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坏11部手机的马慧娟 加入中国作协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2:11:0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词:宁夏 马慧娟
8月20日,中国作协公示2020年度拟发展会员名单。2016年因写坏了7部手机而知名的宁夏农民女作家马慧娟榜上有名,如今她写坏的手机已经达到了11部。 “从今年3月份网上申报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到4、5月份纸质文学作品的提交,整个过程我都是很忐忑不安的,生怕不过关。直到8月20日看到入围名单里有我的名字后,心里的石头才落了地。但是并不是加入中国作协就有了护身符,就高枕无忧了,最终还是要用实打实的作品来证明自己的实力。”8月21日下午,宁夏农民作家马慧娟接受北青报记者电话专访时如是说。 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在田间地头务农的妇女,坚持写作,写坏7部手机,上了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成为网红作家,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在家乡创办“泥土书香读书社”,教文盲识字、提升农民文化素养,撰写议案为精准扶贫建言献策。与此同时,还到北京鲁迅文学院进修,学习文学理论系统知识,并靠自己创作的多部文学作品成功入围中国作协会员。二十年时间,马慧娟走出了一条文学逆袭之路,在改变自己命运的同时,也改变着身边的父老乡亲们。 起步 打蕨菜积攒的18元 买下人生中第一本书 接受北青报记者电话采访时,马慧娟正在创作自传体纪实文学《出路》,至今已写6万字,完成创作计划的1/4。在这部作品里,马慧娟将自己的文学逆袭之路娓娓道来。 马慧娟1980年出生,今年40周岁。20岁之前,她在宁夏西海固山区度过,那里属于黄土高原干旱地区,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在马慧娟从小的记忆中,家乡干旱少雨,完全是靠天吃饭。遇上好年景,亩产可以达到两百斤。遇到天灾,则可能颗粒无收。 16岁初中毕业后,马慧娟没有再上学——因为家里种的小麦生了锈病,庄稼没有收成,家里面没有了经济收入,无法再供她上学。自此,干农活成了她的生活重心。 繁重的农活并未打消马慧娟爱读书的热情。18岁那年,她揣着打蕨菜积攒的20多元钱去了县城。新华书店浩瀚如海的图书看花了她的眼睛,但是口袋里的钱极为有限,她咬咬牙,用18元钱买下宁夏作家张贤亮的中短篇精选。这是她人生第一次花钱买书,也终于有了一本属于自己的书籍。 20岁时,马慧娟嫁给了同村一起长大的一个小伙子。对于生活在偏远山区的乡下女性来说,结婚意味着要跟理想告别。但在马慧娟看来,这不是告别,而是诀别,她将同学们鼓励她继续读书的信件全烧了。 成长 28岁500元买第一部手机 去不了远方先把眼下记录 正当马慧娟在和青春与理想诀别、嫁作他人妇的时候,她的人生迎来极大转折——赶上了政府实施易地搬迁扶贫工程,他们一家从宁夏固原市泾源县移民搬迁到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红寺堡镇玉池村。在红寺堡这个全国最大的易地单体生态移民扶贫集中安置区,马慧娟种田、养牛、养羊、打工,日子越过越红火。 2008年,马慧娟心中渴望读书与写作的梦想再一次被点燃。她又任性了一次,花了500元钱给自己买了一部手机。在她看来,拥有一部手机是一个女人拥有自由的权利。“你所有的时间要么给了土地,要么你去打工,要么给了家里的老人孩子,以及喂牛喂羊。我买了这个手机,这个手机就是我的。” 2009年,侄子给了马慧娟一个QQ号,并给她起了网名“溪风”。她很喜欢这个有意境的名字。进入到QQ空间,和网友们留下的文字相遇,这让她看到了她一直向往的远方,“既然去不了远方,就先把自己的眼下先写下来再说。” 就这样,无论是在田间地头做农活,还是建筑工地上搬砖,只要有空闲时间,马慧娟就会在手机上敲字,写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农村街坊邻里那些事。起初,家里人有些不太理解她这种行为。婆婆有时会埋怨她,“你一个农村妇女,不好好相夫教子干农活,有事没事捣鼓手机,能靠这吃饱饭,赚得了钱么?” 对此,马慧娟装作没听见,也不急着去辩白。因为她也明白,在宁夏这个比较偏远的西北地区,生产力低下,群众生活不富裕,思想观念比较保守落后,跟身边的人去谈写作谈理想,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除非通过自己的坚持创作成功了,才会被旁人所认可。 逆袭 坚持创作用坏七部手机 《溪风絮语》2016年出版 马慧娟在手机上持之以恒地创作着,通过QQ空间与外界的网友交流着信息。得知马慧娟因为付不起手机流量费快要放弃写作时,一位湖南网友连续3年每年为她充1000元话费;看到马慧娟手机坏了,QQ空间一个月没有更新,一位江苏网友给马慧娟寄来2部手机;还有网友给马慧娟寄来各种各样的书籍……未曾谋面的网友的支持,让马慧娟在QQ空间的纪录从几十字的“说说”逐渐发展成几百、几千字的随笔和散文。 2014年,在一位QQ好友的帮助下,马慧娟以“溪风”为笔名的散文《我们苦中作乐的生活》刊发在《黄河文学》杂志上,并收到了930元稿费。生平第一次看到自己在手机上敲的字变成了纸质的铅字,闻着杂志散发出的油墨香,马慧娟激动得热泪盈眶。 “好运”接踵而至,马慧娟的其他散文陆续见诸文学期刊。两年后,她的第一部散文随笔集《溪风絮语》正式出版。这一次,署名不再是笔名溪风,而是马慧娟。和她的所有作品一样,马慧娟讲述的仍是自己的生活,以及和泥土打交道的农民的故事。 2016年,马慧娟登上了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综艺节目,被收入主持人陈鲁豫的团队。节目中,她不甘沉默、不屈从现实、写坏了七部手机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人,由此成为了网红草根作家。 担当 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 办读书社带村民学习 依靠读书和写作,马慧娟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命运,也改变了旁人对她的看法。走在红寺堡的大街小巷里,总会有人向她投来羡慕的眼光,称呼她为“大作家”。就这样,马慧娟依靠自身名气及群众威望,在2017年被聘为红寺堡镇文化站站长。文化站启动了首届农民阅读节,鼓励大家读书和写作。 2018年年初,马慧娟被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当年两会闭幕后,马慧娟利用村里的农家书屋创办了“泥土书香读书社”。响应村民的要求,写字、朗诵、演讲大赛成了“泥土书香读书社”的定期活动,每月一次,在农闲时抽空举行。 创办“泥土书香读书社”的缘由,是一位50多岁、目不识丁的农村大姐想跟她学识字。“我当时觉得这个事情不太好弄,她都这么大年龄了,记忆力能跟得上么?但是紧接着被她目光里投来的对知识的殷切渴望给感动了,我只好收下了这名大龄学员。很快,两年过去了,她认识了好多字,可以很流利地写下自己的名字,出门坐车公交站牌上的字她全认得,社交活动基本不成问题了。”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她在走访调研中发现:现在的农家书屋、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硬件设施很齐全也很先进,但是软件设施却跟不上。因为待遇的问题,村一级文化协管员多由村级的会计或者妇联主席兼职。这些人一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文化服务工作中来;另外其本身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带动村民学习新知识,开展文化活动。 为此,在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马慧娟建议财政适当提高村级文化协管员待遇,保证专人专款;招聘有学历、有才艺、有能力、有干劲的新型文化协管员(如三支一扶人才、返乡大学生、地方文艺骨干等)入驻村级综合文化中心担任文化协管员。在待遇之外,实施业绩加考核制度,对组织开展文化活动表现优秀的协管员给予一定的奖励,以此留住基层文化人才、服务乡村振兴。 近况 新作反映脱贫攻坚主题 依然下地劳作保持本色 采访中,马慧娟告诉北青报记者,最新发表的小说《走出黑眼湾》聚焦的是扶贫攻坚。经过二十年的发展,通过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红寺堡改变了“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天上无飞鸟,地上砂石跑”的恶劣自然环境;又经过2014年到2020年的脱贫攻坚,红寺堡区累计减贫1.2万户4.9万人,综合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33.46%下降到0.76%;2020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布公告,红寺堡区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马慧娟的这部真实记录移民搬迁脱贫故事的《走出黑眼湾》,正是她献给这片土地的礼物。 “这部作品通过一个小村庄数十年搬迁重建的过程,反映出大环境下,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关系。正如书里面乡亲说的,‘以前我们穷,是因为国家也穷,现在国家富了,我们也跟着富了’。”马慧娟介绍道。在《走出黑眼湾》的最后,马慧娟这样描述她热爱着的土地:“在芦草洼,在红寺堡,在狼皮子梁,建设得最好的设施就是学校。在每一个清晨,当琅琅的读书声洒满校园的每一个角落时,也正是太阳冉冉升起的时候,有了第一批大学生,就会有第二批、第三批……而希望与未来,也在绵延不绝、生生不息。” 除了专注于文学创作,马慧娟依然保持着一个农民的本色,她还在庄稼地里辛苦地劳作着:用了四十多天时间,刚刚采摘完两亩黄花菜,收入近万元;六亩玉米将在金秋十月迎来丰收。对于入围中国作协新会员,她坦言,如果成功,将让她有了归属感、找到了组织,下一步希望写一些紧贴时代脉搏的作品,朝专业作家方向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玛拉沁夫:新中国民族文学事业的守望者
- 下一篇:壮族作家冯艺:美丽壮乡的“行走”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