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张爱玲:现代汉语方言中“有偏”的用法及其溯源


    1 方言中“有偏”的用法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偏”习见于江淮官话、西南官话等方言,常独立或后续虚词成句,构成致歉套语,犹“偏待/慢待”。“有偏”多用于饭前饭后,实施客套性致歉,有三种语用环境:
    第一,言者(要)独自或先行吃喝时。例如:
    (1)[饭时客至,邀客同食]客:吃过了。主:那我有偏了。客:当偏当偏。(安徽六安霍山话)
    (2)[燕青向主人陈文义及其护院敬酒]燕青:“员外请。”陈文义:“好汉请。”燕青:“院哥请。”院公:“好汉请。”燕青:“(如此)有偏了。”(王飞云《清风岭》)
    第二,同食时先吃完或共处时要先离开。例如:
    (3)(司马公)三下五除二将贾作仁大腿上的这块肉几口就吃完了……似乎还有点没吃够的样子,说:“有偏,有偏了。”说完一抱拳,退了出去。(任清顺《洞房花烛泪》)
    (4)[甲乙共处聊天,甲的孩子突然来寻甲回家,甲跟乙告辞说]那嗯尬去了。有偏你侬尬啦。(‘那我回家去了,偏待您/你老人家了。’ 江苏阜宁话)
    以上两种语境中的“有偏”下文记作“有偏1”,义为“偏待/慢待”。
    第三,在对“随便吃”之类关照或“吃过了吗?”之类询问作肯定回答时。例如:
    (5)[待客吃饭语境中]主:从直呀!(‘随意/别客气/别拘束啊!’)客:多谢多谢。那就有偏了。(赖国清《曾经的乡土》第284页)
    (6)甲:王先生,阿用过饭啦?乙:有偏了。(江苏南京话,刘丹青1995:184)。
    刘丹青(1995:184)把第三种语境中的“有偏”释作“客套语,已经吃过了,用作答语”。我们认为该辞书解释的是“有偏”经重新分析后获得的新义。“有偏”的本义是“偏待/慢待”。它通过语境(义)吸收才获得了“吃过”义。方言中跟“有偏”字面意思相近的“偏过”也有“吃过”义。例如:
    (7) “失迎失迎,对不起。”四铭还嚼着饭,出来拱一拱手说:“就在舍间用便饭,何如?……”“已经偏过了。”薇园迎上去,也拱一拱手。(鲁迅《肥皂》)
    所以,我们推测在汉语史上“有偏”有“吃过”义用法(这种“有偏”下文记作“有偏2”)。
    2 汉语史上致歉用法的“有偏”及其形成和演变
    2.1 汉语史上致歉用法“有偏”的语法分布和语用背景
    汉语史上“有偏”用例较少,我们从CCL语料库、BCC语料库和有关辞书共搜集到30例,其中“有偏1”凡20例,“有偏2”凡10例。“有偏1”有不带宾语和带宾语两种用法。
    不带宾语时,“有偏1”常后续语气词“了”,“了”表示新情况(即将)出现。这时“有偏1”以言者做(隐性)主语。“有偏了”犹“偏待/慢待了”。例如:
    (8)李雷一听……同了邵青直奔套房,瞧见二人在内,叫声:“老邵,你出去吧。我大老爷有偏了。” (清·佚名《善恶图全传》第4回)
    (9)鄢懋卿道:“既如此,大哥我们就去罢。”又向众师爷举手道:“有偏了!”(清·八咏楼主《蜃楼外史》第6回)
    带宾语时,“有偏1”常后续对象宾语NP,构成动宾短语“有偏NP”,犹“偏待/慢待NP”。例如:
    (10)[让访客久等后]陈老爹道:“是哪一位,请进来坐坐,我有偏你了。”(清·竹溪山人《粉妆楼》第10回)
    (11)虎镇邦见了众人,喊道:“有偏众位。”(清·李海观《歧路灯》第65回)
    “有偏1”句既可实施事前致歉,又可实施事后致歉。在汉语史上,它有三种语用环境。
    第一,多人共处时言者要独自或先行吃喝。例如:
    (12)城里耗子到了下面,只闻酒香扑鼻,不觉谦道:“妹子有偏了。”城外耗子随嘴答道:“姐姐先请。”(清·佚名《新增才子九云记》第43回)
    (13)贾铭道:“有偏三位兄弟。”遂将莲子吃了一半,将碗递与凤林,同着吴珍们出了房门,走到天井内。(清·邗上蒙人《风月梦》第12回)
    第二,多人共处时言者要先走。例如:
    (14)翠黛又叫道:“大师兄、二师兄,……你们若不去,我就有偏了。”(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93回)
    (15)鄢懋卿道:“……大哥我们就去罢。”又向众师爷举手道:“有偏了!”(清·八咏楼主《蜃楼外史》第6回)
    第三,言者让人久等的场合。例如:
    (16)侯登顺口扯谎道:“昨日有偏姑母。蒙一个朋友留我饮酒,故此回来迟了,没有敢惊动姑母。”(清·竹溪山人《粉妆楼》第19回)
    (17)虎镇邦见了众人,喊道:“有偏众位。”(清·李海观《歧路灯》第65回)
    上述三种语境都是言者已经或即将慢待对方的失礼语境。其中,第一、第二种语境中的“有偏”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有遗留(详见上文)。
    2.2 致歉用法的“有偏”的形成和演变
    在汉语史上,有时“有偏NP”跟“偏了NP”义近。例如:
    (18)雄信……对伯当道:“童佩之、金国俊昔年与叔宝也曾有一拜,不要了二人,拿帖请他山东走走。”(清·文康《侠女奇缘》第23回)
    (19) 林太太道:“已定下了喝喜酒的日子么?我是要来喝一杯喜酒的,二妹不要了我呢。”(民国·不肖生《留东外史续集》第60回)
    可见,致歉套语“有偏”源自“偏待/慢待”义“有偏”而非“有失偏颇”义“有偏”(记作“有偏0”)。虽然“有偏0”在清代亦可见(如例(20)), 但它在汉语史上用例较少,且不能后续指人宾语,在带宾能力上跟“有偏1”截然不同。
    (20)天子道:“……母后虽有容人之量,情理有偏,还应将棺柩另立坟莹,方于理无害。”(清·李雨堂《狄青演义》第61回)
    历史上“有偏1”小句可用于请客-婉拒语境。例如:
    (21)二人正欲举杯,忽闻家人通报,施相公到来。……铁威一见,便请入席。赛全道:“小弟有偏了。”(清·惜阴堂主人《二度梅·春秋配·绣球缘》第9回)
    该例中“有偏”有可能经历语义重新分析,由“慢待/失陪”义重新分析为“吃过”义。演变的条件有三:1)“有偏”用于请客-婉拒语境;2)“有偏”句独立构成回应语,即不跟“吃过”“食毕”类话语共现;3)“有偏”未后续指人宾语。
    当“吃过”义被规约化为“有偏”的新义时,“有偏”就会发生句法环境扩展,可后续由食物名词充当的宾语,如例(22)。既然“有偏”有“吃过”义,那么“偏”自然有“吃”义,如例(23)。
    (22)笪沓接着说道:“你们……倒便宜了我,多有偏了许多酒菜。”(清·八宝王郎《冷眼观》第22回)
    (23)只见宝钗走进来笑道:“了我们新鲜东西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6回)
    在历史上,“吃”义“偏”多后续动态助词“了”,偶尔后续动态助词“过”。
    参考文献
    李艳琴 2014 《说“偏了”》,《红楼梦学刊》第6期。
    刘丹青(编) 1995 《南京方言词典》, 江苏教育出版社。
    罗竹风(主编) 1999 《汉语大词典》(光盘版),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
    许宝华 宫田一郎(主编)1999 《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
    朱建颂(编) 1995 《武汉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1年第2期
    作者简介
    张爱玲,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语语法学、语义学研究,研究领域包括认知语法、语法化、语用化。在《中国语文》《汉语学报》《当代修辞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