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本镇:为文学桂军建档立传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0:11:48 《南方文坛》 容本镇 参加讨论
何谓“文学桂军”?2007年12月15日,在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广西民族大学、广西日报综合副刊部联合举办的“2007广西文艺论坛暨《文学桂军论》研讨会”上,时任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自治区文联主席潘琦在讲话中对文学桂军的含义和特征等作了比较完整的阐述:“所谓文学桂军,是生活、工作在广西的一批从事文学创作的当代作家,他们的创作思想、创作活动、创作理念、创作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本土性、民族性、自强性、创新性和团队性,是新时期活跃在中国文坛的一支南方作家队伍,称之为文学桂军。所谓时代性,就是我们作家的文化根底,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五千年的文化根源,他们的创作体现了文化的时代精神、时代理念、时代风尚、时代境界,他们的作品没有离开文化传统,但又有明显的时代痕迹;本土性,就是他们的取材和选题、故事环境、人物的背景,都带有鲜明的本土性;民族性,他们的作品在语言、民族风俗、风土人情、文化娱乐、人物心理等方面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的特征;自强性,文学桂军的绝大部分作家都是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他们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创作,在最艰苦的地点起步;创新性,就是作家们把理念创新、构思创新、语言创新、人物性格创新等结合起来,形成特有的创新理念和创作风格。就是这样一支志同道合、目标一致、风格各异、宽宏大量、团结和谐的广西作家队伍,他们为了文学事业共同努力着。这就是我们的文学桂军。”(潘琦《文学桂军的崛起与发展》,《广西日报》2008年1月17日) 李建平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成果《文学桂军论》,对文学桂军的定义是这样表述的:“所谓文学桂军,主要指20世纪90年代后活跃于文坛的一批广西作家。最初特指1949年以后出生、90年代活跃于文坛的青年作家,始称‘文学新桂军’,以后的研究和述评常常将90年代仍活跃在文坛的1949年以前出生的中年作家一并纳人,逐渐通称为‘文学桂军’。文学桂军属于特定时空范围下形成的中国当代文学区域作家群概念,并非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文学史概念。”(李建平、黄伟林等著《文学桂军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这个定义明确指出:文学桂军属于特定时空范围下的区域作家群概念,并非是具有历史延续性的文学史概念。对于课题研究来说,这样的界定是必要的。但最初提出文学桂军这个概念时,实际上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界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发展,这个概念所指涉的范围是有变化的。换言之,后来人们在使用文学桂军这个概念时,时间上并不局限于“20世纪90年代”,新时期以来及90年代后,但凡生活、工作在广西或曾在广西生活、工作过而后来离开广西的桂籍作家都统称为文学桂军。 文学桂军的崛起,是广西文学进入当代,尤其是新时期以来所筑就的一道壮美的文化风景。作为中国当代文坛一个重要的文学现象,它也在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标示出一片醒目区域。从根本上看,广西当代文学的发展离不开由广西本土作家或广西籍作家所构成的文学桂军,尤其依赖于他们在创作中对于广西的地域性书写,以及包括壮、汉、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等十二个广西世居民族在内的民族性的展示。可以说,文学桂军在“传统/现代”“历史/现实”“中心/边缘”等多元的结构形态中,获得了充足的文化地理空间,并以此建构出了独特而兴盛的文学景观。 进入新世纪以来,学界、评论界对文学桂军及其作品始终保持着持续而热情的关注,许多重要的研究与批评成果不断涌现,包括对文学桂军的整体研究和对个体作家作品的研究与批评成果等。如《广西散文百年》(徐治平主编,民族出版社,2004) ,《广西文学50年》(李建平等著,漓江出版社,2005年)、《秘密地带的解读——东西小说论》(温存超著,台海出版社,2006 ) ,《世纪的跨越——广西文学艺术十三年现象研究》(蓝怀昌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 ,《文学桂军论:经济欠发达地区一个重要作家群的崛起及意义》(李建平、黄伟林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 ,《我读东西:时空境遇里的身心言说》(胡群慧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 ,《当代广西文学的审美文化研究》(王绍辉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 ) ,《壮族文学现代化的历程》(雷锐主编,民族出版社,2008 ) ,《壮族当代小说民族审美导论》(陈丽琴等著,民族出版社,2010) ,《广西文学艺术六十年》(主编潘琦,执行主编黄德昌、容本镇,广西人民出版社,2010) ,《发韧之路——北海文学三十年》(邱灼明主编,花城出版社, 2010) ,《当代广西小说十家》(韩颖琦、王迅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小说的边界——东西论》(张柱林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追飞机的玉米人——凡一平的生活和创作》(温存超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广西现当代散文史》(刘铁群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地域民俗家族——黄佩华的文学脉流》(温存超著,漓江出版社,2013 ) ,《新世纪广西诗歌观察》(罗小凤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14) ,《穿越诗的喀斯特——当代广西本土诗人访谈录》(钟世华著,长江文艺出版社,2015) ,《边缘地带的活力——广西当代文艺理论与批评的构建与发展》(欧造杰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15) ,《桂西北作家群的文化诗学研究》(黎学锐、张淑石、周树一国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诗性的超越——广西当代作家的跨界写作研究》(张淑石、张啸著,江苏大学出版社,2017) ,《颂祷与重构——文学叙事中的“美丽南方”》(李仰智等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等。此外,还有大量有关文学桂军及其作品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等。也就是说,与文学桂军相伴而生的研究与批评资料已具有了相当的规模和数量。但学界在文学桂军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方面则显得比较迟缓和薄弱,或者说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这项工作无论对于广西当代文学的内部建构来说,还是就参与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而言,均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有关文学桂军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便显示出了内在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是文学研究中不可或缺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文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式。谢泳先生曾强调过文学研究中“史料先行”观念,指出:“凡做研究,先以整理相关研究对象的完整史料为研究的基本前提,在熟悉相关研究史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产生研究方向,在此前提下,再选择研究的基本方法……”(《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这便从研究的本体层直言文献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的重要性。近年来,洪子诚、程光炜等学者对文学资料搜集整理工作的重视与推动,以及有关研究“历史化”问题的提出,则为当前的文学研究开辟了新的范式。 历时上看,现代文学研究对于文献资料有着足够的重视,尤其在资料搜集整理方面有着集中、系统的推进与呈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而当代文学研究中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总体上则显得比较滞后,力度也不够,基本上仍处于“起步”阶段。从全国范围来看,尽管已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丛书和《中国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杨扬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中国新时期文学研究资料汇编》(孔范今、雷达、吴义勤主编,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 ,《中原作家群研究资料丛刊》(程光炜、吴圣刚主编,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江苏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丁帆、王彬彬、王尧等编,人民文学出版社,2016)等一批带有示范性的重要成果问世,但相对于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活动所形成的浩繁资料而言,迄今所开展的研究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及所取得的成果还极为有限,无论是“存史”还是助推研究,都还有极大的拓展空间。 新时期以来,文学桂军研究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与成绩。比如中国作家协会广西分会曾先后选编出版了《新花漫赏:广西评论特辑》(广西民族出版社,1985) ,《广西文学评论选集》(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 ,《文学之翼——广西新时期十年文学评论选》(广西民族出版社,1988)等。此外,学界还对部分作家个体研究资料进行了整理,如《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编辑委员会选编的《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陆地研究专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李英敏研究专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周民震、韦其麟、莎红研究合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资料·苗延秀、包玉堂、肖甘牛研究合集》等。但从时间上看,这些资料集均出版于1980年代中后期,所收录的资料也不够完整。1990年代以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研究资料集、论文集等,如《评论家接力丛书》(接力出版社,1996 ) ,《悄然崛起的相思湖作家群》(容本镇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 ,《南方批评话语》(张燕玲、张萍选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全国刘三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谭为宜、蓝柯、龙殿宝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 ,《能不忆南方——<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文集(2001-2009)》(张燕玲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独秀作家群书系》(总主编王枬、黄伟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广西当代文艺理论家丛书》(第一辑·20卷)(主编潘琦,副主编韦守德、容本镇,广西人民出版社,2012) ,《广西文艺研究与评论文选(2007-2012》(容本镇、王建平、石才夫主编,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 ,《依然忆南方——<南方文坛>年度优秀论文奖文集(2010-2016)》(张燕玲、张萍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012-2017年度广西文艺评论文选》(容本镇、唐春烨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 ,《八桂文学二十年·评论精选》(张燕玲主编,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二十年(1995-2015)》(主编容本镇,副主编王建平、唐春烨,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 ,《广西社会科学院评论丛书》(主编王建平,副主编李建平、覃振锋,广西人民出版社,2017) ,《南方批评30年·<南方文坛>广西文论选(1987-2017)》(张燕玲、张萍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新西南剧展》(黄伟林、刘铁群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等。但这些资料集,是围绕不同主题、不同重点、从不同角度确定选收范围的,因此便有了诸多局限,很多重要资料无法全面、完整地收录进来。基于此,对文学桂军研究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搜集、整理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钟世华主持编著的《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主要以个体作家研究专集的方式呈现。每部专集均集中记录和展示文学桂军中代表性作家的创作经历、创作成就、创作特色、创作影响等,这不仅从整体性、宏观性和学理性层面上促进作家作品的研究,而且有助于为文学桂军建档立传、为广西当代文学发展史的研究留存和积累珍贵的文献资料。与此同时,该丛书在其编写过程中还自觉形成了对当前文学研究方法的学理性探究,即提供了一种以资料为根基的“史料性”研究方式,使得文学桂军的研究真正做到“有理有据”,进而有助于推动当代文学研究的理据化、历史化。 文学桂军研究资料的辑录、梳理与汇编是一项浩繁的工程,一项看似容易实则艰难的工作。由于资料的搜集整理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很多人因此望而止步;又因为有人觉得做这些基础性的资料工作没有太多的学术含量,因此不愿或不屑于去做。钟世华对此却不以为意,他深刻地认识到这项工作所蕴藏的价值意义。尽管工作量巨大、劳心又劳力,但他仍然带领团队不畏艰辛、锲而不舍、乐此不疲地投身其中。其实,编著好一部研究资料集,其价值意义决不逊于撰写一部优秀的学术著作。一位出版界的朋友曾对我说过:“不要小看文献资料,在社科领域,它比那些缺乏创见的一般性理论著作更有价值,存世的时间也会更久远,几十年、几百年后,很多理论著作早已湮没无闻,而那些珍贵的文献资料还将被后人所查阅、参考和引用。”当然,现在的理论著作、理论成果若能经受得住时间淘汰,将来也会变成珍贵的文献资料。 文学桂军是一个庞大的作家群体,在搜集整理文学桂军研究资料的过程中,确定人选作家是十分重要而关键的环节。钟世华曾就如何遴选和确定人选作家的问题,征询过有关专家的意见。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他拟出了遴选的基本原则,即主要依据作家的创作成就、影响、代表性、研究与评论情况、资料的多寡等因素来确定。有的作家在广西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但已出版过研究资料专集,而且所收录的资料较为齐全,虽有一定的补充空间,但目前没必要再重复,典型的如壮族作家陆地、京族作家李英敏等;有的作家创作成就显著,也有代表性,但有关他的研究成果、评论文章及资料相对较少,暂时还不能单独汇编成一本资料专集。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即仅靠一个或几个年轻人的力量,短时间内也不可能完成太多作家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因此,依据这些原则和因素,《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暂定编著九本作家专集和一本评论家合集,共十本,即“9+1”。其中九位作家包括老、中、青三代,其中有诗人、小说家、电影剧作家等。按出生年月先后,他们是周民震、韦其麟、杨克、黄佩华、林白、凡一平、东西、朱山坡、田耳。每位作家编著一个研究资料专集;而每个专集的内容包括作家小传、研究综述、作家自述与访谈、评论文章选辑、作家作品索引、研究成果索引等,其内容相当全面和丰富。 在文学桂军的构成中,评论家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桂军的崛起与发展,评论家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因此,《文学桂军研究资料》丛书单列了一本评论家的合集,按出生年月先后,收录李建平、张利群、容本镇、张燕玲、黄伟林等五位评论家的研究资料。 如前所言,文献资料的搜集整理是一项有价值有意义的工作,但值得注意的是,当下在文献资料整理过程中仍存在着一些难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正如程光炜先生在《整理当代作家研究资料的重要性——由<江苏当代作家研究资料丛书>谈起》(《文艺报》2017年12月15日)一文中所指出的,在“介绍作家家世身世的内容”“评论文章的删选”“创作年表”“作品发表目录”等层面仍有着可提升的空间。程光炜先生还对当前地域性作家研究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我相信,钟世华及其团队一定能够从这些意见和建议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也期待着钟世华及其团队能够以聪慧的眼光、敏锐的识见和严谨的学术精神,恰切地处理好类似的难点和问题,切实把一套有质量有分量的《文学桂军研究资料》奉献在世人面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