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艺谭 >

唐卡画师桑吉才让的妈祖情结


    
    桑吉才让绘制唐卡。
    
    《千手千眼观音》
    近期,青海省工艺美术大师桑吉才让的唐卡艺术展“笔尖上的修行”在厦门市美术馆举行。桑吉才让携带多年来潜心创作的60幅精美唐卡作品,为观众展现唐卡之美。其中一幅宽3米多、高2米的《神昭海表》是首次亮相,以唐卡技艺描绘妈祖信仰文化的这幅巨制,震撼了观众。
    唐卡,系藏文音译,原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佛教画像,是藏族文化中独具特色的绘画形式,是中华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唐卡颜料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材料,间用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辅料。这些天然性材质保证了唐卡的色泽鲜艳,璀璨夺目,可经几百年的岁月浸染仍保持色泽艳丽明亮。
    出生于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吾屯村的桑吉才让,自小拜当地著名的唐卡大师夏吾才郎为师,系统学习勉唐派唐卡绘画。勉唐派唐卡注重线条的运用,线条工整流畅,色调活泼鲜亮,变化丰富。出师后,80后的桑吉才让走出青海,多方游学,深研唐卡传统,也不断吸纳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养分,丰富唐卡绘制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对古代国画中佛像的研究,更使他的唐卡作品有了份静谧的文气。他在游学中提高自己的技艺,同时推动着唐卡艺术的传播。
    桑吉才让告诉记者,传统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长则需要十余年。
    2014年,桑吉才让成为青海省黄南州热贡唐卡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在2016年的“21世纪海丝佛教论坛”上,他创作的《开元寺千年大铁佛——阿弥陀佛》受到了众多高僧大德的赞赏。2018年,他的作品《文殊菩萨》参选意大利威尼斯双年展。
    桑吉才让怀揣匠心,潜心研究中国传统佛教文化。他拜福建佛学院院长、福州开元寺方丈本性为师,深入了解汉传佛教的思想与艺术,融合藏传佛教文化与汉传佛教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艺术境界。
    “桑吉才让对勉唐派中金卡和黑卡的探索极为用心,他大胆采用繁简对比,取舍留空,在保持庄严境界的传统基础上有现代绘画的余韵。作为藏族艺术家,桑吉的唐卡画风保持精严的传统,度量经的程式,修饰得体,渲染适宜,作品始终有着庄严肃穆的质感。他的敷色、用笔、起止、收束,始终不温不火,精准到位。”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主席王来文如此评价桑吉才让的唐卡作品。
    在福州的近十年从艺生涯中,桑吉才让不断吸收借鉴独具特色的福建工艺美术精华。在了解福建的民俗文化时,桑吉才让还接触到了“妈祖信仰”。2011年,桑吉才让第一次到湄洲岛妈祖祖庙,适逢朝拜妈祖祭祀大典,人们对妈祖的虔诚深深打动了他。
    妈祖是流传于中国沿海地区的民间信仰,是历代航海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民间在船舶启航前要先祭妈祖,祈求保佑顺风和安全,并在船舶上立妈祖神位供奉。
    桑吉才让认为,唐卡一般是以藏传佛教内容和藏族历史、传说故事、天文历算、藏医药学等为题材,但立德、行善、大爱的妈祖信仰与藏传佛教里止恶扬善的精神是一样的。于是,他决定以唐卡创作技艺描绘妈祖,并进一步考虑是单纯画妈祖神像,还是另辟蹊径,打破传统思维,更深层面地表现出妈祖信仰的精神内核。
    桑吉才让花了7年时间倾心创作出表现妈祖信仰的大幅唐卡作品《神昭海表》:两尊隔海相望的妈祖像,寓意海峡两岸血脉相连、文脉相传的手足亲情;祥云缭绕,彰显着国泰民安的盛世美景。这幅作品,是用唐卡艺术语言表现福建民间信仰的探索性作品。
    青海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索南多杰认为这幅作品既有鲜明的沿海地域性特征,也有融合多种创作风格的综合性特征,更有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艺术审美性特征。
    “《神昭海表》在保持唐卡的传统美学元素之外多了些许民间性、纯朴味,在庄严的神性中融入了温馨的人性,有了份亲切感。在唐卡程式化要素之外,多了份个性和情绪表达的探索。这种探索对唐卡艺术的拓展与丰富,不管是在题材还是在形式与语言方面都很有意义。”王来文评价道。
    在开幕当天的“桑吉才让唐卡艺术”学术研讨会上,来自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就唐卡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研讨与交流。中国佛教协会副秘书长全柏音说,“《神昭海表》不仅有艺术价值,还让人感受到中国人的海洋精神。藏族唐卡艺术家用绘制唐卡的传统技艺表现其他地区的宗教文化,这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具体实践。”
    (本文图片由桑吉才让提供)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