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老舍先生和他的通俗文艺


    “通俗文艺么?简直不敢写了,除非认准了这是非作不可,而且必须为它去牺牲——牺牲了文艺,牺牲了自己的趣味,名誉,时间,与力气!”
    “有了牺牲的决心,才能把苦痛变为快乐。我有时候真想自杀!”
    ——《制作通俗读物的苦痛》(创作经验),老舍,《抗战文艺》(周刊)第一卷第8期,民国二十七年,六月十一日
    在国图善本特藏阅览室查阅“文协”相关资料,读到老舍先生在抗战初期的这段文字,感受可谓触目惊心。制作通俗读物的苦痛竟达如此地步,如果不是对国家对民族的一腔热情,还有什么能支撑他明知要牺牲文艺,牺牲自己的趣味、名誉、时间和力气,还要坚持制作通俗文艺呢?老舍先生在这篇创作经验中谈到:“写新小说,假若我能一气得一二千字;写大鼓词我只能一气写成几句。着急,可是写不出;这没有自由,也就没有乐趣。幸而写成一篇,那几乎完全是仗着一点热心——这不是写自己的趣味,而是写文字的实际效用啊!”
    “文字的实际效用”,一语道破了抗战时期文艺的首要功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团结全国的文艺家,建立文艺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提出了著名的“文章下乡、文章入伍”的口号,并于同年5月4日,创办了会刊《抗战文艺》,宣传成为文艺的首要任务。
    在当时民众文化水平普遍低下的情况下,文艺若要达到宣传的目的,首先要易懂、易于传播。对老百姓而言,他们最喜闻乐见的还是鼓词、坠子、民歌、旧戏等深入人心的艺术形式。《抗战文艺》也在以最快的速度赶制通俗文艺作品,比如在第一卷第2号即已刊发了仿小白菜调子作的《难童谣》,“小白菜呀,遍地黄哟,东洋鬼子,太猖狂啊,飞机炸呀,大炮轰哟,中国百姓,遭大殃啊……”类似的作品重在宣传,内容直白,缺失文艺性,文艺界对通俗文艺的制作自然产生了不同的声音。但有一个例子直接说明了制作通俗文艺的紧迫和必要。黄芝刚在《我对于“旧形式”的几点意见》(《抗战文艺》第二卷第10期)中明白地指出:“据说日本人在沦陷区域早运用当地的土语俗字民歌小调,向老百姓宣传他们的所谓‘王道’……”可见,文艺在抗战之初,即已成为敌我双方争夺的一个重要阵地。老舍先生作为“文协”总务部主任,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并担任《抗战文艺》编委,自然扛起了制作通俗文艺的大旗。
    除了“以笔代枪”的抗战热情和决心,老舍先生对通俗文艺还有天然的亲近。老舍先生是满族,生在清代末年京城一户贫苦的旗人家庭。其时正逢民间通俗文艺繁盛发达,老舍先生从小就接触并喜爱评书、大鼓词、京剧等曲艺形式。在“文协”成立之前, 老舍先生就已经开始考虑用通俗文艺为抗战服务,在济南时就主动结识了鼓书艺人白云鹏、张小轩等,向他们学写鼓词,抗战期间又向富少舫和董莲枝女士,讨教北平的大鼓书和山东的大鼓书, 并向民间艺人学习河南坠子。老舍先生选择以民间通俗文艺为枪的主动性可见一斑。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