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光廉学术自选集》:学术与人格的师承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4:11:56 中国作家网 吕 振 参加讨论
新年伊始,收到一个从青岛寄来的包裹,打开一看,是82岁高龄的恩师、中国现代文学学者冯光廉先生新出版的学术自选集。翻开封面,看到扉页上先生花白的头发,慈祥的笑容,回想起在美丽的海滨跟随先生求学的快乐时光,内心暖意融融。先生的《自选集》计有学术总论、鲁迅综论、鲁迅小说专论、鲁迅作品新论、文学史论、王统照臧克家论、序文评论共七编,从中可以看出先生学术研究的着力点集中在鲁迅与现代文学史两个领域,这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难点和制高点。细细阅读文本,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有些文章以前就读过,陌生是因为今日对文章的理解已与昨日不尽相同。灯下掩卷沉思,咀嚼文字,反观自我,这才发现,我受先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太多太多,先生的学问和人格,无形中滋养着众多学子,成为我们人生路上的精神之钙、力量之源。 从冯先生那里,我爱上了文学,爱上了鲁迅。在大学期间,每隔十天半月,我就到先生那满是书香的房间里,和先生对面而坐,桌上放着几碟水果和糕点,我剥着香蕉,先生摇着蒲扇,开始神聊起来,从五四说到今天,从鲁迅说到莫言,从文学说到传媒,从学术说到生活,时光就在这亲密的话语中渐渐远去。回忆起来,我们聊天的核心,还是鲁迅,还是中国现代文学。正如这本68万字的《自选集》,仅研究鲁迅的文章即占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有单篇作品的解析,有小说专题的探讨,有宏观综合的建构,清晰地勾画出了冯先生的鲁迅研究路径。从“鲁迅综论”一辑来看,先生力主“综合创新说”,坚持以客观冷静、公平公正的心态,从具体历史环境条件出发,结合社会实际存在的诸多问题,充分认识鲁迅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充分认识社会变革和文化发展的艰巨性,在多元并存、多元互补的研究规范下,探讨鲁迅的历史地位,深入剖析鲁迅精神文化遗产在现在和未来的价值,努力做到评述全面、准确、深刻,使文章具有科学性和说服力。受先生熏陶,我逐渐爱上鲁迅和中国现代文学,本科四年,我购买文学类书籍千余册。和先生一起撰写文章收到的稿费,先生分文不取悉数给我,我用这笔稿费购买了一套人民文学出版社最新版的十八卷本《鲁迅全集》。先生说他1958年刚去山东师大工作的时候,节衣缩食买了第一套《鲁迅全集》,那年先生24岁,我用先生的稿费也买了我生命中的第一套《鲁迅全集》,很巧,那年我也是24岁。再后来,我本科和硕士毕业论文也都是做的鲁迅研究,冯先生也给予了悉心指导。我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鲁迅产生感情,感佩于他那深邃的思想世界、强烈的忧患意识、艰难的自我剖析、韧性的改革精神、博大的人间情怀,与冯先生的引导有莫大的关系。 从冯先生那里,我接受了专业的学术思维训练。翻阅这本《自选集》,便想起了先生经常强调的创新思维、辩证思维和宏观视野,他这样教育学生,同时也在自我实践。比如《创新:鲁迅精神的灵魂和价值核心》一文,从创新欲求、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综合素质等方面,总体上把握鲁迅的精神核心,深入洞见鲁迅和当代中国最重要最根本的关联之处,对“批判精神”、“反抗”、“反思”、“民族魂”、“立人”等观点进行了补正,具有很强的创新性。比如《鲁迅与孔子研究的另一面》一文,从仁爱思想与人道精神、积极入世的行为模式、重视道德品格修养三个方面,深入探讨了鲁迅与孔子思想的通连性,摆脱了孔子与鲁迅二元对立的思维束缚,得出了“孔子与鲁迅我们同时都需要”的结论,具有很强的辩证性。再比如冯先生领衔主编的《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打破了近代、现代、当代的机械切割,以文学的现代化为中心,系统总结了百年文学文体发展的基本经验,概括了多种值得关注的文体现象,先生与其学生谭桂林合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从研究历史的鸟瞰、历史结论的重估、创作评论的商兑、研究前景的构想等方面,全面系统地对以往现代文学史著作进行评析,较早的填补了学术空白,被原北大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先生推荐为考研重点参考书目,这些文学史著作的尝试,都体现了冯先生宏观的学术视野和独特的学术追求。求学期间,先生常常跟我讲学术思维的重要性,希望我看待事物能够发散思维,勤于思考,不人云亦云,不剑走偏锋,不断提出新问题新思路,并将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现在想来,虽然自己成果无多,但依然在按照先生的教诲读书写作,受益匪浅。 从冯先生那里,我学到了做人的道理。先生曾将自己的学术个性总结为“平实不华、明晰不晦、沉稳不激、坚定不移”,文如其人,先生的平和性格也是出了名的。他的学生、近代文学研究专家徐鹏绪教授曾撰文写道:“冯先生温婉厚重,喜怒不形于色。平心静气,面带笑容,眼里流露着智慧和慈祥,让人感到可敬可爱。几十年来,我从未见过他的怒容,更没见过他与人争吵。持重平静如此,诚然是一种先天的禀赋,但更是一种后天的修养。这种修炼,实在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这也是我所感受到的冯先生。另外,先生为人谦逊,写了文章总是要征求很多学生的意见,他曾在《今晚报》著文《感恩向学子》,表达老师应该对学生怀有感恩之情,这种情怀,堪称教师楷模。说到淡泊名利,先生曾几次婉拒担任校内及社会上的领导职务,他常说,既当官又搞学术,两头忙,顾不过来的。我如今在党政机关工作,作为想进步的青年人,要做到淡泊名利确实很难,但每当想起先生,自己就会冷静许多,清醒许多,平和许多,少了些虚浮的功利主义,多了点踏实的做事精神。 从一本书想起了许多事,《冯光廉学术自选集》的出版,对先生而言,既是对自己学术之路的总结检视,也给青年学子提供了借鉴参考。对我而言,是又一次向先生学习的宝贵机会,也使我意识到了学术与人格的一种潜在传承,正是这种师承,才使人文精神之光不灭,想起来就让人觉得温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