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科幻 > 评论 >

2019年中国科幻图书盘点:全面勃发,多元绽放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新中国科幻蜿蜒发展的第70个年头。这一年:科技高速发展,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全面5G时代将临;各地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支持科幻行业发展;本土科幻电影《流浪地球》的成功带动了科幻产业多平台、多元化的增长,进而推动科幻从业者数量扩容;阅读市场与基础教育呼吁科学思维与想象力的介入,科幻成为极佳的文化载体。在各方因素加持下,2019年的中国科幻以全面勃发的姿态迈向了“黄金时代”。
    在全行业勃发的态势下,科幻图书市场依旧是科幻产业的主体部分。这一年度中国科幻图书产品输出数量稳定,科幻读者数量持续增加,出版图书类型也不断优化,构建出良好的市场生态环境。2019年科幻阅读产值仅上半年就高达13.8亿元,同比增长约53%。2019年科幻图书总码洋已超过20亿元,同比增长约37%。该年度出版科幻图书共约316种:其中新出科幻图书占比约36.7%,再版翻印图书占比约63.3%;本土原创图书占比约28.7%,引进图书占比约71.3%;在篇幅结构上,单行本图书占比约四成,合集图书占比约四成,系列图书占比约两成。此外,科幻图书数字阅读与有声阅读在这一年度增势迅猛。其中科幻数字阅读总产值已超5亿元,同比增长约17.5%,科幻有声阅读总产值也接近1亿大关,同比增长约66%。
    在印行数量与阅读总产值勃发的基础上,这一年度的中国科幻图书同样保持了内容与形式的多元性。2019年中国科幻图书仍然坚持书写太空史诗、未来战争、人机交互、灾难突围、虚拟现实、异域冒险、他者文明等前沿热门题材,并尝试将其他文类的创作手法进行融合。这一年度的多元性还体现为科幻图书类型拓展,除传统科幻不断磨砺精进外,少儿科幻异军突起,在创作数量与质量上不断攀高,科幻批评与科幻学术论著也为图书市场开拓了全新的空间。基于此,本文拟从不同形制、不同主题的代表性作品出发,以点带面地对2019年度中国科幻图书进行盘点与回顾。
    1. 主流科幻创新开拓
    现阶段,中国主流科幻创作在“新生代”“更新代”作家群外,还增加了以85后、90后年轻作家为主体的“全新代”群落。在创作经验厚积与自媒体时代文化语境的加持下,当今主流科幻也不断寻求创新点与突破点。在题材选择上,主流科幻越发贴近科技前沿,较以往更注重多题材整合,同时加入社会学与心理分析内容,使作品日臻完善。在故事架构与叙事语言上,当下主流科幻有意识地对古典科幻进行背反,错落回环的故事设计和紧贴现实的生动语言,让科幻在“高大上”之外更增一分烟火气息。此外,当下主流科幻基本完成文化自信确立,更注重中国科幻“中国性”的表达,同时不停留于塑造中国人物、展示中国文化符号、展现中国生活场景等可见表层,而是在观念层面展示独属中国的想象宇宙及未来的方式。2019年度的主流科幻作品既有“老骥伏枥”之作,也有“英雄归来”之作,还有“一鸣惊人”之作,其代表有王晋康的《宇宙晶卵》、七月的《群星》、阿缺的《星海旅人》和糖匪的《无名盛宴》等。
    《宇宙晶卵》是王晋康“活着”三部曲的收官之作,故事描述了从宇宙暴缩时代就已起航的“天”船队上少年船员们的成长经历,讲述他们在遭遇时空横祸后担起重任,最终完成探险到达目的地,并开启高维宇宙的觉醒状态。相较于三部曲中的前两部,《宇宙晶卵》的内容与思想架构更为宏大,它欲探讨在更高维度和更凶险的宇宙中,包括碳基生物、非碳基生物、宇宙意识在内的广义生命体形态,从而试图回答“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一哲学命题。
    作为中国科幻“四大天王”之一的王晋康,《宇宙晶卵》展现了他成熟的笔力,叙事语言平稳庄重,情节架构又让读者有初见郑文光《从地球到火星》《飞向人马座》等宇航探险作品时的欣喜。很难以“太空歌剧”来概括《宇宙晶卵》的全部内涵,因为除陌生化的奇观展示与事件罗列外,小说还进行了诸多形而上的探讨。成长是该小说的重要议题,成长不仅体现为以姬星斗为核心的少年群体历练,还体现为船队作为人类符号在突遭灾祸后的辗转抵达,更体现为碳基生命族群在面对全新生命和宇宙时的刚毅决绝。在科幻小说女性人物塑造广受诟病的语境中,王晋康笔下的平桑吉儿等女性形象鲜活生动,并在故事中自然地讨论了宇航背景下的女性独立、两性关系与婚恋生育观。
    在《宇宙晶卵》中,王晋康力求展现中国科幻小说的“中国性”,除去散见于文中的节日名称、诗词篇目和中国特产,王晋康还尝试在更为宏观的层面对民族情绪与传统文化进行表达。姬星斗与姬继昌、康平等人的复杂关系与矛盾冲突可以理解为原始父权在太空背景下的生发,但时空灾难后父辈的缺席与姬星斗等人的奋斗,则将父权转换为集体意识中的重要内容——文明延续与信念传承。此外,小说里王晋康对宇宙抱有中国式敬畏,规则宇宙在文字中转码为道家宇宙,无法逾越的物理法则坠入虚空,闪烁着粉紫色光泽的“宇宙晶卵”则是船队向往追随的“至尊、极空、万流归宗之地”。船队中控电脑“元元”在航程中逐渐觉醒,最终演变为硅基生命,这是属于王晋康的科幻浪漫,他用传统文化构建了一隅从“元初”到“三生万物”的独特宇宙。文末船队进入晶卵,宇宙意识觉醒,让人想起电影《2001:太空漫游》最后宇宙婴孩的镜头,但不同于电影与后来阿瑟·克拉克笔下朦胧的东方神秘主义,王晋康用文字实验勾连时空,完成了一场由科幻渲染的感同身受的“天人合一”。
    《群星》是七月停笔近10年后的科幻回归之作,题目致敬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群星,我的归宿》。七月以双线并叙的方式,讲述了一场扣人心弦的反恐侦破行动,但当迷雾将散之时,宇宙却展露了更不为人知的凶险。《群星》的出版实际上是一次文化自信的确认过程,当一座现实存在的都市在虚构的场景中即将遭受灭顶之灾,而某种反馈机制不触发超越虚拟的应激反应,我们的现实才真的固若金汤。
    得益于融合武侠小说与侦探小说的创作技法,七月的《群星》读来似一场科学江湖的快意恩仇,那些飘散在蜀地大雾中的高深物理规则在笔下幻化成一幕幕充满烟火气息的都市传奇。七月擅长在熟悉的场景中制造陌生化效果,从雾气弥漫的江口镇到热闹非凡的锦官城,从贵州深山的FAST到海南潮热的丛林,演绎的却是费米悖论、宇宙常数、“构造体”等高深的时空绝学。看似困难的组合,七月信手拈来,最终以洋葱蜕皮的方式层层展现,达成惊奇感的高潮。《群星》在提出终极问题时也不忘引发科幻的想象共鸣,克苏鲁神话、戴森球等元素植入让读者在紧凑的阅读中时有莞尔。
    《群星》是高深的,也是接地气的。无论是云杉还是汪海成,从特警到一线科研工作者,他们的心理状态与行为,都在构建属于这个现实世界的情绪宇宙。世俗生活琐碎烦心,汪海成决定对抗庞大系统的情绪起点却是一起近乎荒谬的购房纠纷,这一贴近现实的设定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在合页之后仍能感受个体渺小相较于宇宙洪荒的震撼。《群星》作为七月的回归之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丰沛的想象力与极高的创作效率,期待这位曾在2006年《星云IV:深瞳》中写出《无名氏》的作者,能在未来给读者带去更多高质量的作品。
    《星海旅人》是90后科幻作家阿缺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故事由6个看似独立却紧密相连的篇章串珠而成,讲述了“星海旅人”靳川和与他相关的人在宇宙大时代背景下的起起伏伏。《星海旅人》是一场用科幻表达的诗和远方,每位读者都能在其中寻到情感的共鸣点,并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为之热泪盈眶。
    阿缺深谙严肃文学与轻小说的创作技法,《星海旅人》的叙事语言整体质朴却暗含细部雕琢,这使得故事的阅读体验极其顺畅,也保证了文本情感的厚度。如果说大部分科幻作者都在努力塑造陌生感和惊奇感,那阿缺就是一个逆行者,《星海旅人》是在保持科幻类型特殊性的基础上,竭力营造熟悉感和共鸣点,每个人都能在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在阿缺笔下,广阔的宇宙时空并未消解人类社会的复杂关系,光年之外人类社会的各种状态持续放大,流浪者、家暴、战争、童年创伤、特权与阶层、压迫与反抗、麻木与盲从,都还在星空的尺度下上演。在阿缺处,最真实的现实,即为科幻。
    当然,负面情绪绝不是《星海旅人》和现实生活的全部,那些化作文字的偶遇、重逢与无心插柳的达成,都彰显这个宇宙值得期待的美好。主人公靳川拥有糟糕的童年,尝尽苦难的他在成年后并未选择恶,反而是身处黑暗却极力给别人亮光,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必然存在。靳川与吕成琳的失散和重逢,在“安琪”号上邂逅与告别秦佳萝,最后飞向星渊赴死,这一切是爱情,也不是爱情,宇宙改变了各自最初的模样,带着不同目的的成长最后都化作星空下的身不由己,但相识即是美好。少年亚当和少女卷卷最后都没能逃脱死亡,这是阿缺笔下的无奈,但在有限的生命中,他们都感受到了宇宙星空中最诚挚的爱,这是作者关于生、死和爱三位一体的讨论。阿缺的《星海旅人》有种克利福德·D·西马克般的温情,但它不属于孤独的田园,而属于人来人往,并行绝望与希望、沉沦与奋起、错过与相逢、恨与爱的宇宙市井。
    《无名盛宴》是糖匪的创新之作,混合散文与黑暗童话风格的作品展示了一幕幕思维蒙太奇,语言的创新实验使读者将阅读重心由厘清人物与情节,转到了纯粹的沉浸式情绪体验上。故事描绘了日常生活、灾难与战争,也用艺术化的语言展示了场景背后的孤独、无助与期待。
    《无名盛宴》是一场极致的文字实验,叙述者仿若一位吟游诗人,故事从马戏团的点滴展开,逐渐蔓延至整个荒芜的世界,成长、爱情、生离死别次第上演,意识流般的创作方法让故事混合着末世救赎与赛博朋克的杂糅风格。糖匪的小说读来有种20世纪六七十年代由“黄金时代”过渡到“新浪潮”时期的惊喜感,她善于打破常规的叙事路径与审美倾向,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阅读感受。如果说厄休拉·勒古恩是将女性主义融入科幻来反对西方传统话语霸权,那么《无名盛宴》中的叙述则消解了创作性别,并试图打通读者所有的感官体验。
    尽管《无名盛宴》的后现代手法和暗黑童话风格颇具西方色彩,但是叙事中的情绪传达与灾难反思仍带有浓重的东方烙印,小说不是一座丹麦的雪山,而是一段闷潮的亚热带炎夏。在以情节架构和人物塑造为重的主流科幻中,糖匪和她的《无名盛宴》特立独行,现阶段不是所有读者都能接受并认同这样的风格,但在当前的中国科幻创作中我们更需要关注这些小众且优秀的作品,从而拓宽主流科幻的多元路径,并避免在中国科幻“黄金时代”持续发展后,重蹈西方科幻审美疲劳的覆辙。
    2. 少儿科幻异军突起
    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各地看到“关注未成年人就是关注未来”这一标语,这是中国独特的时空成长逻辑,未来的变量就存在于现实时空的周遭。近年来,少儿科幻异军突起,在科幻行业中所受的关注与得到的支持与日俱增。这固然与国家强调青少年阅读、强调在基础教育中注重科学思维与想象力培养有关,同时也与少儿科幻创作队伍不断壮大,少儿科幻作品质量不断提高密切相关。少儿科幻不应该成为当前科幻创作被遮蔽和忽略的部分,早在“十七年”时期,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的良好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家的科普工作和青少年科学思维与想象力培养工作起到了助推作用。在当前科技强国战略与确立文化自信的呼吁中,科幻正逐渐成为激发读者相关潜能的极佳文化形式,少儿科幻更是培养青少年群体相关思维的落地形式。当然,优秀的少儿科幻在创作时有观念中的读者年龄,但实际上的读者接受则可不受年龄限制。2019年度优秀的少儿科幻作品有江波的《无边量子号:起航》、超侠的《功夫恐小龙》、马传思的《蝼蚁之城》和陆杨的《阿尔法R星的蓝色海洋》等。
    《无边量子号:起航》是著名科幻作家江波在少儿科幻领域的试水之作,故事描述了李子牧与林强两位男孩因为一次犯错,意外地开始了太空船员的训练,并最终和小伙伴们见证了“无边量子号”的起航。江波在小说中采用了“十七年”时期科幻常用的“游历—阐释—冒险”模式,对少年的探索旅程和心路历程做出详尽描绘。江波将故事背景设定为人机战争后幸存的人类准备寻求新的家园,这与他近年来着墨较多的AI题材一脉相承,小说的叙事语言也一如既往地稳健。此外,江波作为中国老牌硬科幻作家,故事中关乎科学事实的细节与数据都设置合理且经得起推敲。
    《无边量子号:起航》是关于少年的冒险故事,小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男孩”作家簇的创作心态,少年通过不断试错获得成长,对未知和冒险充满期待,最终达成自我与集体的相互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小说借鉴了《安德的游戏》中的成长路径,但又不同于奥森·斯科特·卡德笔下的战争游戏和前途未卜,尽管在训练过程中有过不解和失望的时刻,李子牧和林强依然认为未来是光明且值得期待的。江波还在小说中插入了《长歌行》《游子吟》等诗篇,可看作为了方便少年读者理解所做的注释,亦可以视为对传统文化的有意识添加。《无边量子号:起航》是同名系列小说的首部,江波在自序中表示,之前他更多地关注了成年人的科幻阅读,而忽视了自己孩子这个年龄层次读者的需求,遂决定创作《无边量子号》少儿科幻系列。
    《功夫恐小龙》也是系列小说的首部作品,作者超侠,故事讲述了富有质疑精神的主人公恐小龙在村长、孔星子、天宇龙的帮助下走出垃圾村,开始一段全新的冒险。相较于《无边量子号》系列,《功夫恐小龙》更适合低年龄段读者阅读,故事的设定巧妙,语言诙谐幽默,情节紧凑但不复杂,带有《格列佛游记》般的奇观展示与移步换景,同时也兼具凡尔纳笔下古典探险科幻小说的分角色团队冒险色彩。此外,小说同样关注少儿情绪,村长的层层历练是为了考验恐小龙能否坚持冒险精神和质疑精神,而众人一道隐瞒关于母亲死亡的残酷消息,旨在传递亲情的重要性与朴素的生死观。
    超侠创新地将《功夫恐小龙》系列设定为“少年科幻国学冒险”,他在故事中也有意识地进行相关融合。在首部小说中,超侠在文内插入了书法、仁爱思想等传统文化内容,外星人孔星子也与儒家文化息息相关,在故事的抒情部分,超侠都力求通过一种感化的状态来达成说理路径。在该系列的后续作品中,超侠表示还会出现孟丹丹、墨小翟等代表诸子百家的人物,并通过科幻小说的冒险情节将优秀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小读者。
    马传思的《蝼蚁之城》是一部叙事手法成熟、人物情节丰满、主旨思想深刻的长篇少儿科幻作品。小说讲述了马思齐等少年在遭遇太阳风暴灾难后,克服重重困难,并与古细菌感染的蚁群在戈壁上共生的故事。小说在灾难大背景下讨论了诸多重要议题,无论是亲情、友情和懵懂的爱情,战争的残酷与和平的不易,抑或是人类文明与其他生物文明之关系,都被马传思用文字巧妙地嵌入故事之中。在兼顾青少年易读性的基础上,小说并未放弃文学性,贯穿全篇的双线叙述、节奏明快的动作场面、恰到好处的情绪抒发,均展示了马传思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
    在《蝼蚁之城》中,“蝼蚁”一词不单指遭受太阳风暴和古细菌变异后的切叶蚁群落,也指代灾难过后前途未卜、艰难求存的人类文明,马传思的少儿科幻创作并不鼓吹科学主义,同时还介入更多负面可能性的思考,从而让小读者达成居安思危,这一点难能可贵。故事里戈壁中原来被认定为神迹的东西在太阳风暴后被证明是古细菌的储存地,马思齐在人族与蚁族战争胶着时以近乎神迹的方式让双方止损,其根本原因是马思齐与蚁群感染的古细菌达成了通感,那些荒原上的无人城邦最后也被证明是蚁群的杰作。这些传奇的背后是可阐释的科学道理,然而少年们的成长与历经艰险后的顿悟,反而成为人类社会中最难以被解释的“神迹”。在小说中,马传思用理性的文字辩证地讨论了可解释之科学与不可解释之神学的关系,这在少儿科幻创作中并不常见,但这样的写作尝试有利于提升少儿科幻的思想高度。
    《阿尔法R星的蓝色海洋》是陆杨的短篇少儿科幻小说合集,全书由14个设计巧妙的小故事构成。即便在短小的篇幅内,陆杨也能够运用娴熟的笔法制造悬念与转折,让小说读来有种新星一般的,在强烈新奇感后的恍然大悟。
    与书同名的《阿尔法R星的蓝色海洋》是全书的第一个故事,陆杨用“套娃”的方式描述了一个人造宇宙,宇宙中少年的欣喜若狂对比于宇宙制造者的若有所思,时空的不确定性跃然纸上。《“夸父”逐日》是一篇创意十足的“故事新编”,传统神话在宇航尺度下得到了全新的阐释,而文末转折则告诉小读者纵使穿越亿万光年,父母的爱亘古不变。《外星沙漏》讲述了一个外星人版“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故事,而思想的落脚点最后巧妙地转回对希望的坚守。《巨虫星的绿树林》充满童趣,《人工智能狂想曲》贴近前沿科技,《神秘代码》关注环保……在陆杨的想象力闪光片段中,热门题材与社会热点一应俱全。
    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现阶段的中国少儿科幻都在有意识地融入优秀传统文化,《阿尔法R星的蓝色海洋》中最后一个故事《补天传奇》融合了诸多传统文化元素,故事带入了北纬三十度各文明的大洪水传说,塑造了女娲、尧舜二帝、偃师等中国风人物,还在小说中描绘了墨家机关术。科幻与传统文化怎样融合才能在不生硬的基础上出新意,同时还兼顾传播优良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这是少儿科幻创作,乃至主流科幻创作与科幻批评都值得关注的新命题。
    3. 本土科幻研究的发展
    在基于发达网络的自媒体时代,文学生产流程中的推介和批评环节被不断削弱,日益增多的线上征文比赛与网刊的不断涌现,甚至让人觉得在不远的未来连出版发行都成为可以省略的步骤。实际上,针对任何文类的批评与理论建设,达成推荐与读者接受并不是唯一目的,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从普遍存在的作品中凝缩、抽离出最具价值的共性元素,并以此对整个时间线上的该类作品进行预警或反思。刚步入21世纪时,图书市场上的科幻理论著作大多译自国外;2005年至2015年间,本土科幻理论著作陆续出版,但未形成气候;2016年至今,中国科幻学术研究方兴未艾,除理论作品图书日渐增多外,有更多的研究者尝试跳出科幻的西方本位主义与固化的方法论,尝试寻求适合中国科幻的理论路径。当前科幻学术图书在内容上主要有三方面的呈现形态:一是对单一作家作品或发展历史阶段的深度讨论;二是对个人或者团队多年研究成果的汇总;三是在传统学术讨论中插入科幻相关的内容。2019年度符合上述描述并值得关注的科幻学术图书有黎蝉的《认知陌生化:赫·乔·威尔斯科幻小说研究》、王瑶的《未来的坐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科幻论集》和郭伟的《解构批评探秘》等。
    黎蝉的《认知陌生化:赫·乔·威尔斯科幻小说研究》将科幻小说视为英语文学世界的特殊文化现象,并在科技发展的加持下,成为一个当代跨学科议题。在黎蝉处,威尔斯及其作品是世界科幻从古典时期向现代时期转型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从威尔斯的生平及创作、文学与科学的互动以及科幻批评的变种形态这三方面入手,深入细致地讨论了威尔斯及其作品的科幻史意义和思想文化史意义。
    除绪论外,图书的主体部分由五章构成。黎蝉在第一章中梳理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幻理论的知识谱系与发展路径,同时指出威尔斯作品中所分离出的科技与科幻双向。陌生化与认知性是加拿大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科幻学者达科·苏恩文提出的科幻内涵标准,是在综合雅克·德里达与弗雷德里克·詹姆逊的后现代与乌托邦论述基础上得出的当代科幻概念,并被当前科幻学界广泛认可。达科·苏恩文曾于1984年在上海会见叶永烈,并表示他只研究严肃的而非娱乐性的科幻作品。在回溯性的历史目光中,黎蝉选择认知陌生化作为方法论统摄巨匠威尔斯的作品,达成了当代重要理论对接现代科幻泰斗的时空闭环。
    图书的后四章,黎蝉同时照顾到了威尔斯科幻作品中的进化论想象与乌托邦思想,并使之在线性时间上达成历史性的契合,同时对当前西方乃至中国的科幻创作与批评产生意义。当然,黎蝉还在书中讨论了机器的双重表征与人类想象他者时的历史共生关系,结合威尔斯的重要作品,阐发出了属于当前时代的科幻新意义。
    《未来的坐标——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科幻论集》是王瑶对自己近年来学术工作的一个总结,也是她第一部科幻研究文集。作者名字可能略显陌生,但在科幻界,王瑶还有一个读者熟悉的笔名——夏笳。与飞氘、梁清散类似,夏笳拥有青年科幻作家与科幻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创作之余的学术研究不仅提供了欣赏、参与科幻的全新视角,所得结论也可以辅助自己的创作。
    该文集共收录王瑶的24篇研究、评论文章,分为四辑:第一辑集中了理论性较强的6篇论文,从全球化、民族寓言、数码转型、乌托邦等角度尝试回答何谓中国科幻的“中国性”;第二辑讨论了“新生代”和“更新代”作家作品,尝试勾勒出主流科幻作家笔下的中国与国人形象;第三辑着重讨论21世纪后中国科幻创作的变奏与本土科幻理论的发展;第四辑则是贯穿中外的作家作品论。在王瑶的论述中,读者不难发现她对中国科幻特征的坚守,同时也保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探索全球化浪潮下中国科幻的未来可能。王瑶的理论基础扎实,行文带有科幻作家的灵动,使得理论文章读来也不觉枯燥。从《关妖精的瓶子》到《你无法抵达的时间》,再到“未来的坐标”,王瑶总是用独属于她的文字风格给读者带去科幻新体验。
    郭伟的《解构批评探秘》是一本纯粹的文艺理论著作,主要论述了“耶鲁学派”的四位文论家在相通的学理路径中不乏差异与个性的学术主张,并带领读者在一场共时性而非批判性的讨论中了解从英美新批评到结构主义,再到解构主义的美学路径。也许是出于巧合,该论著的第一本参考文献按照英文首字排序显示为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而在正文中,郭伟也插入科幻进行辅助论述。在正文第51页,郭伟用《弗兰肯斯坦》论述了文学建制的瓦解;第95页,郭伟借用阿西莫夫的《银河帝国》第五部的原文阐释隐喻;在第106页,《宇宙尽头的餐馆》原文被引用来说明结构主义的本质特征和问题所在;而在第146页,郭伟再次引用《宇宙尽头的餐馆》来说明构建新语境的尝试。尽管《解构批评探秘》不是一本纯粹的科幻论著,但科幻语境的介入让既定的论证过程生发了新意。
    综合而言,2019年的中国科幻图书市场在作品数量与总体产值上依然保持了勃发的状态,并且在图书类型上保持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市场导向与作者的不断探索下,每种类型内部逐渐显现一定的规律性特征。还有一些方面应被提及:首先,科幻作者与研究者更具文化自信,在表达中国科幻的“中国性”上不再停留于浅层元素,进而上升到想象方式与民族共情的高度;其次,主流科幻作者尝试突破常规写作,少儿科幻作者更关注作品的文学性与思想性,科幻学术研究尝试打破学科壁垒并提高结论成果的转换率,中国科幻图书市场越发高质、健全;最后,科幻图书领域的国际交流不断加强,在更多优秀本土作品输出的同时,还有更多国家如俄罗斯、阿根廷科幻的输入,中国科幻全球化道路更进一步。2020年曾是科幻小说中想象的未来,而今已成现实,我们相信在2019年行业实绩的基础上,中国科幻必将迈向更璀璨的未来。
    本文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0年03期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