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作家印象 >

草原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草尖上的文明》
    今年3月5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内蒙古生态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全区各族群众生存和发展,而且关系华北、东北、西北乃至全国生态安全。把内蒙古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国发展大局确立的战略定位,也是内蒙古必须自觉担负起的重大责任。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把祖国北疆这道风景线建设得更加亮丽,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付出更为艰巨的努力。我想,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正好表达了我希望在《草尖上的文明》中想表达的思想和理念。
    游牧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明类型,游牧文明与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共同构成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但是很多人对游牧文明的认识不够,直至今天,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资源匮乏、生态污染等严重挑战,人们才全面反思工业文明并重新认识游牧文明。虽然国际上已有不少游牧文明研究成果,但是作为传统农业大国的中国对游牧文明的重视和认识远远不够,非常有必要普及和宣传有关游牧文明的基本知识。中国有大片草原,中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中有很多游牧民族,游牧文明在当今中国有重要的认识价值。
    草原文化和游牧文明是近年来越来越吸引人眼球的命题。环境恶化、资源枯竭的境地,迫使人类重新审视曾被扣上“落后、愚昧”帽子的逐水草游牧的草原民族生活方式及其文化。正确认识一种文明类型,需要有认识论上的问题意识和理论阐释。但是,国内系统介绍和理论概述游牧文明的书籍却寥寥无几,这与中国拥有悠久的游牧文明和广阔草原的实际情况是不相符的。《草尖上的文明》正是从这样的问题意识出发,用带着感情温度的文学手笔而不是板起面孔说理的学术语言来向更多的读者介绍草原文化和游牧文明的一本入门读物。我们只想向更多的关心中国和世界的未来、关心人类共同命运的人们,诉说一种建立在草尖上的既脆弱又伟大的文明。
    《草尖上的文明》是一部用文学的文笔通俗易懂地介绍草原游牧文明的学术随笔著作。该书从生态恶化、资源枯竭等现实问题出发,深刻反思了人类文明,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游牧文明,指出被认为“落后”的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文明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正确认识游牧文明对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书以蒙古民族为例,深入浅出地讨论游牧文明的性质与特质、游牧文明与生态保护、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重要认识论问题,挖掘和提炼游牧文明的核心价值观。
    我们需要游牧文明,我们更需要了解游牧文明。本书的雏形是《民族画报》蒙古文版策划的系列文章《蒙古游牧文明系列》,是本书图片作者巴义尔给我的命题作文。从系列文章到图书出版,《草尖上的文明》也经过了“一草一枯荣”的“游牧周期”,并且凝聚了许多关心草原和忧心游牧文明的热心人的心血。
    我的大学岁月是读着席慕蓉的《七里香》和《无怨的青春》度过的,而最近我和席慕蓉的每次谈话却始终围绕着蒙古文化和游牧文明。这位蒙古族朋友也是我的《蒙古游牧文明系列》最初的读者,并给了我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初版时,她从山上写生下来,给我手抄了她的新诗代序,并说:“游牧文明不仅仅是蒙古族的。”草原是我们心灵的归宿,能够为人类保留哪怕小小的一片真正的草原,也是我们共同的期望。
    草原是非常脆弱的生态系统。据专家研究,呼伦贝尔大草原一米以下就是流动的沙子,植被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非常困难。而千百年来,蒙古族等北方游牧民族用被很多人认为是“落后”的逐水草而居的生活方式,保护了异常脆弱的草原生态。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逐水草而居”似乎是让牛羊把一片牧场的草吃完了,再去另一个牧场的生活方式。其实,真正的逐水草而居的迁徙是在这一片牧场上放牧到一定程度后再去找另一个牧场,以保障牧场的正常循环。而这里面的“度”是由那些一年四季跟着牛羊迁徙的游牧人来把握的。在牧场之间移动是游牧蒙古人的生产方式,也是迁徙的根本原因。游牧蒙古人给全人类留下的重要遗产,是用“逐水草而居”的生产生活方式把草原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当全球气候变暖,重温环境与生态问题时,人们才想到了游牧文明的重要性。因此,本书叫做《草尖上的文明》。
    (作者系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本文系《草尖上的文明》修订本后记。)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