叨最多的还是目前红学的研究进展怎么样了,如果有年轻人写出不错的论文成果,家父就会倍感欣慰。”冯其庸女儿冯幽若昨天晚上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父亲生前最后几个月体力下降明显,多在沙发、床上坐卧,但神志清醒,他回首往事时认为一生充实。“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的老同事、学生来看望父亲时,老人家的脸上明显流露出向往之情,他念念不忘做学问。” 如果说,红学、国学研究方面的著述铺就了冯其庸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学术路,那么他所主张的“文献记载、地面遗迹调查、地下发掘新资料三者互相印证”的严谨治学态度,则留给后辈更多的启发。与冯老相识多年的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昨天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在他眼里,这位前辈可谓多才多艺、交游甚广。“老先生诲人一甲子,但他并不止步书斋或三尺讲台,而是非常重视实地考证调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冯老精力旺盛,擅书法、喜绘画、精戏剧、鉴文物、好收藏,对生命有股不止歇的探索热火,如今这团火慢慢暗下,但那份光与热持久温暖激励着后辈。” 今年1月,冯其庸50年前以小楷抄写的16卷《瓜饭楼抄庚辰本石头记》和《风雨平生:冯其庸口述自传》两种新书亮相。据悉,《论红楼梦思想》增订版、《论庚辰本》(增补本)等冯其庸著作也即将由商务印书馆陆续推出,冯其庸散文集《人生散叶》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曹雪芹要写的是带有明显的诗人气质的,带有偏僻个性的典型形象” 冯其庸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并主持校注了阅读量颇大的《红楼梦》普及本———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新校注本,198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初版,1994年和2007年进行了两次全面修订,据统计,这版校注本的《红楼梦》已累计发行近500万套,是业内相当普及的版本。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孟宪实说,冯其庸的红学研究,是从曹雪芹家世、脂砚斋评《石头记》抄本入手的。在业内看来,这正是冯其庸的独到之处,冯其庸生前曾感慨,在红学领域,家世研究和抄本研究是两大前提。“不了解曹雪芹的家世和他自身遭遇,就无法理解这部书;不研究《红楼梦》的早期抄本,不确切掌握曹雪芹的文字,就无法对其思想和艺术作出切实评价。因为历代许多人对《红楼梦》做了解释,要把这历史上很多重要记载和曹雪芹的家庭兴衰,拿来对照反复读《红楼梦》,就会给你很多启示。” 也正是在对照求证下,冯其庸“挖”出了《红楼梦》的诸多经典之美。他发现,《红楼梦》含蓄、不直说,有内涵,有隐喻,欲言还休、意内言外的手法不止一次地使用。他发自肺腑地感叹:《红楼梦》最了不起的,是里面描写的人物都是独特的,个性鲜明突出。“你闭着眼睛想象,晴雯跟袭人就无法混淆,林黛玉跟薛宝钗也无法混淆,王熙凤跟其他人也无法混淆……不过,把《红楼梦》最主要的人物写成最美的还不是曹雪芹的目的,他要写的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写过的,带有明显的诗人气质的,带有偏僻个性的典型形象。” 从冯老赠友人的诗中或可一窥他一生结缘红楼的心境:“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深。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为了存留一些历史的记忆
- 下一篇:父亲王士菁与鲁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