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科幻 > 评论 >

刘兵专访:后新冠时代的科技发展


    原标题:后新冠时代的科技发展|专访刘兵
    2019新冠疫情爆发以来,短短几个月内已经席卷了整个世界,全球共计一千多万确诊病例,累计死亡病例五十多万,重创了航空、旅游、餐饮、零售等多个行业,很多国家经济衰退,失业率飙升,世界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但另一方面,在生物医药、大数据、人工智能、线上教育、远程办公、电子商务、智慧物流等领域,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面对这样一个既有危机又有机遇的时代?
    本期展开这个话题的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刘兵教授。
    
    刘兵,男,汉族,1958年生。1982年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1985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1985-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科学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妇女研究会理事,中国图书评论学会副会长。研究领域为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文化传播等。出版有《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等16种专著,《刘兵自选集》等10种个人文集,《超导史话》等6种科普著作,《正直者的困境》等8种译著,主编《科学大师传记丛书》等多套丛书,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他报刊文章400余篇。
    1. 您认为这次新冠疫情对人类社会最大的冲击是什么?
    第一个说认为这次新冠疫情对人类社会最大的冲击是什么。我觉得这个事情在不同人的眼中可能感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会认为是经济的增长和发展,有的人可能会认为是对科学的信念,也有人会认为是对社会运行的机制,等等。但我更关心的是,这个冲击也许是对人们生活方式的一种不可避免的改变。以往,人们相信,利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战胜自然界的种种灾难,实际上,这场疫情表明,这样的想法可能是比较简单化了。
    在如此全方位的冲击之下,其实人们可能会对科学和社会的关系,也会有一种新的认识,也意识到科学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当然,整体而言,对于发展模式的冲击也是同样需要关注的,因为在当今的形势之下,过去传统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无以为继了。
    社会发展模式是综合性的,这里面涉及到经济,也涉及到生产方式,涉及到人们对自然界的利用,涉及到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也涉及到可持续问题。究竟会怎样?要继续追求那种以科技为依托为支撑的,高速而持续的发展吗?是继续过去那种掠夺式的发展模式,强行保持数量上的增长?还是会转向一种新型的,甚至也许是被迫的,由于疫情影响而导致的,那种更加接近传统的,对自然比较谦卑的一种发展模式?在我看来,这才是应该去认真考虑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2. 您认为全球化进程在疫情冲击下,是会受到阻击,还是会深化发展?区域经济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第二个问题,全球化进程在疫情冲击下,是否会受到阻击?我觉得这个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肯定是会遭到非常大的阻击。是不是会深化发展?我觉得这个很不好预期,但惯性依然会让人们去努力,尝试着继续追求发展,但由于实际的现实条件所限,过去那种全球化的模式显然是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很难真正维持下去。那么区域经济会有什么变化?这取决于不同地区的文化适应性。其实在新的形势下,采取什么样的新模式,如何以全球多样化的方式,适应本地的特殊情况,我觉得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3.有哪些科技会因为新冠疫情而加快发展?
    当然,最直接的显然是针对疫情的生物医学的一些领域,比如药物、疫苗的研发,以及检测技术等等。这些领域会由于实际的需求,而加速发展。而另外一些在疫情的影响下,出于经济原因,或者由于工作方式的原因,需要大规模经济投入,或者需要大量人员投入的,尤其是一些基础研究,在如今世界经济遇到困难的情况下,这种研究工作显然会受到很大的阻碍,甚至出现较大的迟缓。
    与此同时,连带着说起来,可能因为抗击疫情的需要,表面上看,有些科技应该是有飞速发展的:比如人脸识别、移动信息、大数据,等等。另外,还有一些领域,包括,由于不能够线下交流而造成了障碍,近期出现了很多基于网络的线上的会议系统,等等。这样一些领域未来应该会有飞速的发展,但这个发展也同时会带来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副作用。包括,对人们的身份的影响,隐私泄露的风险,人们的独立自我意识,自我的认知,等等,这些方面的副作用,尤其值得关注。
    4. 未来需要哪些科技的突破才能满足人类社会对抗瘟疫的需求?
    其实,这个问题的设定已经存在了一个潜在的前提,也就是说,人类社会抗击疫情需要科技的帮助。当然,我不否认科技的帮助,这对于疫情防控显然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我觉得我更愿意修改一下这个问题,也就是说,真正要满足人们对社会抗击疫情的需求,只靠科技显然是不够的。时至今日,大家也都看得很清楚了。第一,针对疫情而言,科技肯定是有一定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根本性的,而真正能有效抗击疫情的也不止是科技,科技不是唯一的答案,并非是依靠治疗加预防的合集,就都能解决。整个体制、观念、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等等,包括经济的、统筹的、政策的考量,各方面的因素都有,都会影响到疫情发展。
    我觉得,只有把所有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够更好地抗击疫情,才能够让人类社会对疫情有更好的应对。前面我们确实讲到了会有科技的突破,但最直观的还是基于疫苗、检测技术、特效药,等等。这些科技的发展显然是最直接的,这个需求也是切实存在的。但是,如果我们过分依赖于这样的观点,认为只有依靠科技的发展才能解决疫情,我觉得这是一个误区。
    5. 人类社会是否会因为疫情的长期泛滥而发生结构性的变化?
    我觉得,完全有这种可能性。现在,就整体人类世界而言,我们只是处于疫情的开端,最终的结局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无法确切地预期会怎么样。但即使是开端,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其实人们现在的生活方式、社会结构、整个社会的运行模式,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这种变化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总的来说,这个变化是非常明显的。
    6.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变化,应该对哪些科技发展的方向更加关注?
    我们前面讲过了,其实从整个科技发展的角度来说,需要真正基于基础性研究的认识,要有足够的积累,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够对疫情有直接的、基础性的帮助。比如我们今天对于基因技术的认识,还有药物研发和疫苗,等等,都是在长期的积累之下,才能有所成就。并不是说,有一个规划,有个突出的方向,就能够应对了。应急性的课题,虽然能够快速解决一些即时发生的问题,但能解决的也只是少量问题,真正根本性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