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科幻 > 评论 >

确实,仅仅只是风景:评《角落:宇宙偷渡》


    
    《角落:宇宙偷渡》
    作者:黑暗森林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品:磨铁文化
    2019年4月
    “桃花号”作为一艘偷渡飞船,在某星球上载上了一对被追缉的老头和小孩,老头上船的条件是抵达目的暗星之后,会告诉主角一个秘密——这个宇宙的终极真相。而“桃花号”没有想到的是,背后正在追击他们的是全宇宙科技最发达的势力“沉舰”。同时船上还发现了另外三名偷渡客,目的地同样为暗星,同样背负着重大秘密。后有追兵,前有险路,“桃花号”为了抵达暗星,准备在减速虫洞里制造黑洞和白洞,但这一举措可能需要牺牲大半个银河系的生命……
    《角落:宇宙偷渡》这本书一上市,就充满了话题性,无论是作者名为“黑暗森林”,还是作者自己用另一个马甲来点评自己的书,明眼的读者直接能看出,这本书的包装和营销也属于近几年书商蹭《三体》热度的一种手段。在这本书之前,我去作者黑暗森林(另一名为“谪狂”)的微博转了一下,发现作者其实是一个相当虔诚的科幻迷,同时刘慈欣对于他来说,相当于阿瑟·克拉克对于刘慈欣的存在。所以这本书,抛去那些包装和营销的花边来说,究竟如何呢?
    在封底,黑暗森林(谪狂)给自己的这本书写的评是:并非“用概念堆积故事”,而是“用故事讲述概念”。以这个为出发点,所以作者设置了一个推动故事的麦高芬:要把老人和小孩偷渡到暗星,而偷渡到暗星的这张“船票”便是老人知晓宇宙的终极秘密。悬念有了,麦高芬也在推进,那么故事究竟如何呢。
    我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是——做一个比喻,有两个小人,手里分别拿着高科技武器,在空荡荡的绿幕背景(这块绿幕,就是电影制作过程中,方便用来做CGI的那块绿幕)里相互扫射。高低难分,小人A拿着战斗力数值为100分的枪,小人B拿着1000分的枪,A眼看着要输,又拿出了10000分的超级大炮,结果B又不甘示弱拿出了十万分的毁灭性核武器。而这些武器,在故事里被黑洞、白洞、虫洞、霍金辐射、量子纠缠态、甚至双缝干涉实验包装起来。
    看出来了吧,作者的科幻迷身份是毋庸置疑的,基本的“科幻素养”及格。但与此同时,在这些作者堆砌这些“科幻名词”的时候,“科学素养”不及格的毛病,还是无法加以掩饰。这些个“超级武器”统统冠以这些“科幻名词”确实乍一看可以显得很高级,但仔细一瞧,还是过于低幼了一些。
    自诩为“硬科幻”,但作者并未从内里出发去解释这些高科技生成的原理为何,而是直接告知读者,XX已经掌握了这种科技。即使书中角色对这些“名词”有着一些所谓的“解释”,但也是百度百科上足以查到的内容,并未有任何可以引起思维发散的新设定。简单来说,就是不硬,也不新鲜。甚至有时候部分设定还挺神棍,神棍到有些让人喷饭,比如反派组织为何要把这个宇宙扭曲了,因为扭曲之后生成可以大量黑洞,然后其中的作用力可以生成黄金——没错,黑洞可以造黄金!
    整本书无止境地武力膨胀,充斥着花花绿绿的烟火特效,它就像某些好莱坞电影一样,足够绚烂,但终究还是浮于表面。就好像腰封上宣传语所写“《三体》撑起了的中国科幻小说的天空,《角落》是天空下绚烂风景!”——没错,就是风景而已。作者对于宏细节和奇观的描绘,可以说是有模有样,画面上已足够美丽。但这片风景下面,只有风景而已。连两个对射的小人,都是没有着笔刻画的,也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
    对,接下来要说这本书几乎完全不存在的人物。是的,大部分硬科幻作品,无论国内外,人物塑造都是弱项、但不至于完全没有。好的作者,除了从言行举止上塑造人物之外,会把记忆植入角色的脑中,让角色在故事里活过来。本书作者对于角色的刻画一言难尽。举个例子,比如描写主角的自负和冷酷,仅仅是让他把“老子”挂在嘴边,让他动不动把枪口对准任意一个角色,而关于他父亲为何而死,过去发生了哪些变故——在作者快节奏的故事推进里,似乎并没有给任何让主角去回忆的空档。OK,为了故事节奏,少一些人物闪回,我可以接受。硬科幻嘛,人物都是符号,但作为符号,也要有符号的样子。有些人物作为符号的存在感都缺失就说不过去了,比如一开篇老人带着的那名小孩,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台词,一个动作,甚至连模样都没有描绘……随着故事推进,这些没有形状的符号,也渐渐融入背景里去了,成为“风景”的一部分。
    不得不说,这位作者作为科幻迷,虽然科学素养不及格,但在科幻方面可圈可点的地方还是有的。它的科幻点子大多带有致敬意味,应该是在阅读经典科幻的过程中汲取出来的。比如暗星的设定“宇宙的某个区域像一块实心中带着几点空洞的奶酪”,这很难不想起大刘的《山》里那个生活在固体空间里的硅基生命种族。以及谷地星上生活的两族,其中一个叫蓝鬼的原始种族对一块巨大陨石顶礼膜拜甚至赖以生存,灵感来源可能是《2001太空漫游》中间那块点醒猿人智慧的黑色方碑。而最后老头口中宇宙的真相,则是从克拉克的名句“一个活着的人身后站着三十个鬼魂”衍生而来……
    其中比较有趣是,作者摸到了“把微观效应投射到宏观尺度上演绎”的标准硬科幻点子展开的玩法。于是造了一个银河系尺度下的超级超级超级巨大的双缝干涉实验,其中还是提到了观察者对实验的影响所产生的“灵异事件”——把桃花号以及整个“扭曲成河水的”银河,作为一个粒子,让其穿过由数亿万级的舰队所组成的舰墙中间所刻意留出来的两条缝。
    听起来挺有意思,但转念一想,先不说这个实验,其中有多少由微观放大到宏观待解决的细节问题,但就观察者这点而言——“桃花号”上的诸位,难道不就是实实在在的观察者吗,把有意识的人类作为粒子来做双缝实验,这个怎么也无法圆上实验本身的初始条件吧。更何况,关于书中的组织“沉舰”为何这么做,故事里根本没有给解释,所以这一场宇宙尺度的实验目的为何,成了谜。或者说,就是为了作秀吧?
    当然,我的这些疑惑,都是从这几个有趣但疑惑的点子上发散出来的,其实作者完全可以把这些点子展开来,揉碎了细说。倘若放进长篇小说中担心剧情跑偏,写成短篇小说,科学素养到位的话,应该是几则精彩的故事。
    总之,《角落》这本书,合适的阅读人群,其实是非科幻迷的群体,其中的一些“科幻名词”的堆砌,就是那些“超级武器”的名字,对于部分从未接触过科幻的读者来说,还是新鲜的。但对于科幻迷来说,能轻易能看出这本书还是处于一个习作的阶段,作者的科幻素养不差,讲故事的野心也值得肯定,但如何把点子沉淀下来,如何驾驭长篇小说,作者的能力还远远不够。尤其对于自诩为“硬科幻作家”这个定位来说。不然写出来的,就仅仅只是一片只能观赏几眼的“风景”罢了。
    作者简介:
    旧书,科幻迷,嘴上说着要下科幻这辆大巴士很多年,但始终没下去。索性就爱一辈子吧。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