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科幻 > 评论 >

《钢铁海滩》:游荡在华丽的废墟间


    
    《钢铁海滩》
    作者: [美] 约翰·瓦利
    译者: [加] 仇春卉
    出品:八光分文化
    新星出版社 2020年5月
    我碰到了几个认识的人,也经人介绍结识了一些朋友——不过大部分名字我转身就忘了——包括祖鲁国的沙卡王、日本天皇、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大君,还有大俄罗斯的女沙皇。
    说不定他们只是一些摆出王室贵胄架势、穿着愚蠢戏服的冒牌货。
    ……
    我还认识了数不胜数的伯爵、哈里发、奥地利大公、中毒、酋长以及东方富豪。
    ……
    高考前夕,笔者曾经做过一个梦。在梦里,富丽堂皇的大礼堂里正在举办空前绝后的盛大晚宴,但是一则消息却周而复始地在嘉宾当中流传着:世界末日很快就要到来,潮水般的丧尸正在城市里横行。而我们并不知道这座礼堂究竟还有多少尚未封锁的后门。于是,宴会的氛围变得躁动不安,尽管直到笔者睡醒,僵尸都仍未抛头露面。
    整体上讲,《钢铁海滩》中的月球社会带给我的印象与此可谓如出一辙。它的设定松散,破碎,存在大量留白,但是背景故事却将这些支离破碎的设定安置在了恰到好处的位置上,与它们共同搭建起了一个封闭但又危机四伏的敌托邦,并利用这个建构完成了“困在钢铁海滩上不停挣扎的鱼”这个对人类社会的现状的比喻。
    在故事中,人类被外星人赶出了地球,在月球上借助中枢电脑的力量建造起了空前绝后的安乐窝。有趣的是,由于外星人过于高深莫测,人类甚至无力一窥它们的面貌,更不用说它们的科技水平了。于是,整部小说虽然文风颇有海因莱因的风韵,却并不具备海因莱因小说的精神内核——《异乡异客》或《时间足够你爱》至少在试图搭建沙堡,而《钢铁海滩》中的世界就是彻头彻尾的一片废墟,甚至以讥讽海因莱因主义者的方式,否定了绝地反击的展开。
    在这片废墟上,幸存的人类龟缩在穹顶之下,将和平年代的各种生理危机逐一化解。生老病死不再能威胁人类,中枢电脑更是以深入人脑的方式照料着每个人的日常起居。在这样的环境里,作者所抛出的每一个设定,都在不断强调技术发展已经逼近极限:八星(Eight Worlds)殖民地指向空间探索技术的高峰,哪怕人类文明已经沦陷;恐龙牧场和高仿复古主题乐园代表着一种另类的时间机器;而中枢电脑炫技式的脑内沉浸式虚拟现实漫游体验更是暗示着计算机技术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然而,一方面,登峰造极本身便暗含着无法再前进一步,从而构成一种抽象的囚笼;而另一方面,理想社会仅仅在穹顶以内有效,在穹顶外面,真正的危机仍然没有得到化解——月球依旧是贫瘠的荒漠,不可知的外星人仍然像利剑一样高悬星际。面对这些潜在的“三体人”或“歌者”,人类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显得荒谬可笑——它们绝不代表着希望,不过是绝境中的自我陶醉而已。
    而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的主人公希尔迪登场了。从故事的第二章开始,他便以死侍般的姿态和读者展开了对话。从他的嬉笑怒骂里,我们至少知道一件事:和许多人不同,这个角色是一个主动的审视者,会有意识地观察自我,观察周围的世界——事实上,这也是故事中所有主要角色的共同特质,而且他/她们并非刚刚觉醒,而是自始至终都清醒地明白自己的糟糕境遇。这意味着《钢铁海滩》并不是一部关于觉醒的敌托邦小说,和所有优秀的敌托邦小说一样,它甚至并不指向确切的答案或出路。如果你想在这个故事里看到人物弧光之类的玩意,那这里可没有你想要的东西。
    于是,在七百余页的故事中,我们看到的真的就是一条条搁浅的鱼,不断苦苦挣扎,却只是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越发支离破碎。失去国家的英国女王从一种小丑变成另一种小丑;希尔迪的跟班花费多年,终于成长到了和故事开端时的希尔迪相当的状态——也就是说,才刚刚来到了起跑线上;一心求死的人变成僵尸;意欲归乡的帮派苦心经营多年,终于沦为恐怖分子;就连超级电脑也在困惑自己究竟在干什么,要不要搁置甚至倒带科技的发展……
    事情似乎在不断演进,但是作为读者,我们始终看不到心中期待看到的变化,既没有进步,但好像也没有退步。
    到头来,似乎书中唯一稳定存在的只有挣扎的过程本身。希尔迪的每次行动,都是在试图获得一种新的体验,新的身份,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他变性成女人,入驻伪德克萨斯,加入海因莱因帮,怀孕生子,最后飞向太空,其诱因都是先前的探索最终遭到了否定。这种探索是希尔迪与世界对抗的武器,因为除此之外,在这样一片娱乐至死,但又没有确切敌人的“美丽新世界”里,再无其他方式来维系自身存在的意义。
    以此为主线,《钢铁海滩》的现实指向性不言自明。考虑到作者约翰·瓦利的嬉皮士背景,和该书的创作年代,不难发现书中含糊不清的社会与近几十年间的国际局势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了无方向感的展开充满了后现代感。
    而在这样的世界里,瓦利的思考则经由小说角色们的探索过程被传达给读者。由于探索并不指向答案,因此思考也只是在展现相应的思辨过程。不幸的是,《钢铁海滩》中的这条探索之路展开得并不漂亮。虽然作者塑造的人物魅力四射——尤其是经由性转而获得了超越性形象的希尔迪——但是整个故事从希尔迪自海因莱因帮大本营重返大城之后,便明显暴露出思辨性和故事性的双重疲软。
    以血与火为故事的高潮尚且能够令人接受,但是尾声前夕的最后反转(为避免剧透,在此不展开叙述)未免也太突兀了,仿佛不把这个故事彻底扭成《在路上》《第二十二条军规》或者《五号屠场》就不算大功告成一样。在笔者看来,这无疑是本书的一个遗憾。
    当然,这并不足以掩盖本书的魅力。而就算抛却八星宇宙的世界观和其中有血有肉的人物们,《钢铁海滩》也至少在一件事上是非常成功的——它抛出了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这个问题自九十年代起一直在困扰着当代社会,而且在未来也很可能会一直持续困扰着全人类。
    故事中的人类至少有一个主观不作恶的数字神明,希尔迪至少还可以前往其他世界,但是茧房中的我们,真的有可能得到这么好的待遇吗?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