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张玉能的审美人生(2)


    以马克思主义为学术信仰
    我与先生的第一次交集,是在先生讲授的美学课上。有一次讨论课,我上讲台讲康德的“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和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还煞有介事地拿粉笔在黑板上写出我的一些思路,最后好像还提出了关于“美的本质”问题的一点质疑。那时候我才上大二,自认为看过一些西方哲学和美学著作,以初生牛犊之势胡乱说一通,没想到却得到老师的极大鼓励,这也是我后来进入美学研究的原初动力,大概很多像我一样的青年学生,由于知名教授的认可、鼓励和引导,最后进入了学术之门。
    当然,先生在大学期间对我影响最大的事情是指导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在先生的引导下,我选择了实践美学作为主题,由于那个阶段迷恋后现代主义,所以从后现代的视角切入实践美学研究。其实现在想来,这个主题与视角之间是有些错位的,但是当时得到了先生的肯定。沙子进了蚌的身体,最初是一个错误,但是这个错误却成就了一个美好的传说。果然,我在与先生一次又一次讨论毕业论文的过程中,获得了远比主题与视角是否错位的问题更有价值的收获。
    尤为敬重先生把学术当信仰。有人说,所有学问到了最后都是哲学,哲学到了最后就是宗教,也就是一种信仰。先生的信仰归结为马克思主义。这种马克思主义信仰,既不是政治标榜,更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流淌在血液里。先生偶尔说到:“马克思主义是我的信仰,但是有些人把马克思主义当谋权获利的工具,我觉得他们玷污了我的信仰。”
    在先生的影响下,我在大学三年级的时候买了一套四卷本《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买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单行本,有些部分读过很多次,还写了关于异化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论文。这些都是先生的信仰影响着我。
    我更加钦佩先生的从一而终,视马克思主义为终生不渝的终极信仰。当然,学术与信仰有时候也是对立统一的,先生信仰马克思主义,但先生却研究马克思所批判的德国古典哲学(美学),而且非常认可席勒的美学主张和审美教育观,这就需要一种辩证的方法论了。诚然,马克思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德国古典美学的影响,如席勒提出的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在马克思那里也有所体现,这些也都融入先生的论著之中。
    先生的学术还是进行时,远不到总结的时候,我更没有资格评论先生的学术,我相信学术界对先生自有公允的评价。一个学者最大的荣光莫过于在学术史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一个学生最欣喜的事情莫过于在各种论文和著作中看到老师的名字,我能想象到先生的荣光和我的欣喜。两年前,先生七十寿辰,他打电话邀请我前往,我因故未能成行,甚为遗憾,心里暗暗盘算,等到先生八十寿辰的时候,我该如何向先生汇报呢?或许先生只需要看看我们、听听我们的声音,知道我们依然奋进在通往学术王国的道路上,就已足够。
    如果一定要对先生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我想大概可以再写上这样一句话:张玉能,以美学为志业,以席勒美学为基业,以实践美学为事业,以蒋孔阳先生为精神导师,以马克思主义为学术信仰,正在享受着一种学术化的审美人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