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言应用 >

网络语言流行传播模式研究


    摘    要:网络时代,人们每时每刻都在用网络语言进行沟通交流,网民们创作着网络语言,使用着网络语言,传播着网络语言。从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经济发展、网民年轻化以及模仿群体效应、幽默调侃从众心理等语言习性对网络语言流行传播的影响、网络语言流行传播的方式以及模因传播、新旧媒体的相互作用、网络空间参与者的多元化等方面对网络语言的传播机制进行论述,分析网络语言的流行传播原因,探寻网络语言快速传播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对于促进网络语言在虚拟与现实间的广泛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传播;语言模因
    作者简介: 王会,河北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基金: 作者主持研究的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时代网络发展视域下佛学经典俱舍论梵汉对勘翻译与网络传播研究”(702800118015)的阶段性成果。
    随着虚拟科技的快速发展,虚拟与现实两者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线上人们交流的问题,可能是线下正在发生的新闻或焦点;而线上产生的新生事物,也会影响到人们的线下行为。这种相互作用、开放互动的网络环境使网络语言快速传播发展和更新。认知社会语言学认为,语言的产生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同样,作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发展,自然与当前社会发展变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互联网这个广阔平台,丰富了人民生活,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作为互联网重要载体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为亿万大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发展、流行和传播,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上网人的年龄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它也必须符合由Bartsch提出的语言的三种基本的社会语义传播合作模式。从这样的角度去分析网络语言流行传播的内涵与特性,尤其是对新兴的网络语言的流行传播模式与特性的甄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网络语言的传播发展过程中,软硬件技术的进步起了非常独特的作用。比如,自从17世纪美国发明了英文打字机后,西方文明史便与键盘文化融为一体,在大幅提高录入速度的同时,对语言也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以我们常用的电脑键盘(硬件)和搜狗输入法(软件)为例,当需要输入英文单词“good”时,只要在键盘上按顺序敲击这四个字母即可,而当输入汉字“好”时,依据汉语拼音输入法,则需要在键盘上依次敲击“h、a、o”,此时搜狗输入法并不能直接调出所需要的文字,因为汉字同音字词较多,所以会出现多个选项,例如“1,豪,2,好,3,号……” 我们还需要作进一步的选择。这种情形在每一个字或词中都大量出现,因此便形成了相当多的同音或近音词,如“果酱”(过奖)、“大虾”(大侠)、“童鞋”(同学)等。这时,如果将同音不同义的词汇应用到网络中,便形成了诙谐幽默的表达方式。
    显然,网络语言的流行得益于互联网科技的迅猛发展。例如文字论坛、视频互动平台或多种即时聊天软件的普及,都对网络语言的产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以近年来出现的网络直播平台“斗鱼TV”“熊猫TV”等为例,很多人气娱乐主播哗众取宠,故意说一些搞笑、滑稽甚至无意义的词汇,以引起更多的关注。如最近突然流行起来的网络新词“皮皮虾”,源于“熊猫TV”游戏中玩家一句没有意义的话,但就是这样一句没有意义的“皮皮虾”,却出人意料地迅速流行起来,每个人都在用这句话,但每个人又都不知道这句话的含意,也许不久“皮皮虾”会销声匿迹,也许会流行下去成为新的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主要用于网络,使用频率往往比一般传统媒体要高。对特定的社会事件的发生,互联网这个广阔的平台可以更迅速地给予关注。网民会用个性鲜明的语言来表达,一些能产生共鸣的具有代表性的词,往往被广大网民赋予新的意义。依靠互联网络,原本普通的词,经网民的发挥创造,演化成为脍炙人口的网络流行词汇,甚至很多也逐渐地开始在主流媒体和现实生活中流传开来。
    网上聊天“需要进行文字的录入,相对于人脑的思维速度,这种表达方式相当费时费力,聊天双方还时常因对文字的感情色彩理解不同而产生误会”,“为此,网民们创造出‘笑脸’的表情符号,在文字之后同时发送一张笑脸图片,有效地解决了文字录入无感情色彩的缺陷。另外,网络语言的简约也减少了文字录入时间,如使用拼音字母或英文字母缩写、大量的数字组合、表情符号替代相应的文字等,这些简略的表达方式增加了聊天的情趣,也更利于网民之间的交流”。1这种符号式的网络语言同样十分流行,值得学界深入研究。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和网民人数的几何级增长,让流行语成为百姓生活中广泛使用的词汇,而网络语言的“井喷”式发展,也是以网络的普及为前提的。网络的“双向互动”功能,无疑为网络语言的产生创造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在这个基础上,人人都可能成为网络语言的创造者和传播者,网络上的网民几乎每天都在创造网络新词新语。互联网是开放的,它让用户置身于一个虚拟世界,并在这个世界里尽情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思想。在亿万网民中,年轻人最多,他们个性解放,思想创新,能够时时更新观念,用他们新的表达方式,显示自己的创新才能。因此,这个平台上产生了大批具有创造力和模仿力的网民,他们用各种网络语言积极充分地表达其思想和见解。
    纵观人类的传播历史,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是无可替代的推动力。从最原始的口口相传,到如今的网络传播,媒介物由纸质(报刊、杂志等第一、二类媒体)、电子(广播电视等第三类媒体)发展到如今的数字(网络、自媒体等第四类媒体),都是技术发展的成果。可见,在网络语言流行与传播方面,互联网具有其他媒介无法替代的优势。
    实践证明,技术越先进、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会越快越省力越便捷。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使互联网的应用范围和软硬件能力更加发达,而网络语言作为互联网上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也必将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受众是网络语言流行与传播的重要载体。“网络空间的自由开放性和共享性特征,使得网民面对多样化的网络信息拥有更多的表达权和选择权”2,也改变着广大受众,特别是青年群体的话语形态、话语模式和话语权效。互联网这个充满魅力的新领域正成为年轻人激扬青春、指点江山、展示自我的舞台。他们用微信、微博、博客等交流方式,借助于聊天室、各种论坛等网络平台,思考人生、交流思想、探索未来。他们发明创造了许多生动形象的网络词语,以及那些简洁有趣只有网络上才能使用的表情符号;他们发明和掌握了这些网络词语,自由地把这些在互联网平台上展示并发送传播给网络上的朋友们。其影响之大、传播之广,令人难以想象。
    互联网的受众主体很大一部分人是“80后”。一方面,该群体注重个性的表达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追求娱乐的意念已经延伸至精神领域,互联网科技则迎合了他们的需求,网络为他们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交际传播空间,这个空间传播迅速,客观上为网络语言的推广起到了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年轻网民的社会参与意识越来越强,而网络媒体的传播又具有平面媒体无可比拟的优点,即更新快、时效强,使得社会上发生的每一个事件,都能在网络上迅速曝光,这必然会让这些年轻的网民自觉或不自觉地充当起监督社会的角色。如各新闻网站的“评论”体系,让每一个网民都能自主发表看法和见解,从而在产生网络新词的同时,形成对社会有影响力的舆情。所以,网络流行词语的传播变化,反映了网民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的主体意识。无论是论坛、聊天室,还是即时聊天软件、直播互动,都充分照顾到了“80后”率性而为和张扬自我的欲望。在这些平台上,年轻的网民们可以自主创造新词新句或新的表情符号,并展示或转发传播给平台上的任何一个人,这种创造所带来的满足感和荣誉感,又进一步推动了原创者将新词转发和扩散传播;在受众层面,每一个独特、风趣或幽默的网络新词,都可能引起众多的好评和共鸣,从而拥有众多新的扩散者,这种几何级的增长对网络新词的传播力度是显性的,并且极为重要。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络的普及和“90后”“00后”的成长加入,网民群体更趋于年轻化。截至2017年3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7.31亿,而35岁以下的网民群体占70%。3因此,年轻群体将会成为网络新词创作的主体。
    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语言传播是个体现象。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群体现象。所以,若某一个群体在语言层面上是相似的,拥有自己的社交代码,他们便被称为一个言语社团。言语社团一般有这样几个特征:他们是一群人,共享一组语言规范并熟知如何使用他们的语言规范;他们通常在生活中的不同时间同时参与各种言语社团的活动;每个言语社团有不同的规范,他们往往只是部分共享;言语社团通过生活和互动来共享一组特定的语言使用规范,这些群体可以来自同一村庄、同一国家,可以是政治或专业社团,或者具有共同利益、爱好或生活方式的社团,或者是朋友群体;言语社团可以共享特定的词汇、语法惯例,以及语言风格和规范;言语社团可以是非本地化的和无限制的。根据以上言语社团的特征,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网民就是网络语言的言语社团。互联网已经为我们搭建了互相交流、互相探讨、互相研究、互相学习的广阔平台,毫无疑问,网络已经深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引发了一场语言的革命。作为在互联网上频繁使用的网络语言,已经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根据对高等院校大学生进行的有关网络流行词汇的调查研究与使用网络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上网的目的主要用于交友以及娱乐,其次是新闻和求知。下面是这次调查的主要数据:
    受访人数是1300位大学生,他们对网络语言的态度,有32.2%的人愿意接受,62.9%的人不反对不偏好,1.6%排斥,3.2%喜欢。3/4的受访者表示会使用网络语言,不会使用的为1/4。84.3%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语言具有娱乐性,认可网络语言有创造性的为63%,有47.8%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语言有意义,也有20.5%的受访者认为没有意义。约50.4%的受访者认为网络语言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娱乐趣味,35%的受访者认同是简洁快速。4
    这个调查比较客观地说明了上网大学生的目的、价值观,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生对网络语言的看法和认识,值得关注。
    网络媒体、网络平台的多元化导致网络参与者的多元化,每个网络成员都能在自己所属的网络社群中找到归属感。一旦网络媒体把握住网民的群体心理,比如上网人数最多的广大青年群体的心理诉求与期望,就能推动网络词语产生更广泛的传播效果。
    
    从众心理和模仿是网络语言流行与传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任何一种新的语言流行传播,都会为我们提供一个基于语言本身可以被视为模仿研究的新视角,因为网络语言的流行传播与模因变异是有一定关系的。模因是人类文化传播的基本单位,也是模仿的单位。那些不断得到复制和传播的语言、文化习俗、观念或社会行为都属于模因。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模因是一种文化进化的复制因子,是通过模仿在人们之间进行传播的信息,即三个必要条件:变异、选择和保持(或遗传)。5通过模仿复制信息(信息可以被称为模因),语言形象地表达出社会文化的现实。在网络语言进化的过程中,语言本身可以被视为类似生物学中的基因一样的存在,整个语言的活力部分依赖于它的复制能力,这对语言的生存和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模仿可以产生一些显著的表现效果,比如,模仿可以产生幽默、讽刺、可笑和夸张的效果,模仿广泛应用于网络、商业、广告等领域,模仿具有压缩新词的能力,它打破语言形式的惯常,使其新颖独特。
    网络语言流行与传播突出的方式就是词模仿传播。通常会选择新旧语素之间关系相似、相反或同音的词。例如:校花—校草,黑客—红客—蓝客—闪客—译客,富二代—穷二代—贫二代—官二代—星二代。“校花”一词是指一个学校里最漂亮的女孩,“校草”是描述学校里最英俊的男孩,“校草”是“校花”的对应物,“校草”被许多人接受传播,是基于它的对应物“校花”的影响。这样的词模仿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广泛使用。
    其次是句子模仿。通过模仿著名句子并用一些新句子替换那些著名的句子,这是模因变异中的另一种类型。例如:“给我成功,或给我死!”这句话的模仿来源是“给我自由,或给我死”。这是帕特里克·亨利著名文章的标题,描述他对自由的渴望。这种结构“给我……,或给我……”立即成为许多人模仿的句子形式,并迅速传播起来。
    网民们模仿传播过许多类似的句子,例如“给我爱,或给我死”“给我咖啡,或给我死”“给我嘻哈,或给我死”等。这几个句子显然都是模仿而来。
    “农民辛苦好几年,一偷回到解放前”来自那些喜欢玩互联网游戏“开心农场”的耕种者“农民”,人们可以偷朋友的水果和蔬菜,只是为了好玩,模仿来源是“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再次是文字模仿。文字模仿是指模仿作家及作曲家的特征风格或音调等。事实上,它有时被称为“色调模仿”。这类文字模仿传播得也很快。
    著名的诗歌和流行的歌曲往往是广为人知的,模仿的文本更是容易被大多数网友认可、理解和接受。模仿经常用于网络、杂志、报纸、小说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主要是因为它在语言表达中能起到重要作用。在心理上,人们喜欢变化刺激,首先,基于键盘输入的会话缺乏面部表情的表达,因此相关的语言学在网络语言研究中作为一种全新的形式出现,它是互联网独有的。
    在语言学上,模仿是一种改变现有语言的言语形式而生成新语言的表达方式。因其能够满足人们简单方便生活的要求,适合人们追求新奇和独特的心理,并大大促进和发展了大众文化,这种创新的传播模式已经广泛应用于网络世界。
    人类的行为与榜样的力量有着紧密的关系,大多数人都可以通过观察、模仿他人的行为举止形成自己的处事模式,在以后类似的行动中,会在这种即成信息的指导下进行。在新的环境中,后来者往往模仿前人的行为,让自己尽快融入其中。因此,从众心理和模仿也会带来网络语言的传播流行。在某个网络媒介上流行的网络语言,可以在相当短的时间内流行。例如我们熟知的网络语言“蒜你狠”,原句初用于港台电影中,当某人被对方的气势压倒时,往往会说一句“算你狠”,给自己找一个台阶。2010年,国内大蒜价格突然疯涨,从3元一斤飙升到10元一斤,消费者在郁闷无奈的情形下,以戏谑的方式把这种社会现象称为“蒜你狠”,一字之改,有趣、有理、无奈,很快就流行起来。之后,人们通过这种构词方式,又生产出了“豆你玩”“姜你军”等同类型的网络语言,以宣泄对物价上涨的不满情绪,这一类流行语,都是网民在模仿心理下,不断推波助澜,最终被广大网民所熟知。
    模仿促进了网络语言的诞生和传播。当某一个网络语言流行起来后,网民的从众心理又进一步延长了其生命周期,延长的生命周期则又强化了网络语言的稳定性,使之有可能演变为现代汉语词汇中的一个创新词。群体认同心理也会促成网络语言的传播流行。群体效应在网络语言中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传播力。由于兴趣、爱好而聚合的网络社群,最终会形成自己的群体语言模式。
    
    网络语言流行传播与前面分析的科学技术发展、受众群体年轻化、模仿的群体效应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但下列原因也十分重要,同样不能忽视。
    社会经济变化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国内经济受到市场的影响,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蔬菜副食品的价格一路猛涨,面对如此高的价格,广大网民发挥其幽默、调侃的特点,创造出了一系列幽默、滑稽甚至是无厘头的网络语言。网络上之所以出现这样多的幽默语言,是因为它们充分反映了广大群众面对高物价的一种无奈。物价上涨,老百姓没有定价权,只能靠这种无力的调侃呼吁来引起政府的重视。民以食为天,面对影响生活水平的物价失衡,老百姓选择以网络平台捍卫自己的话语权,他们用幽默调侃的语言表达自身的诉求,一方面是对消费指数飙升的无可奈何;另一方面也印证了老百姓对某些不公平现象所表现出的善良温和的心态。严峻的社会现实产生了“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糖高宗”“油你涨”这样幽默调侃的网络词语。由于这些网络语言的内容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们更愿意认可并主动传播。这样的网络语言流行传播开来,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之后不久,政府相继下发平抑物价的各种文件,查处多起大肆囤积普通生活必需品的违法案件,打击了一大批哄抬价格的奸商。由于政府处理手段有力,高涨的物价很快得到抑制。现实社会和网络语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社会的复杂多变影响了网络语言的产生,并保证了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网络语言又对社会的发展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力。上述的“副食品价格波动事件”就是一个网络语言传播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范例。
    媒体之间相互的影响。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媒体的融合可以互为催化,共荣共生。比如,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加快了网络新词语的传播速度。我们以“给力”这个例子进行分析,“给力”一词最早出现在百度贴吧,一出现就迅速受到网民的热捧,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流传开来,成为网络上的流行词汇。它的流行也引起了传统媒体的关注,多家平面媒体开始在报道中使用这个词语,而将“给力”发扬光大的则是一向以严肃、严谨著称的《人民日报》,其头版头条使用“给力”,与其说这一新闻震动了整个传媒界,不如说这篇文章用了网络语言“给力”具有震憾力。“给力”这个词由于权威传统媒体的使用,从网民的自娱自乐转变为全民皆知的火爆词汇,同时成为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共用”的流行语。通过“给力”一词的流行路径可以看出,网络语言诞生于互联网,而传统媒体是催化剂,大众心理是助推器。在网民的积极参与下,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推互抬”,加快了新词的传播速度。
    传统媒体在现阶段依然具有主导地位。国家政策的出台、重大事件的发生,都是首先由中央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等重要的传统媒体发起相关的主导性报道,之后才有网络媒体的跟进,这种围绕既定话题而产生的有关新词语,有意义、有高度、有深度,充分说明了各类媒体也是创造新词语的原动力。上述语言传播交流过程非常符合传播学理论中的权威语义作用,它通常遵循Putnam提出的语言分工理论和语义模型;当语义选择被隐含地质疑或明确辩论时,冲突和竞争的语义关系开始起作用,这种辩论可以通过援引权威的语义来解决,但是也可以在没有能够解决讨论的相互接受的权威的情况下发生。6比如合作语义关系的传播,指的是民众在传播网络词语的问题上达成共识,他们共同接受并主动参与传播这些热门网络流行词语。当前的网络语言“点赞”“正能量”等,都是广大网民和政府一致合作传播的网络语言,所以这些新词能够很快传播,成为家喻户晓的网络流行词汇。权威语义关系传播,指的是由权威机构倡导开始传播的网络词语。冲突语义关系传播,指的是民众以挑战权威为目的所传播的非常规网络词语。语言是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映,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变化,都会通过新的词语反映出来,而网络这个当今最大的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产生网络语言和传播网络语言的主要渠道之一。比如,“喜大普奔”等显然不符合语言的组词要求,受到语言权威的批评,但这个网络语言却深受网民喜爱,这种挑战权威性的情况即属于冲突语义关系传播。
    自媒体发展的影响。近年来,在网络媒体中,传播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具有自媒体特征的网络传播渠道。这些自媒体承担了网络语言的发散式传播,它的小众属性在巨量的自媒体体系中,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受众群体,所形成的热点话题,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的传播不像网络大众媒体那样严谨,也没有技术门槛,只需网民的转发,即可成为传播中的一环。不容忽视的是,网络媒体随意性较强,且隐匿的环境使得很多网络平台的主观性较强,例如博客首页的推荐文章、网络论坛的置顶贴等,既可能与论坛主题有关,也可能背后有强大的文化或利益推手。当然,有相当一部分的网络热点并非网络编辑主导,而是网民在网络的各个平台上发文,因为内容的特殊性而引起大量的转发或跟贴,使之自发成为非主导性的传播。网络媒体则是基于新闻网站对新闻专题的连续性、组合性的报道而发起的新闻整合形式,它的互动性强,并且结合了音频、视频、文字、图片等多种媒介,通过分析、归纳网民的留言和评论,最大限度地体现网民的主流意识,最终引发社会关注。如“躲猫猫”,一次监狱内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借助网络媒体形成了强大的舆论,直接影响了网络媒体的报道。“躲猫猫”这个网络语言也迅速流行开来。
    流行于网络的网络语言传播,经常会因主流媒体的宣传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从而更广泛地流行。前面说的“给力”就是从网络语言传播到最终被录入《现代汉语词典》的典范,它以传统媒体《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推出为契机,以现实生活中的普及为过程,这种推广传播模式值得研究。网络语言的生命力,是由时代背景和强大媒介共同作用所决定的,它已经远远超出了交流信息的基本应用,同时具备了社会属性和文化属性,既满足和适应了时代潮流,也具有强烈的语言特征,“躲猫猫”“海豚族”“中国大妈”等网络语言的流行与传播亦是如此。
    私人表达诉求空间的影响。网络语言能够准确记录每一个人的每一段历史,准确记录社会所发生的每一个热点事件及其社会传播的发展历程。网络语言的传播变化,自然也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变化,通过群内网民的互动,不断强化和创新。这类网络语言具有极高的辨识度,在积累和传播的过程中,其独特性很容易成为群体标杆,使更多的同类社群融入进来,从而使社群的发散性愈加强大,呈现爆炸性的辐射和多级别的渗透力。以当前网络上著名的社群“豆瓣”“果壳”“知乎”为例:“豆瓣”以电视书籍的推荐为主,是文艺青年的一块圣地;“果壳”重点传播各类科学知识,相当于“百科杂谈”;“知乎”则是以问答的形式,方便网民分享和发表对某个观点的看法。这些平台有各自的表述方式和语言风格,每一个网民,都能在网络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并且遵循该平台的语言习惯,一旦跨平台进行交流,则可能会处于孤立的境地。群体泄愤和围观心理也可以造成网络语言的类型传播。很多网络语言之所以能够走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释放了网民的欲望,让群体性情绪寻找到一个可以发声、渲泄的空间。有研究者认为,这“是一种无组织动员、无利益诉求、无权威信息、无规则底线的群体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发生得非常突然,持续时间非常短,但破坏力极强。这些事件虽然是偶发事件,但背后的社会群体心理都带有转型期的特点”7。
    可以在一个公共空间,诉说自己现实生活的失意,或发表自己对某事的看法,以此得到其他网民的关注和回贴。在这个自由探讨的平台上,出现了很多种交流模式,如可以即时通讯的腾讯QQ或微信,可以发表文章和见解的论坛,可以多人在线同时交流的聊天室,可以留言、评论的新闻网站跟贴,此外还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到来所开发的各种APP交流软件,都让公众成为网民中的一员,参与到网络中的各种事态中。新兴网络传媒的出现,使相关模因的建构、复制、传播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不仅催生出大量具有变异特质的语言模因,而且对相关模型的复制与传播,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网络时代,依存于论坛和聊天程序的网络语言已成为信息交流的基本工具,它在迅速普及的过程中,逐渐渗透到日常的传统用语体系中。它的流行传播,与社会环境以及网络固有属性有关,也是网民表达情感需求的另类途径。随着社会、科技和文化的发展,网络语言传播必将具备更多顺应时代特征的内涵。语言是一个动态系统,随着新型通信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例如微信、博客等网络自媒体的出现,可以让人们随时随地写下自己的想法,并实时与他人分享思想,许多生动形象的网络语言也由此开始广泛流行与传播。
    另类表达的影响。审丑心理和排斥心理形成的网络语言类型也是网络语言传播的一个重要内容。这类网络语言,主要是针对一些违反大众心理态势、以极端的形象在网络上成名的“网红”而言,它们其实是指某些人的网名或代号,如“凤姐”“芙蓉姐姐”等,颇为另类。现实生活中,长相普通或者相对丑陋的人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更不会产生轰动效应,但是网络平台则不同,当他们以极端的形象和性格出现时,刺激了网民的神经,人类追求美丽的本性和对长相普通但又过度自恋的女人的厌恶,借助网络论坛或博客等以各种形式发泄出来,在客观上让更多的人成了围观者。如此循环往复,“审丑”和叫骂造成的高关注度,让她们的网名成为了一个新的语言符号。网络语言呈现多元并存情况。
    在网络上还有一种现象,被称为“网络围观”,这也是网络语言传播的途径之一,类似于“罗尔带血营销”之类的网络事件,都聚拢了大量的注意力,并成为众多网民口诛笔伐的对象。《中国青年报》曾作过一项社会调查,就社会环境与百姓心理的关系进行分析:在近9万名参与调查的受访者中,超过90%的人认为在当前社会态势下,因压力或心理因素而导致人的情绪化反应严重;85%的人认为,目前社会上最缺少的品质是冷静平和。因此,每一个强符号都有可能被无限放大,脱离原有的诉求,成为单纯的发泄对象。例如,现在网络上有两种对立严重的情绪——网络仇富和网络炫富。表面上看,这是两类人的不同心态的反映,然而他们的心态基调却是一致的,即我在这个社会上的身份是怎样的?别人如何看待自己?从这个社会心理层面产生的网络语言会很快传播。另外,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突发事件的出现等都有可能孕育出生动鲜活的网络语言,并在互联网上广泛流行传播。
    结语
    以上简略分析了网络语言流行传播的几种主要模式与特点。从社会上普遍流行传播的网络语言里,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或与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热点事件有关,或与当前每个人的学习工作生活有关。每种网络语言的流行传播,我们都可以找到其相应的产生根源。实际上,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人民生活的喜怒哀乐,尤其是受众载体的年轻化,都与网络语言流行传播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网络语言的流行与发展,是离不开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把握的。语言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的传播能够反射出社会发展的轨迹,当今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都会通过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伴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出现的网络语言,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和特征,带着张扬的时代个性和特点,网络语言的这种社会性直接促成了它们能够在虚拟与现实间广泛的应用和传播。
    注释
    1王梦、王慧英:《网络语言流行原因解析》,《河北学刊》2014年第5期。
    2陈宗章:《网络空间中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五大失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9年第4期。
    3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39次)》,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701/P020170123364672657408.pdf,2017-01-22。
    4陈韵超、顾明毅:《网络语言的大学生受众调查》,《今传媒》2012年第2期。
    5陈检英:《网络语言中仿拟现象的模因论分析》,硕士学位论文,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6Geeraerts,D.Prototypes,Stereotypes,and Semantic Norms,in Kristiansen G.& R.Dirven,eds.,Cognitive Sociolinguistics:Language Variation,Cultural Models,Social Systems ,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2008,p.36.
    7范明、赵乐平:《群体心理推动网络语言的传播》,《东南传播》2016年第6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