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董正存:“见”的全称量化用法及其产生


    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见”可以对论域内的个体成员进行量化限定,具有分配性功能。“见”发展出量化限定功能,或许可能与构式有关,最密切的当属由动词“见”与“就”类关联副词组成的“见X就Y”构式。
    “见X就Y”为充分条件紧缩句构式,充分条件义可进一步推理出全称量化义。全称量化义最初是临时浮现的隐性意义,需由充分条件义进一步语用推理得来。随着语言的发展, 全称量化义会逐渐规约化为构式自身的意义,在经历了内部句法格局的变化之后,构式规约化的全称量化义会日益转移和依附到“见X”身上,并使其最终获得量化限定功能。
    1 “见”的全称量化用法
    “见”的全称量化用法主要体现在现代汉语方言中,按照X性质的不同,“见X”可大致分为两类。
    1.1 X为名词性语素
    此类包括“见天”“见月”“见年”“见人”等。“见天”主要用于北京话、冀鲁、胶辽、西南等官话区;“见月”主要用于冀鲁、西南和中原等官话区;“见年”主要用于冀鲁官话和中原官话;“见人”常出现在闽语厦门话、广东客家话中。
    1.2 X为量词性语素
    此类包括“见回”“见项”“见样”等。“见回”义为“每次”,用于冀鲁官话;“见项”在福建漳平永福使用,“见样”使用范围较为广泛、分散。
    1.3 小结
    整体来看,全称量化义的“见”保留在现代汉语很多方言中,未局限于某一地理空间,口语色彩鲜明,在当地言语社团成员的口语中具有较高的使用频率。
    2 全称量化用法的产生
    2.1 “见”全称量化用法的产生时期
    “见”的全称量化用法至迟在元代即已产生,如《杀狗劝夫》中出现了“见一日”“见日”,明清现代陆续出现了“见一月”“见天”“见样”“见年”等。
    2.2 “见”全称量化义的发展由来
    充分条件义构式“见X就Y”上古已有用例,动词“见”用于前一小句,“就”类关联副词后的Y用为后一小句,其中常有谓词性成分VP出现。动词“见”与谓词性成分VP所代表的两个事件在时间上相距很近,前后两个事件具有条件关系,“就”类关联副词的功劳很大。在社会或自然现象、习惯或习性等规律性较强的语用环境,特别是在说明性强的语言样本中,条件关系体现得尤为明显。从逻辑上来看,条件关系跟事件量化在逻辑上相通,充分条件义构式“见X就Y”具有全称量化属性。
    一般而言,具有条件关系的双小句构式,其前一小句常常会发生句法降级。在句法降级的过程中,前一小句的句法地位持续走低,内部结构经历由双小句到单小句、双谓核到单谓核的转化,原来的紧缩句构式质变为简单句构式,导致其中的某些成分最终词汇化或习用语化。具体到“见X就Y”,前一小句“见X”发生句法降级,述谓性特征逐渐减弱并消失,形成“见X都Y”的简单句构式,最终“见X”词汇化为对谓词性成分VP起限定作用的修饰性成分,“见”由此获得全称量化义。
    “见X都Y”由“见X就Y”发展而来,表面形式似乎是“都”类副词占据了“就”类副词的常规句法位置,但实际上这体现了言语社团成员对“见X就Y”构式经历句法重新分析这一演变结果的最终认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都”类总括范围副词对构式“见X就Y”的演变结果起了加固作用,它的存在从形式上外化和彰显了“见X都Y”构式所表达的全称量化义。“见X都Y”构式整体上虽能够表达全称量化义,但“见X”的优势解读依然是述谓性理解,用为量化限定功能的全量性理解明显处于劣势。不过,语义两解的过渡桥接阶段揭示出“见X”的全称量化用法应该来源于“见X都 Y”。
    综合来看,“见X就Y”“见X都Y”以及“见X”三者一脉相承,在全称量化义上发生交叠,具有先后衍生的源流关系。源构式“见X就Y”的前一小句不断句法降级,句法地位持续走低,由谓语核心最终发展成为起限定作用的修饰性成分。虽然句法降级造成源构式的句法结构发生质变,但其中存在的全称量化义从未消失。这一意义一直在句法和构式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寻找特定的语言形式来承载它。由于“见X”处于常常发生句法降级的前一小句,句法位置上的先天优势无疑使它成为优先选择,逐渐将源构式中存在的全称量化义转移并最终落实到自己身上,“见”由此成为体现“见X”全称量化义的外显形式。
    按照语法化“连续环境理论”可知:1)构式“见X就Y”体现了非典型环境,充分条件义是唯一解释;2)“见X都Y”体现了临界环境,“见X”虽然从形式上仍可视为述宾结构,但其内部语义结构发生了变化,产生了两种语义解读,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源义,即充分条件义,另一方面也可以理解为目标义,即全称量化义;3)当“见”后的名词性成分与总括范围副词“都” 后的谓词性成分VP 发生直接语义关联时,全称量化义这种目标义是其唯一解读,体现了孤立环境;4)“见”为双音词“见X”的词内成分,体现了全称量化限定功能, 全称量化义是其常态化解读,即使在总括范围副词“都”不出现特别是其后出现量词性语素的时候,“见”的全称量化义解读也未受任何影响,这说明其分布环境有了进一步的扩展,体现了习用化环境。
    3 旁证
    充分条件义可发展出全称量化义,除了“见”“是”外, 还有“逢”。具有全称量化用法的“逢”多用于闽语、粤语,这一用法至迟出现在清代。
    4 结语和余论
    “见”全称量化用法的产生是充分条件义构式“见X就Y”语法化的最终结果。充分条件义构式的前一小句不断发生句法降级,导致构项“见X”发生词汇化或语法化,构项的词汇化或语法化是构式语法化的副产品和副效应。
    除了量化个体的用法,“见”“逢”还可以量化事件,这一用法因何、由何而来尚不确知,本文暂不讨论。
    主要参考文献
    董正存 2010 《表达周遍的“是X是Y”格式》,《殷都学刊》第4期。
    董正存 2013 《无条件构式的省缩及其句法—语用后果》,《中国语文》第4期。
    董正存 2016 《让步条件构式的省缩及副词“打死”的形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高增霞 2005 《从非句化角度看汉语的小句整合》,《中国语文》第1期。
    洪波 董正存 2004 《“非X不可”格式的历史演化和语法化》,《中国语文》第3期。
    蒋严 潘海华 1998 《形式语义学引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彭睿 2008 《“临界环境—语法化项”关系刍议》,《语言科学》第3期。
    伍巍 2001 《“是”的任指义探讨》,《语文研究》第3期。
    Diewald, Gabriele 2002 A model for relevant types of contexts in grammaticalization. In Ilse Wischer and Gabriele Diewald (eds.), New reflections on grammaticalization, 103-120.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Heine, Bernd 2002 On the role of context in grammaticalization. In Ilse Wischer and Gabriele Diewald (eds.), New reflections on grammaticalization, 83-101.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原文刊于《中国语文》2021年第2期
    作者简介
    
    董正存,男,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汉语语法化及语义演变、汉语量化表达、汉语构式省缩及构式化、对外汉语教学语法。在《中国语文》《世界汉语教学》等重要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参与编写汉语教材4部,曾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及中国人民大学“研究品牌计划”等多项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4项。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