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芝先生的《玛纳斯》情怀──为纪念贾芝先生而作(2)
http://www.newdu.com 2025/07/03 08:07:04 中国社会科学网 阿地里·居玛吐尔 参加讨论
![]() 1990年12月26日作者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华联大厦采访贾芝。 在这次会议的开幕式和闭幕式上,贾芝先生兴致很高,分别即兴做了两次发言,由我担任柯尔克孜语翻译。后来,我将先生的这两次发言稿用柯尔克孜族文整理之后编入会后出版的《玛纳斯论文集》(1)中发表。在会议开幕式上,贾芝先生首先代表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对会议的胜利召开表示祝贺,然后回顾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玛纳斯》史诗工作的肇始以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及改革开放之后《玛纳斯》工作重新起步的大致情况和所取得的成就,强调了《玛纳斯》史诗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肯定了会议的筹备工作,尤其是对《玛纳斯》演唱大师居素普·玛玛依为史诗的保存、传承所做出的贡献给予了很高评价,同时也简要传达了自己在芬兰参加国际史诗学术研讨会期间向与会各国学者介绍我国各民族口头史诗传承情况以及以居素普·玛玛依为代表的史诗艺人的情况。最后他真诚地祝贺居素普·玛玛依获得新疆《玛纳斯》工作领导小组颁发的《玛纳斯》工作特等奖以及自治区人民政府特别为他颁发的研究员职称。在闭幕式上,先生总结了会议的研讨情况,并高度评价了会议论文的发表情况,与此同时勉励各民族专家学者共同努力,为进一步搞好《玛纳斯》史诗工作而努力。 我国三大史诗之一的《玛纳斯》堪称口传史诗的典范。由我国《玛纳斯》演唱大师,被誉为“活着的荷马”的居素普·玛玛依传承并演唱的唱本共计23万多行,由《玛纳斯》、《赛麦台》、《赛依铁克》、《凯耐尼木》、《赛依特》、《阿斯勒巴恰与别克巴恰》、《索木碧莱克》、《奇格台》等八部构成。这是中国三大史诗中,唯一由一人从头至尾唱完整演唱的史诗。玛纳斯的名字为全史诗的总名称,其余各部也都以该部史诗主人公的名字命名。史诗的每一部都成为结构完整的独立篇章,叙述一代英雄的故事,各部又相互衔接,使全诗构成了一个结构更加宏大的整体。史诗气势宏伟,结构完整,内容丰富,情节生动感人。史诗以英雄玛纳斯及其七代子孙的英雄业绩为主线,反映了柯尔克孜族人民抵御外侮,保家卫民的英雄主义精神。 《玛纳斯》是柯尔克孜人的英雄史诗。柯尔克孜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历史悠久而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黑龙江富裕县。与柯尔克孜族同源,分布在中亚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土耳其、阿富汗、塔吉克斯坦等国的吉尔吉斯人中也流传着《玛纳斯》史诗。 19世纪后半叶以来,《玛纳斯》就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国际性研究学科。目前除了我国之外,中亚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以及俄罗斯、英国、德国、土耳其、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研究《玛纳斯》史诗的学者。 目前,《玛纳斯》史诗居素普·玛玛依唱本的柯尔克文版,第一部、第二部的汉文版以及第一部的英文版和德文版已经出版,史诗中的重要片断还被译成了英、俄、法、德、日、土等多种外语在国外发表。 《玛纳斯》最初产生于公元9至10世纪,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经过柯尔克孜天才歌手们世世代代的传唱与加工,不断融进全民族的智慧和历史轨迹,最终成就富有浓烈民族特色,流传千年的口头史诗经典。关于这部史诗的创作,在民间有很多极为有趣的传说。相传《玛纳斯》的创作并非来自民间口头史诗诗人的灵感,而是来自梦中神授,演唱玛纳斯的歌手,既玛纳斯奇,往往在一梦醒来后,突然间获得背诵数万行史诗的能力。这点常常不为外人所信,但酷爱玛纳斯的柯尔克孜人却深信不疑。玛纳斯奇既是史诗的创作者和演唱者,也是史诗的保存者和传播者。 作为一部口头史诗,《玛纳斯》的最大艺术特色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及场景的描述方面。史诗中除了主人公玛纳斯及其子孙之外,还有100多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既有支持玛纳斯的智慧长者,拥戴玛纳斯的亲密战友,也有凶残成性的卡勒玛克汗王,无耻的叛徒,以及作恶多端的妖魔等等。而在场景方面,史诗中有数十个大大小小的征战搏杀场面,不要说各种兵器和武装,光是英雄们的坐骑,毛色就有30多种,对于变化无常的自然景物的描述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 作为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的优秀代表作品,《玛纳斯》在柯尔克孜人中影响深远,人们在传说着玛纳斯英雄没有死去。同时,《玛纳斯》在中外文学史上享有巨大声誉,联合国曾将1995年定为“国际玛纳斯年”。2006年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又经过我国政府的积极申报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符其实地成为我国的世界级文化遗产。 我国《玛纳斯》史诗工作上世纪60年代初肇始到今天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有几个非常关键的人物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是我们应该永远不能忘怀的,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的功绩。其中,贾芝先生无疑是不可缺少的重量级人物。20世纪60年代初新疆文联作家协会和新疆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首先对《玛纳斯》史诗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并搜集了居素普·玛玛依等数十位史诗歌手演唱的文本。这次搜集的资料有一部分被翻译并作为内部资料本印刷了居素普·玛玛依的唱本第一部。文稿拿到北京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之后,引起时任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秘书长的贾芝先生的高度重视,为了全面完成史诗的搜集和翻译,他和时任新疆作家协会主席的刘肖芜以及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族自治州党委书记赵子和以及自治州革委会主任塔依尔·买买塔里的协商,促成了由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新疆文联、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三方组成联合调查组对《玛纳斯》展开前所未有的大规模调查和采录工作。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他还委派民研会的陶阳和郞樱两位先生前往新疆与当地的学者们一起开展工作。于是便产生了由陶阳担任工作组组长,刘发俊担任副组长,胡振华、郞樱等先生以及中央民族学院柯语班学员尚锡静、黑再勤等参与《玛纳斯》史诗工作的局面。正是这次大规模调查和采录工作的深入开展,才造就了陶阳、胡振华、郞樱、刘发俊、玉赛音阿吉、阿布德卡德尔·托合拓诺夫、萨坎·玉买尔等我国第一代各民族《玛纳斯》学者成长,开创了我国《玛纳斯》学的端倪,为后来的《玛纳斯》工作奠定了基础。 尽管在“文革”期间,《玛纳斯》的搜集翻译遭到毁灭性打击,参加《玛纳斯》工作的同志,也包括居素普·玛玛依,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但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1979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动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的工作刚刚恢复,贾芝先生就立即和当时的民研会领导钟敬文、马学良等协商,首先开始实施英雄史诗《玛纳斯》等三大史诗调查、采录和研究工作的重新启动,并决定重新成立工作组,并把居素普·玛玛依从新疆阿合奇县接到首都北京,开始了《玛纳斯》史诗的重新记录工作。为了一代《玛纳斯》大师居素普·玛玛依工作和生活方便,经与中央民族学院(现为中央民族大学)领导协商,把工作地点设在中央民学院内。《玛纳斯》工作启动一年多,记录和翻译工作开始走向正规,并取得显著成绩,也为后来的《玛纳斯》搜集、翻译、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玛纳斯》工作组还是迁回新疆文联新疆民间文艺研究会,并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的关怀下设置了专门的《玛纳斯》办公室。这就是目前新疆文联民协《玛纳斯》研究室的前身。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