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上海市校园沪剧大赛:播下家乡戏的种子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04 中国文化报 洪伟成 参加讨论
沪剧《芦荡火种》剧照 7月23日、24日,上海进入“烧烤”模式。比天气更热的,是在长江剧场举行的“玉兰竞放新时代——首届上海市校园沪剧大赛”的集体组和个人组的决赛。早上7点多,参赛的小朋友就在老师和家长带领下,从四面八方陆续来到赛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头一次登上正规的剧场舞台。 “校园沪剧大赛”开赛以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个人组吸引了全市76名中小学生参赛,多家新媒体全程直播。 大赛集体组的决赛共有浦东、静安、徐汇、长宁、闵行、宝山、青浦等区20多所学校的约260名中小学生参加。参赛节目既有《芦荡火种》《罗汉钱》《江姐》《洪湖赤卫队》等沪剧经典唱段,也有《乡思》《草莓姑娘名声响》等校园原创沪剧作品。学生们通过折子戏表演、合唱、小组唱等形式,用吴侬软语唱出了对沪剧、对上海的感情。 “这个小囡嗓音真不错,唱戏功架也很老到。”“都是些学生仔,唱到这样程度太不容易了!”坐在记者身后的三四位阿姨结伴而来,对孩子们的表现进行着颇为专业的即时点评。 台上的小选手像模像样地唱着,台下的上海沪剧院院长茅善玉情不自禁地击节赞叹。“我们举办校园沪剧大赛就是希望用艺术凝聚和提升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的认识,了解海派文化的深厚底蕴,培养孩子们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茅善玉说,参赛经历一定会给孩子们留下难忘的印象,助力他们成为推动沪剧发展的新生力量。 校园是普及和传承传统戏曲的重要阵地。近年来,“戏曲进校园”在上海的中小学校蓬勃开展。作为上海本土戏曲的沪剧在校园推广过程中,通过名师走进校园,让沪剧融入课堂,形成“人人学会听赏戏、班班学唱经典戏、校校学演优秀剧”的良好氛围;同时把传统戏曲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等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从优美唱腔中传达给孩子。从“知戏”“赏戏”到“唱戏”“爱戏”,学生们的艺术审美素养、文学修养在提高,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增强。据悉,进入集体组决赛的既有具有一定历史的沪剧特色学校,也有刚成立沪剧传承基地的普通学校,但每所学校从领导、老师、家长到学生都对活动热情关注、积极支持。 面对青少年的业余比赛,评委们一丝不苟:“小朋友刚才的表现不错,精气神非常好,但咬字一定要清晰,唱出的每个字都要让人听清楚。”“你们的表演很好,出乎我们的预料。但阿庆嫂的鞋子有点大,刁德一最好戴副眼镜。当然,这不能怪你们……”“偶像”们循循善诱,小选手们仔细聆听、连连点头。 校园沪剧大赛收获了“戏曲进校园”的硕果,这离不开上海沪剧院多年的努力。2014年,上海沪剧院开办了沪语训练营,向广大“零基础”的娃娃们敞开沪剧艺术的大门。开办5年来,共有4万多名来自各地的小朋友参加体验课程,其中3000多人相继接受了沪剧专业老师的指导。这次校园沪剧大赛就有不少选手来自沪语训练营。“训练营也好,大赛也罢,比挑选演员更重要的,是在青少年心中播下家乡戏的种子。”茅善玉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动漫中国·向祖国献礼”征集作品
- 下一篇:儿童影视作品的题材现实感和艺术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