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脱贫攻坚是送给全世界人类的礼物”——访作家哲夫 □本报记者 武翩翩


    记 者:能否介绍一下您到山西岢岚县采访创作的过程?您是如何开展采访的?
    哲 夫:说起来惭愧,我虽然身在山西,周边县几乎都去过,偏就忽略了岢岚。这也从侧面佐证了岢岚县不被关注的程度有多么严重。然而奇怪的是这个僻处山西一隅、长期得不到时人关注的小县,却引起了北京的关注。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山西访贫问苦,其中一站就是岢岚。如果没有脱贫攻坚,估计岢岚会与我以及这本书擦肩而过。但幸运的是,脱贫攻坚这项工程使岢岚得以吹糠见米,脱颖而出,浮上了水面。
    地处晋西北的岢岚县,是个如同黄土高原一样厚重的地方。岢岚县位于管涔山西北麓,忻州市西南部,南与吕梁市为邻,北依五寨、河曲,南靠兴县、岚县,东邻宁武、静乐,西与保德相连。全国三大卫星发射中心之一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就在岢岚。许多人只知山西有个五台山,不知忻州市还有个历史悠久的岢岚县,早在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定居,从殷商起各族政权即在此治所管辖,还是拱卫太原的重要屏障要塞,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毛泽东主席在岢岚路居期间留下“岢岚是个好地方”的赞语,去西柏坡,不久就进京“赶考”去了。
    我前后一共去了4次岢岚,每次去一周时间,4次采访下来,已经是2020年的春节。未能免俗,想着时间还宽裕,过了春节再动笔不迟,于是人就松弛下来,回大同去看望老母亲,悠悠闲闲过大年。其间整理资料,想着过完节再去做一次采访,拾遗补缺。没想到,正月还没有过完,新冠肺炎疫情就铺天盖地地来了。
    记 者:在采访过程中,最打动您的事情是什么?有没有遇到困难或者意料之外的状况?
    哲 夫:最大的印象是穷,最打动我的还是穷。为什么这么说?这里有故事。岢岚山多深沟,自古就有“刨个坡坡,吃个窝窝”的说法。只要人勤劳就能活命。所以这里的人虽然穷,可自尊心很强。过去走西口的年代,许多人走到岢岚就走不动了,被自然风光吸引住,找一条沟就悄悄住下来了。唐宋时诗人李白、杜审言、邵雍、欧阳修都先后赞颂过岢岚,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从长安出发,“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在岢岚耳听眼看夸赞说:“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我借四贤诗攒了一首七言:水琴山画少陵祖,云起烟生邵雍羞。边月剑花李太白,岢岚城疏欧阳修。但岢岚气候不好,冬天零下40度,风大,从春天一直刮到冬天,无霜期不足百日。加上近几百年来,25度坡以上被农民一代接一代开垦、种植、已不堪重负。有些地方水土流失严重,一方水土已养不活一方人。岢岚成了贫穷的代名词,曾几何时被称为“可怜县”。生态扶贫至关重要。让我欣慰的是,岢岚县委政府率领全县人,植树造林,大种沙荆,走生态立县的道路,已经这样做了许多年。说起来也巧,我来时,岢岚刚刚开完脱贫攻坚表彰会,受表彰的脱贫人员大多都是养殖专业户。山上随处可见牛羊。我问扶贫办主任赵利生:“全国各地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要求圈养牛羊,岢岚怎么还在山上放牧?”
    赵利生告诉我,“岢岚县素有‘骑在羊背上的县’的美称,养羊是岢岚的支柱产业。国土面积1984平方公里,加上流动人口也不足八万,地大人少。草坡现存有122万亩,年产草量50万吨,载畜量58万只羊单位。柏籽羊肉全国有名,岢岚绒山羊产绒量高、肉质鲜美。县上也考虑过圈养,可因地制宜一考虑,觉得不能简单一刀切,就折中:夏秋草木旺在山上放牧,初春和冬天圈养。”
    县扶贫办的康利生领着我采访了几十个自主脱贫的农民,他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动故事,这些故事我都写在书里了。有一回去采访时,我们在一条深沟里迷了路,满沟里吼喊着,却寻不见个人影,最后只好瞎找,却也找到了地方。也有约了几次都无缘与人见面的,山里没有信号,联系不上。最后只好去他家,可是他在山上放牛,只有他爱人在家,院子里积满了雨水,进不去,就隔空和他爱人互相吼喊了半天。这是个勤劳致富的养牛专业户,县里开大会表彰他,可是叫到他的名字,却不见人上台来领奖。一问才知道,这人在山上放牛联系不上,好容易联系上了,结果来晚,把门的讲纪律不放他进去,他就又放牛去了。这是个宠辱不惊、很有喜剧色彩的人。可惜我最终也没有见到这个人。最让我感慨的是偏僻处山里的人也开始关心地球变暖的事情,因为岢岚这些年气候也在一年一年变暖,他们感觉到了,他们这么说:气候变暖对岢岚好,可是对人类不好。
    记 者:您的作品中一直有鲜明、深刻的生态意识。看您在脱贫攻坚采访期间创作的文字,也是把脱贫攻坚放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和全球化的语境中,与生态环境保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联系在一起。能否谈一下您在这方面的思考?
    哲 夫:我早年写小说后来写纪实文学,生态环保主题一直未变,自然也不会放过任何一种表述机会和可能。我在《水土》一书中写到:什么是地球?地球是由什么构成的?是由水土构成的。什么是江山?江山是由什么组成的?江是水,山是土,江山就是水土。水土是一个大生态概念,所有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破坏污染的其实是水土,一切的恶果最终都会归结于水土之上。大气污染会随着霾雨下到地上,渗入土壤。江河在土地上流,河流污染,承受这一切污染的最终还是土壤。没有水土,江河不会奔腾,森林不会茂盛,大气何以生成?万物不能繁衍生息,人类不能立足,城市建在哪里?自然生长要靠水土来功运,没有了洁净良好的水土,何以立国?何以立命?何以安身?一切人类的科技、教育、经济、社会、安居乐业等等,都是空谈。往往最容易被忽视的东西,恰恰也是人类最离不开的东西。一整部人类文明发展史,其实就是一部水土文化的发展史,无论是语言、文化、习俗、经济、社会、民生,无一不打着水土的深刻的烙印。正因为太过庸常,往往会被人们漠视和忽略,如同鸟儿瞧不起空气,鱼儿瞧不起波浪,蚯蚓瞧不起泥土,雨滴瞧不起云彩,庄稼瞧不起杂草,城市瞧不起农村,村庄瞧不起自己。生态环境是什么?生态环境即水土。水土在人们印象中是司空见惯最轻贱最不值钱的东西,而在生存中,如同呼吸离不开空气,鱼儿离不开池塘,庄稼离不开土壤,须臾不可分离。甚至可以这么说:自然即水土,地球即水土,江山即水土,环境即水土,生存要素即水土。不知水土真面貌,只缘身在水土中。
    有人奇怪为什么从《辋川烟云——王维传》中读出了生态环保意味,《环境教育》也在访谈中问我为什么有此表达?我说,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更不可能脱离自然而存在。我在书中想要表达的是,王维首先是个生态人,其次才是一个社会人。作为社会人的王维受当时社会的种种影响,宫廷争斗,同僚倾轧,安史之乱,都让他身陷其中,如一颗豆子掉进石磨,不能自已。王维身上始终保持着一个自然人的本色,也就是生态人的本色。人类皆为生态人,但是大多数生而为人的自然人,走入社会后,渐行渐远,离自然越来越远,完全变成了一个与生态对立的社会人,万物皆备于人类巧取豪夺的思想,在封建社会表现得更为突出。而王维却不是这样的,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自然之子,他热爱身边的一草一木,他的所有诗歌、绘画、书法、音乐、生活、情趣,都是以自然的存在为观照的,自然中不存在的东西,在他的作品中也是找不到的。艺术就是自然的反映,而作为景感生态的惟一的人类,只能是客观与主观的升华,不可能凭空生发,凭空创造。他的生活轨迹也是如此,仕途更是如此。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社会人与生态人的冲突,这个冲突的过程丰富了他的创作。如果简单地把王维当作一个田园诗人来看待,那就辱没了他的存在。事实上,他是远远超越了田园的,因为田园也是人类功用的一个产物,而他却已经站在禅和道以至玄学的高地,在观察这一切、思忖这一切:人生究竟是个什么梗?怎么这样的无奈?
    无论你承认不承认,人类是一个整体,是不能孤立存在的。世界上所有人和事,都是地球上发生的人和事。所以《爱的礼物》一书的人物和故事都置身于人类的大背景之下,都是地球棋盘上不可或缺的棋子和细部。与我前不久完成的《景感生态——守望蓝天词话》一书,是同样的谋篇立意,只不过从保卫人类、保卫蓝天走向了保卫大地、致富中国的贫困人口。传统观念是农民种地离不开土地,而现实的表达则是农民种地意味着贫穷。千方百计离开土地的方法,过去是科举取仕,现在是考大学,从工、从商、从政,大家共识很明确,从土地的束缚和贫穷中把自己先解放出来,改变个人以及家族的命运。脱贫攻坚则升华和更新了这个含义,不仅是让农民脱贫,从土地无所不在的束缚中把农民解放出来,同时,也把25度坡以上的土地从无度的垦殖中解放出来,退耕还林,让土地得以休养生息,赋予土地以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经营方式,走良性的现代化绿色种植的道路。消灭贫困超越了政治范畴,归入了实实在在的人类文明范畴。这是一举多得的事情,也是史无前例的一种伟大尝试。地球能养活的人口有限,饥饿还在世界上肆虐。中国政府锐意脱贫攻坚、消灭贫穷、全民奔小康,绝非一国一地对贫穷和饥饿的改变和努力,占地球人口七分之一大国的饥馑是可怕的,如果中国不能温饱有余,14亿人口向全世界进发去寻吃觅食,那就是世界的没顶之灾。祈祷中国的脱贫攻坚奔小康成功,应该是世界人类的共识。中国人安定了,世界就安定了。中国政府脱贫攻坚奔小康不仅是送给本国贫困人口和地球生态的一个爱的礼物,也是送给全世界全人类的一个和平稳定的爱的礼物。这仅仅是个开始,全世界全人类今后都应该为之努力。
    记 者:《爱的礼物》这部作品,一个很鲜明的特点是“真实”。从领导层到扶贫干部,再到每一位群众,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您怎样理解报告文学作品中“真实性”与“文学性”的关系?
    哲 夫:我以为,纪实文学必须具有三个要素:真实性、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是报告文学的生命,人物和故事必须真实,而且具有相当的新闻性,比如我在书中所写的每一个人物,我都尽可能真实,并从中撷取最鲜活、最有趣、最生动的片断,进行文学性的描述,如果没有这些鲜活的东西,也就失去了意义。文学的各种手段都可以使用,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反复咏叹,反复啰嗦,甚至词不达意,不要过多雕琢和粉饰,尊重主人公的个性,尊重现场你的感受。文学只是一个工具,不可以哗众取宠,不可以喧宾夺主,不可以脱离真实拔高人物。
    记 者:当下,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胜阶段,经过了这段时间的采访创作,您对脱贫攻坚有了什么更深的认识?您认为作家和文学在这个历史进程中有怎么样的担当?
    哲 夫:这对我而言也是一个认识再认识、学习再学习的过程。在我没有全面观察到大象时,也曾片面地认为所谓“大象”无非是一把摇来摇去的肉蒲扇。但只要是你认为正确的事,就要勇敢地大声说出来,不要怕被人说三道四。
    一位扶贫工作队长告诉我:“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不管你遇上什么事,去求人帮忙,只要你说是扶贫,几乎没有单位和个人说不的,都会尽量帮你。王平这个人也是,是刘所长托人,人又托人,才找上的。你说找他的人一天有多少?一开始根本不睬,后来听说是扶贫的,马上就热情了,不仅热情了,还优惠我们,你是没看见,我们送高粱时,拉高粱的车队也是特别免费的。我们运管所驻村工作队的人亲自押车,吃在车上,睡在车上,走到哪里都是一路绿灯,收费站都不收我们的费,大车不让走的地方警察给我们开道。到了地方,王平还亲自请我们吃了饭,把我们感动的!人说了,感动啥?你们也不是为自己!这话说得让人寻思,的确,都不是为自己,难道是为国家吗?真就有这么高的觉悟?国家让干事是完成任务,但这个事可不是光是为了国家,是自己天地良心,为穷人做好事,不光是为国家,也为自己,求个心安!”
    毫不夸张地说,扶贫攻坚已经不是国家的事,变成了全民的事。
    我在抖音看到一个短视频,直播一个贫困老农,老农七十四斤核桃,女主播非要按八十斤核桃付钱,争执不下,而且女子还要继续往上加价,老农流泪了,女子也流泪了,我转发这个视频时加了一句话:中国脱贫攻坚史无前例,希望继续下去,深入人心。5月28日6点零6分发出,不到半天功夫阅读量达22.9万人次,90%以上是感动和赞许。我作了一个小结:千百年来,摆脱贫困共同富裕是人类的心愿。说三道四者,铁石心肠,只是故作姿态,影响和触动无处不在。这是中国人和世界人心灵中最柔软最敏感的区域。能不能做到是其次,做与不做却是试金石,结论:在中国,扶贫已经深入人心。
    贫困的真实存在使脱贫攻坚具有了对人类而言的重要意义,这是生态人从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走向社会人共同富裕的最重要的一步,人类命运共同体呼之欲出。成功的前提保障是一句大家都知道的歌词: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
    在人类社会,理想主义永远都不会过时。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