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底蕴 作家技巧 乡贤情怀——读牙韩彰散文集《屈指家山》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1:11:57 文艺报 黄伟林 参加讨论
读壮族作家牙韩彰的散文集《屈指家山》,读后感可以概括为三个短语:学人底蕴、作家技巧、乡贤情怀。 先说学人底蕴。在“八桂文化名山寻访”系列文章中,牙韩彰共写了青秀山、独秀峰、叠彩山、西山、伏波山、鱼峰山、八角寨、象鼻山8座八桂名山。虽然以山为题,但牙韩彰关注的却是使山成名的人。这些人皆是历史人物,如王阳明、董传策之于青秀山,颜延之之于独秀峰,康有为之于叠彩山,释宽能之于西山,孔有德之于伏波山,刘三姐之于鱼峰山,张孝祥、范成大之于象鼻山。写历史人物,首先面临的就是要了解历史。牙韩彰笔下的这些历史人物,有的非常有名,有的不那么有名,有的历史记载丰富,有的历史记载简略,但牙韩彰皆能引经据典,将那些散佚各处的历史事实集中起来,理清历史事实的来龙去脉,说清历史人物的整体样貌。可以想见,为写这些文章,牙韩彰做了不少爬梳文献的功夫。爬梳文献,需要学人的素养。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出,牙韩彰受过较好的学术训练。牙韩彰在《“方形水槽”林玉屯》一文中写到:他在大学学习期间,曾借阅过手写油印本《凤山县志》。据牙韩彰说,这部黄光国主编的《凤山县志》,如今已成珍贵文献。从这样的学术经历中,还是可以看出牙韩彰的学术素养与学术积淀,以及由这种学术素养和学术积淀造就的学人底蕴。 其次说作家技巧。学人作文,往往流于枯涩,不易通俗。牙韩彰的散文,虽有学人底蕴,但也写得自然晓畅。何以如此?我觉得关键在于他善于写人,善于将人写活。这其实是牙韩彰自觉的追求。在《湛若水:与阳明先生齐名的人》一文中,他说到:“要把他(湛若水)写活过来,那真是太难为我自己了。”虽然难,但牙韩彰知难而上。在这篇文章中,他将湛若水与王阳明对比着写,借王阳明的耀眼光辉,照亮湛若水生命的闪光点。他的这个办法是成功的。至少,读了这篇文章,原来对湛若水这个人物一无所知的我,也获得了关于湛若水较深刻的印象。可见,牙韩彰是很注意琢磨如何将人写活的技法。对比固然是写活人物的一个办法,生动的语言更是写活人物的必由之径。对此,牙韩彰同样有深刻体验,在《粤西奇山 形神兼备》一文中,他说:“无论文章还是诗词歌赋,凡是接地气、有温度的生动语言,总是比故作高深、玩弄玄奥的句子容易流传。”这里,他说的是“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诗的传播效果,但这也是牙韩彰本人作文的自觉追求。《我携春色上山来》这篇文章讲的是董传策与青秀山的故事,文章末尾写到董传策“绳下过急,竟为家奴所害”。这里不妨引述牙韩彰的表述:“可能是做官动嘴皮子惯了,没意识到罢官归乡就是打回原形,现在又变为了平民一个,再也不能像担任高官时那样对下人呼来喝去了,结果造成‘窝里反’,被手底下的人‘收拾’。这也给我们一个提醒,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不要过于严苛,不要动不动开口就叼杠(桂柳话,指责之意)人,还是要记一下这两句话:‘得容人处且容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这里传达的是从人物命运引申出来的道理,但作者使用的是通俗的语言,甚至使用了桂柳方言,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董传策的结局,也平易浅显地讲述了做人的道理。 三说乡贤情怀。虽然上面我论及的多是牙韩彰“八桂文化名山寻访”的系列文章,但我更欣赏的其实是牙韩彰有关他的故乡的那些散文,如《“方形水槽”林玉屯》《面对故乡,我只有谦卑和低语》《半工半读》《三六九圩沙爱街》《风趣凤山》《“三通”之后盼什么》《田园将芜归不归》等等。为了行文的方便,我将这组散文作一个总的命名——“回望家乡”。 我欣赏这组散文,觉得它比“八桂文化名山寻访”系列更有价值。何以见得? 第一,“回望家乡”这组散文有更鲜明的牙韩彰的个人印记。“八桂文化名山寻访”这组散文多是利用文献史料写成,这些文献史料许多已被别人写过,少数或许尚未被写,但迟早都会有人写。相比之下,正如牙韩彰本人所意识到的,“如果没有《重返故乡》,我的家乡林玉屯还不知需要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把自己的名字传给山外的人知晓”。“如果我不写这篇东西,这所学校会在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消失。”是的,读完“回望家乡”这组散文,我相信牙韩彰的说法。也就是说,“回望家乡”这组散文只有牙韩彰能写,他第一个写出了林玉屯、沙爱街、沙爱“五七”中学的历史。 第二,“回望家乡”这组散文值得写、有必要写。读这组散文,牙韩彰的高祖父母的经历、牙韩彰父亲修水泥蓄水池的故事、十亩平地丰产的奥妙、交公粮的提心吊胆、大姑妈送红薯的关爱,这些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正如牙韩彰所说,“类似的故事可不是我们沙爱街的专利,甚至也不是20世纪的专利”。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这些故事、这些人物是属于林玉屯的、属于沙爱街的。我甚至认为,像牙韩彰家族迁至林玉屯及其高祖父母的经历,在牙韩彰的笔下,具有人类学的意义。而牙韩彰的少年人生,则是中国当代史的一个极其生动的注脚。如果没有牙韩彰的书写,这些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典型性的故事必将随风而逝,这些八桂人、凤山人、林玉屯人的历史也就失去了记忆。 说到乡贤情怀,读牙韩彰的散文,我能够感受到牙韩彰对故乡那份深沉的责任感。这种责任感既表现为对“家乡到现在仍然极少为外人所知晓”的焦虑,也表现为对“乡亲们改变落后面貌的愿望”的理解。正如他本人所说:“对家乡的事我是比较上心的。”这种“上心”可以表现为为家乡脱贫致富出谋划策,也可以表现为通过写文章扩大家乡的影响力。这种努力在有些人看来或许急功近利,但如果读到牙韩彰《面对故乡,我只有谦卑和低语》中开头的这番话:“一个没出过名人的家族或村庄,最后的结局,必然是默默失语于时间的长河而无声无息,外人既不知其来路,更不知它将要走向怎样的未来。”或许会理解牙韩彰的深谋远虑。为了写这篇读后感,我专门百度搜索“屈指家山”的含义,没弄明白,又请教年轻后学孙艳庆博士,他告诉我,“屈指家山”的本意是掰着手指数故乡的人和物,比喻对故乡的牵挂和眷念。是的,牙韩彰的《屈指家山》,蕴含的正是一个走出了大山的中年乡贤对故乡的拳拳之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