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吴强与《风雨》周刊(2)


    平心而论,完全靠稿费养活自己,对于当时的吴强来说已经不存在任何问题。早在1933年2月,他就已经加入“左联”,并且担任了“左联”上海沪西正风中学小组组长。1935年9月,他的短篇小说《电线杆》发表在陈望道主办的《太白》杂志上,同年又有短篇小说《苦脸》获《大晚报》征文奖。从1936年9月入河南大学到1937年7月抗战爆发,其间他边读书边写作,以业余之力相继推出短篇小说《激流下》、散文《老黑马》等作品。如此这般,他的名字已为许多报刊、杂志所注意,可以说,他的文字只要能写出来,就不愁无处登载。而问题恰恰在于他一时写不出——不是没才学,而是没时间。刊物发行量上不封顶,多多益善。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让他总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为此他只能不断加大投入、加大付出而别无他途。为创办《风雨》他放弃了学业,为推销《风雨》他又忍痛暂时放下了手中的笔。他的努力结果,是《风雨》影响的迅速扩大,其读者群不仅遍布河南,而且在江苏、陕西、湖北、山西、安徽等广大地区都建起了代销队伍。在国民党军队不断溃逃,上海沦陷、华北沦陷,济南、太原相继沦陷的时代背景下,这样的发行成果,足堪以“辉煌”称之。
    吴强与《风雨》同人的戮力同心,赋予刊物以巨大的活力与魅力,不仅读者群在不断扩展,作者队伍也在不断提升不断强壮。先是范文澜教授加盟“主编”之列,继之有沈起予、芦焚、刘白羽、碧野、于黑丁、李蕤等著名作家、戏剧家、音乐家为之作文撰稿。战火熊熊激流滚滚的伟大时代里,《风雨》高擎救亡图存旗帜,召唤着鼓舞着不愿做奴隶的同胞们奋起一搏。其之作为,备受支持与响应。一批一批的热血青年流亡途中路过开封,多会投奔“风雨”做短暂休整,然后怀着中国将在战争中发生根本蜕变的理想,和由这理想激发起来的热情、意志与完全置生死于脑后的牺牲精神,或西去延安学习,或北上山西抗日,或南下武汉做救亡宣传,你来我往,踏上共赴国难的征途。有着一棵洋槐树的“风雨”社小院子终日忙忙碌碌、热热闹闹,成为开封抗日救亡运动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1938年8月,吴强也向开封挥手告别,然后奔赴皖南参军入伍。一段《风雨》经历由此画上了句号,却化作永恒的影像镌刻在他心中。晚年忆起时,吴强对那一段生活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段时间,作品写得不算多,但在我的人生和文学创作道路上,却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生活使我对人对社会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作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文学工作者,是应当担负起改造那个社会和救国救民责任的,这对我以后的创作生涯和人生观的改变都起了一定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