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既天真又严肃的孙犁


    今年5月15日,是著名作家孙犁百岁诞辰。
    1913年春深时节,孙犁出生于冀中安平县沱河岸边。中学时,他开始用孙芸夫这个名字写稿发表。1938年参加抗日战争后,取名孙犁。孙犁自幼好读书,文章也写得好,经常被当做范文。后来,他的第一篇小说就发表在学校校刊《育德月刊》上。毕业后,因无力升学,考邮政局也未果,他一度做起“北漂”。
    这期间,他一边在一些学校当教员,一边在图书馆读书或者大学听讲,并继续投稿。他好看电影,好听京戏,迷恋一些电影明星和一些科班名角。心想着:各种艺术都要去接触。他还好过一阵歌曲,因他觉得,民族的苦难太深重了,人们要呼喊。多年后,他回顾在保定和北平的时光,说他失望过,痛苦过,但也有过安慰和鼓舞。他在那里得到过帮助,爱过人,也同情过人。写过诗,写过小说,但没有成功。
    1936年,他回到乡村的小学校教书,并初步了解了白洋淀一带人的生活。之后,他参加抗日,做过教官、记者。1944年,他前往延安,次年发表《荷花淀》,引发关注。1949年,他成为《天津日报》副刊的编辑,并写作了《村歌》、《风云初记》和《铁木前传》等作品。“文革”后,他又出版了总题为《耕堂劫后十种》的十个集子,共计百余万字。伤痛之后,孙犁的文字情感更为节制,意境愈加淡远。
    编剧史航因为杜丽的推荐,爱上孙犁。他说,从前,有个明清小品文的集子,叫《冰雪携》,意思是读这个集子,到哪里都不会心头滚烫、坐立不安,因为你携带了这一捧不会融化的冰雪。他说,孙犁的书,就是冰雪携,他清俊在骨。
    这是一种比喻,大概意指他文字的清凉感和冲淡感。有人将孙犁打比汪曾祺,因为都直白冲淡,需要回旋,咂摸。但有明眼人,指出他们的差异,汪曾祺是天真又放松,而孙犁是天真又严肃。就像他们待人,一个随和、热络,一个则多几分冷僻、局促。李敬泽把孙犁的风格叫做“大清新”,借以区别小清新,大概是指孙犁文字更为质朴,有清苦感。
    孙犁的外孙女张璇谈到外公时说:“他对我来说,是有一点陌生、又有一点客气的存在。我的姥爷跟别人的姥爷不太一样。”孙犁是友善而容易局促的。如同他自己所言“我一生作文,像个散兵”,他没有依附过什么人,也没拉拢过什么人,因为觉得“没有必要那样去做”。他说,打小他就有些孤僻。在老家的时候,老伴说他,来了人呢,要不就洗手绢呀,要不就是找什么东西呀,总是不能很好地坐在那儿,和人对着面地说话。晚年后,他更是退守书斋,做起宅男,很少出门。唯一一次是因为丁玲专程登门拜访,他才不得不回访。对于名誉,他也是能推则推,并写诗自嘲“小技雕虫似笛鸣,惭愧大锣大鼓声”。
    他的“抠门”也被很多人戏说。82岁时,他出一百块钱请大家吃饭,让大儿子孙晓达觉得,这是一件史无前例的事儿。关于“抠门”,孙犁也自己总结,这不是好的品德,琐碎、固执、不开拓。说自己可能是因为穷学生出身,节省成自然,看见别人糟蹋东西,心里会别扭。
    即便如此,他也自有深情。惜人,也惜物。从厨房桌案下,偶然发现一株歪长的白菜花,花蕾开放,光明耀眼,也会高兴极了,还特意修了修,放在水盂里。而养的蝈蝈死后,他会自我提醒:这是我养的最后一只,这种闲情要结束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