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科幻 > 评论 >

顾适《赌脑》:从规则中突围的小说


    原标题:顾适《赌脑》:从规则中突围的小说,从城中走出去的人
    
    顾适《莫比乌斯时空》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八光分文化
    出版日期:2020-3
    顾适《赌脑》:自我如一座城池,时刻被外界影响,但又岿然不动
    评论者:李广益
    顾适的《赌脑》想象奇绝,虽然其想象意不在讽喻或探索,而致力于构建一个精巧的叙事回路。作为故事发生地的坤城,在频繁发生时空逆转的六国之间保持着稳定,形成一个不能随意出入的异质时空,庶几可视为福柯所谓“异托邦”。坤城有一奇事,曰赌脑,即读取昔日被冷冻保存的头颅中的记忆,因为世界发生时空逆转时,人们的记忆随之消失,只有通过读取乱世之前被冰封的记忆,才有可能想起自己是谁,明白世间真相。谓赌者,缘于读取记忆的后果难测,既有可能“参悟”奥秘而引起时空逆转,也可能仅仅是增添或减少一些记忆,赌的其实是命运。主要人物先后进入精心描绘的茶馆场景,围绕一桩离奇的“猎头”案唇枪舌剑,渐渐揭示乱世之由来,富有戏剧性和画面感。原来这个世界是由所有人的大脑云互联后所幻化,“坤”储存了所有人的记忆和情感。脑联网消灭了无知和孤独,却造成了精神交错,让人们弄不清自己是谁,进而不认同真实世界中的身体。坤城以外不时发生的时空逆转和记忆丢失,乃是脑联网世界的生存策略,而坤城,就是命运周而复始的地方。《赌脑》有一个清晰可辨的技术内核,却富含奇幻风味,这在虚拟世界类科幻小说中比较常见,而虚拟世界的自由度正是网络空间很多时候比浩瀚星空更吸引人的重要原因。
    有关《赌脑》的两个关键词
    评论者:三丰
    《赌脑》是顾适科幻创作的一个新坐标,它有非常独特的艺术气质,而且都走得很远、很决绝。作品一方面充分展现了作者对于结构的迷恋,另一方面也开启了作者文学风格多样化尝试的道路。我们可以试着从两个关键词来理解这部作品。
    第一个关键词是结构。顾适对美妙的结构有一种迷恋和执着,比如对称、重复、嵌套、递归、分形等等,这应该与作者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有很直接的关系。在她的许多故事中可以清晰地看到结构的规划设计痕迹,不管是环境背景,还是人物关系、情节逻辑,甚至是情感理念都有所体现。这一篇《赌脑》是最突出的一个例证。首先是这个脑联网世界的空间结构,很明显就是一个八卦图——乾坤居中,联通坎、离、震、巽、艮、兑六国(虽然小说中并没有出现全部国家),这让我想起了——北京城。
    其次是人物和情节的演变,因为读脑“参悟”引发的时空逆转频发,导致人物关系错综,情节事件颠倒,因果规律混论,但顺着作者的抽丝剥茧,其实不难发现,这是一个循环的莫比乌斯结构。说起来,这与作者上一篇《莫比乌斯时空》应该用了同一个设计模型,这方面倒没有什么突破。不过,作者做了一项更决绝的设计,就是剧情放在一个四幕舞台剧的结构中呈现。不得不说,作者简直对自己是太狠了。
    我们不妨再罗列一下她给自己设置的镣铐:世界观方面是虚实嵌套加八卦空间结构,人物和情节逻辑方面是莫比乌斯循环模型,以及文体方面是必须符合三一律的舞台剧。也难怪很多读者说烧脑。我想,这篇作品应该算是顾适这颗工程师的最强大脑燃烧到极致的成果,相信她在过程中也十分的享受。给读者们的一个阅读建议是画图——地理图、空间结构图、人物关系图、情节流程图,一一都画下来,那么也就能更加享受阅读的过程了。
    这篇小说的第二个关键词是混搭。所谓混搭,就是将看似没有关联的风格和元素尝试混合在一起,达到一种新奇的接受体验效果。我们也许可用以下关键词粗略总结《赌脑》的风格和主要类型元素:武侠、中国风、舞台剧、赛博朋克、时间旅行……看上去哪个和哪个都不是一国的,但作者巧手混搭在一起,就有了一种出人意表的“科幻还可以这样写”的新奇感。
    混搭是一种冒险的实验。有些时候,头一次还有新鲜感,但就是没有发展性,也就是说不适合发展成为通用的套路。比如武侠加科幻的混搭,以前也不是没人试过,但在终归没有成什么气候。《赌脑》最有意思的一个混搭实验,我认为是将一种被都市网络小说写滥了的民俗亚文化“赌石”改造成科幻风格的“赌脑”。什么山料、籽料,什么开料、读脑,简直是马亲王灵魂附体,读来有趣之极。据我所知,已经有作者从这篇小说得到启发,创作了其它文玩民俗文化混搭科幻的作品。从这个意义上说,《赌脑》的混搭实验也许做了一些具有开创性的工作,其价值还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看得更加清晰。
    《赌脑》:从规则中突围的小说,与从城中走出去的人
    评论者:高国英
    一.自发性的古典主义叙事:结构精巧,集中紧凑
    科幻小说可能是最勇于在体裁上创新的类别。特德姜在《赏心悦目——审美干扰镜提案风波纪实》中,就使用了纪录片剧本的文体,在《达西的新型自动机器保姆》中,他又尝试了博物馆展品说明的新形式。国内,包括陈楸帆在内的很多科幻作家,也在体裁上不断探索更新,在顾适最新的小说《<2181序曲>再版导言》之中,她探索了“导言”这样特殊的形式。而在稍早的作品《赌脑》之中,顾适向“过往”找寻小说体裁创新的灵感,叠加了话剧、爻辞、古典音乐等多重古典主义审美。
    从《赌脑》每一章的标题之中,就可以清晰地看出这种“古典”的特色。章节的序号源于话剧,章节的名称则源于易经后天八卦中的震、巽、坎和坤四卦,其下则是交响曲的节拍,暗示了每一幕所遵循的曲式规则。这种“四幕话剧”+“交响乐”的体裁,又无意中遵循了古典主义的“三一律”。
    “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由西方古典主义者从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引申而来。1570年,意大利学者卡斯特尔维特罗在其著作《诗学诠释》中最早提出这一概念。后来,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将其发展成“需围绕单一的剧情进行,排除一切次要的插曲;在一天中进行;在一个地点进行”的理论。莫里哀的喜剧《伪君子》、曹禺的《雷雨》就是严格遵守“三一律”的典型之作。
    《赌脑》显然是一个自发性遵循了“三一律”的典型作品。时间一律,赌脑在一天内发生;动作一律,线索单一,只有赌脑这个情节线索;地点一律,不变化场地,都在茶馆内。但《赌脑》又不仅仅只是于此,仔细分析《赌脑》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也是一个嵌套了两个空间和时间的故事。时间和空间的外延性被扩大,虽然故事发生在此时(时空未混乱的城里)、此地(震国,茶馆),但茶馆里每个人的故事又曾在彼时(时空混乱时的城里)、彼地(巽国,钟表铺)发生,茶馆里的每个人的经历在此时此地和彼时彼地都是互为因果的。
    茶馆为代表的此地,和以钟表铺为代表的彼地,形成两个互相独立但又彼此循环的莫比乌斯时空。中间每一环都环环相扣,榫卯合一,严丝合缝,无限的循环往复,连接首尾,互为谜底,这是一个永不完结的故事。“事件的结合严密到这样一种程度,以至若是挪动或删减其中的任何一部分就会使整体松垮和脱节。”([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注,第78页)
    二.从规则中突围的小说,与从城中走出去的人
    在给作品套上如此多的先天“枷锁”之后,《赌脑》讲述的,却是一个“出城”的故事。
    坤城是这个世界之中唯一时空连续的城池,从未离开“城”的人,就是“完人”,他们清楚知晓自己过往一切,又向往着城外广阔的世界。但坤城之外时空常不稳定,每次时空逆转之后,人的记忆也随之消失。人们只有凭借读取脑中记忆,才有可能知道自己是谁。但“如果一个人得到他人记忆之后有所参悟,就会导致其所处时空逆转,人人忘却过往,重新来过”。(顾适:《莫比乌斯时空》,第132页。)
    因此读脑只能在城外,赌脑只能在城中茶馆。赌脑也由此成为城内一门生意,许多人前来茶馆欲赌一把,以期能博得信息丰富之头颅,“就如同在世间多活了一遭,能看见以往看不见的路”。(顾适:《莫比乌斯时空》,第137页。)
    情节设计上,作者将谜底像剥笋一样层层剥开。中场之后,读者以为已隐隐窥得谜底之时,新的人物“机械人”登场,每个人的身份似乎因此又隐隐大有不同,之前的经验和结果又要打乱,重新来过,直至最后谜底揭开,循环再次开始,才让人如梦方醒。
    故事从林衍进城开始,到穆嫣然出城结束,每个人都仿佛踏上了注定的因果。然而在表面的命运之外,作者又将佛教的“参悟”融入文本之中,甚至可以说,正是对“参悟”的强烈渴求之心,人物动机得以成立,故事得以发展。其结局却是开放式的,是“释然”的:“她踏出城门,会往何处去?那就是明天的故事了。”
    而当今日的类型小说不断被电视、电影和游戏的创作方式冲击,可以不再局限于“小说”的体裁之后,踏出“城门”的小说又会向何处去?
    ——那就是明天的故事了。
    三.创作视角和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alienation effect)是德国戏剧家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 Brecht)倡导的艺术表现手法,更通俗直白的翻译的是“陌生化”。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论,间离效果是主张站在第三方角度以冷静、理性态度去观赏戏剧,“让观众对所描绘的事件,有一个分析和批判该事件的立场,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
    在顾适的整个创作历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间离性效果的体现。她的小说多采用第一人称,《赌脑》是较少的以第三人称为创作视角的作品之一。读这篇小说时,读者起初可能是林衍,后来可能是穆嫣然,更可能一会儿是林衍,一会儿是穆嫣然,下一刻又是女猎手。在创造出这种“入局”效果的同时,顾适又能总是适时地让读者停下来思考人物间的逻辑关系,达到间离性的“出局”效果。一出一入之间,既表达了文本故事本身,也让故事中主人公有了出世入世的宿命之感。
    而在创作层面,作者将自己隐身在每个角色后面,不以角色的形式参与故事发展,也不干预人物命运。如同人物头顶上的一台精密的摄像机,只是如实记录每个人的语言、动作,不仅和文本保持距离,也在审视和巡查着自己笔下的每个人物和他们的每处行为及动机。
    顾适日常工作大多是编制城市规划、制定国家标准等内容,也许正是因为这一职业特性使然,在她的文本中,我们总是能在故事和人物之外,感受到有另外一个更加宏观尺度的角度在观察着每一个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或者说,也许是顾适本人自觉性或自发性地后退一步,和自己故事里的人物保持一定距离,达到情节的精准控制和结构的榫卯合一。
    小说全文见《中华文学选刊》2020年6期
    选自《莫比乌斯时空》新星出版社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