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由此,他从周树人成为鲁迅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该刊是《新青年》的前身,它的诞生,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也预示着鲁迅文学创作的真正起步。《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了鲁迅的《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也是他首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此后,鲁迅在《新青年》发表新诗、随感录、小说等共计50余篇,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纪念《新青年》创刊100周年,上海鲁迅纪念馆昨天特别推出“鲁迅与《新青年》”展览,用80余件珍贵文物为人们讲述了两者间的情缘。
    起初没有给《新青年》写稿的兴致
    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鲁迅与《新青年》结缘,有一个有趣的过程。大约是1916年底或1917年初,友人许寿裳给鲁迅送来几册《青年杂志》,说“这里边颇有些谬论,可以一驳”。1917年1月19日,鲁迅寄周作人《青年杂志》10本,周作人约1月24日上午收到,看完却“觉得没有什么谬,虽然也并不怎么对”。那个时候,兄弟俩暂时都没有给《新青年》写稿的兴致,倒是很快一起逛了小市和琉璃厂。直到《新青年》编辑钱玄同多次来到绍兴会馆,用“坐穿板凳”的方式约稿,才重新燃起了鲁迅蛰伏多年的创作激情。于是,一份原来准备批驳的刊物变成了鲁迅倡导“文学革命”的阵地。
    钱玄同首次登门拜访周氏兄弟是在1917年8月9日,鲁迅在当天日记中写道:“晴,大热。下午钱中季来谈,至夜分去。”以后钱玄同或单独或和刘半农一道频频造访。据记载,仅1918年2月至4月的3个月期间,钱玄同共造访周氏兄弟10次,均谈至深夜十二时以后。因为是夜间造访,多半会引起护院犬吠,鲁迅还在《<呐喊>自序》中生动地描绘了钱玄同“因为怕狗,似乎心房还在怦怦跳动”的情景。尽管如此,“怕狗”的钱玄同仍不断造访,竭力鼓动他们给《新青年》写文章。
    笔名“鲁迅”由来引起关注
    1918年5月,《新青年》上发表了鲁迅“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小说《狂人日记》,这部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影响极为深远,而鲁迅也由此“一发而不可收”,终成一代文学巨匠。1923年8月,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由北京新潮社首次出版,书中所收14篇小说,单是《新青年》发表的就有《狂人日记》《孔乙己》《药》《风波》和《故乡》5篇,超过了三分之一。
    学者陈漱渝说,在《狂人日记》诞生之前,周树人跟学友合著过《中国矿产志》,用笔名发表过5篇文言论文,跟二弟周作人合译过《域外小说集》,还公开发表过一篇文言小说,但在中国文学界并无深远影响。自从周树人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狂人日记》之后,“鲁迅”几乎取代周树人的原名,成为中国文学新高度的一杆标尺。
    而周树人为什么在《新青年》中起用“鲁迅”这样一个笔名,本次展览以实物的形式给出了说明。在展出的《<阿Q正传>的成因》手稿中,鲁迅写道:“我所用的笔名也不只一个:LS、神飞、唐俟、雪之、风声;更以前还有:自树、索士、令飞、迅行。鲁迅就是承迅行而来的,因为那时的《新青年》编辑者不愿意有别号一般的署名。”据许寿裳所著的《亡友鲁迅印象记》记载,鲁迅曾当面对他说过,取该笔名理由大致有三:第一,他的母亲姓鲁;第二,在我国春秋时期,“周”与“鲁”是同姓之国;第三,“迅”原是他幼时乳名,又含迅捷进取之意,希望民族和自己都能快速地前进、不能落后。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