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林区创业发展的绿色史诗——评曹明霞、宗元长篇纪实小说《青山不墨千秋画》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2:11:23 文艺报 黄建生 参加讨论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建设不仅关乎人民福祉,也关乎中华民族的发展前途。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大批林业工人,响应党的号召,来到祖国的东北边陲伊春,投入到艰苦卓绝的开山建林事业中。经过几十年不懈奋斗,他们将亘古荒原建设成我国面积最大的现代林区,为北国大地镶嵌上一颗耀眼的绿色明珠。曹明霞、宗元的长篇小说《青山不墨千秋画》(中国林业出版社2019年8月出版),生动反映了东北伊春林区创业、改革发展的雄壮历程,热情歌颂了林业工人坚忍不拔、无私奉献、敢为人先的红松精神,是一部绿色史诗,也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给林业工人的一份厚礼。 这部纪实小说突出的特点是内涵丰富,人物众多,形象鲜明生动。作品大跨度、全景式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伊春林区创业、改革、转型的三部曲,情节曲折跌宕, 感人至深,是东北林区创业发展史的一部恢弘史诗。几十年来,伊春林区为国家提供优质木材2.7亿立方米,占全国国有林区的1/10,累计上缴利税、育林基金等近300亿元,为国家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时,也经历了“因林而建、因林而兴、因林而衰、因林而转”的发展历程。作品以此为背景,全面、客观、艺术地展示了伊春林业工人的创业史、奋斗史,突出了林业工人爱林育林、保护生态、绿色发展的时代主题。在林区创业时期,干部职工、知识分子挺进高寒酷冷、交通困难的东北雪原,在极其艰苦的生活条件下,极其简陋的生产条件下,不惧艰险、顽强拼搏,努力搞好森林种植、木材生产,默默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在改革时期,林区干部职工热爱青山、捍卫家园,矢志不渝植树育林,发展生产,其热血情怀令人动容;他们大胆改革,敢为人先,冲破旧的思想禁锢,在全国林业系统率先实行“计件工资”和“生产工组承包”的方法,极大地提高了营林质量和效率。小说还以大量篇幅描写了伊春林区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绿色转型的发展实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林业发展描绘出一幅光明前景。 人物形象塑造是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内涵的重要手段。活跃在这部纪实小说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50多位。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像群山、绿海,如巍峨的脊梁,他们的性格各有特点,各有千秋,让人过目难忘。作者怀着崇敬和赤诚的心,用朴实无华却具有浓郁东北特色的语言,细腻刻画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些为林区改革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干部职工形象。捕捉了赵贵祥、曹洪义、孙大山、孙林海、华青等人物心灵的闪光点,用高亢、激情的笔调讴歌了林区人民不忘初心,无私奉献,在艰难曲折中拼搏探索,在改革大潮中创新奋进,在转型跨越中砥砺前行的光辉业绩和崇高精神。 创作的地域色彩是文学生命力的重要源泉。围绕一个特定的区域,集中展现那里的人物、风俗和历史文化,能够提升作品独特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部小说既有生动传神的东北风物描绘,也有气息浓郁的东北风俗描写。从作品中我们不仅可以欣赏到林区景色的秀美、物产的富饶、民情的淳朴,而且可以领略林区特有的生产生活,从弯把锯采伐、马套子集材、“哈腰挂”归楞、水运流送,到油锯采伐、拖拉机集材、原木长龙等场景,展现给读者的是平时很少见到的新奇景观和原汁原味的东北林区故事。 另外,强烈的现实品格也是这部作品突出的艺术特点。作者满怀使命感和责任感,直接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灵感和写作资源。小说故事取材于东北林区,其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很多都有真实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经历作为素材来源。在艺术构思上突出了再现性、客观性,表现手法上侧重于写实性。无论描绘人物,还是叙述故事,都没有丝毫的夸张和煽情,而是最大限度地用审美的手段还原历史,再现现实。用朴实的文笔真实地反映林区创业时期的波澜壮阔,以及转型发展中所遇到的前所未有的种种困难,让人们看到了这片土地历史上真实发生过的故事,使作品闪烁出现实主义的光辉,读后令人获得无限的感动和无穷的精神力量。 长篇纪实小说《青山不墨千秋画》用艺术的形式留存了半个多世纪几代人创业拼搏的生动记忆,将林区精神升华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必将长久滋养和哺育一代又一代的林区人民。作品弘扬林业精神,引领人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对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的生态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艺术价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