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想念杨宪益》出版之际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2:11:10 未知 张世林 参加讨论
人格的魅力——写在《想念杨宪益》出版之际 《想念杨宪益》终于出版了,我长长舒了一口气,真有如释重负的感觉。要说此前我已经编辑出版了八、九部《想念大师丛书》,应该说是驾轻就熟,但这次却颇感费力。 首先,前面那些大师我都有幸和他们亲身接触过,都约过他们写稿子,我也大多为他们出过书,关系比较密切,我对他们也有一定了解,更有较深的感情。其次,他们大多是大学老师,有很多门人和弟子,在长期交往中,我和他们也很熟,只要老师的事,弟子都愿服其劳。而杨宪益先生,1953年后就一直服役于中国外文局,终身从事翻译工作,再没有教过学生。我是1999年才调入外文局系统的,而那时杨老早已退休家居了,我虽早闻他老人家的大名,素所仰慕,却无缘识荆。本来也想去拜访他,可一想到他年事已高,不便打扰,终未成行,遂成憾事。 2011年是季羡林先生的百年诞辰,为了纪念也为了给后人留下一批珍贵、真实的史料,我着手主编《想念季羡林》一书,并发愿以此为滥觞,主编一套《想念大师丛书》,即以大师们的百年诞辰为契机(过百的便以逢五逢十再编),分别加以组织、编辑、出版,以为纪念。其后陆陆续续编辑出版了八、九部,颇得好评。但身在外文局工作,又怎能数典忘祖,忽略本局里的大师呢?杨宪益确是外文局里大师的杰出代表,不过他早已于2009年辞世。2015年迎来他的百年诞辰,应该纪念。于是,早在2013年我便动了编辑《想念杨宪益》的念头,为此还和一直与杨先生保持着密切联系的王湜华、陈有升两位先生专程拜访了杨老的胞妹杨敏如先生。敏如先生十分支持,早早就交来了回忆胞兄的长文。王、陈两位自然是身体力行,也分别写好了文章。当然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组织一批回忆文章,才能够编好并顺利出版该书。但真正开始动手组稿,才发现不像以往那样顺手。 杨老解放后不久就一直在外文局从事翻译工作,未在大学里任教,没有弟子能为其张罗和撰稿。换句话说,了解他的生平、事迹、贡献和性格特点及为人处世等情况且能写回忆文章的,除了一些他的亲属或私下有密切交往的人以外,大多是和他在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可这些人要么已撒手人寰,要么垂垂老矣或疾病缠身,许多人已经无法动笔了。年轻一点的因跟他没有太多的接触,写不出什么有深度、有内容的文章来。所以,虽然勉强开列出一个撰稿人名单,但打了一圈电话之后,能写稿的人寥寥。我真感到有些棘手。此外,我手头还有其他工作,哪件也不能耽搁;更何况我已到了退休年龄,好多事都该有个了结。 就这样,《想念杨宪益》一书无法按部就班地开展下去,我只能先去编急着要出的书。但毕竟这事已经开了个头,我也不忍真的放下。于是,一边编别的书,一边看杨老的传记。当我了解到他自幼出生于有钱的大户人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却醉心于读书,读他当时所能看到的中外经典,特别是西方文学和希腊古典文学作品。及长,便远赴英伦,考入牛津大学的莫顿学院深造。在这期间,国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立即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除了组织募捐,还积极在英伦宣传中国的抗战情况,以赢得当地人的支持。1940年刚一毕业便马上携女友戴乃迭回到重庆报效祖国。抗战胜利后,他和夫人戴乃迭来到南京,进入国立编译馆从事翻译工作,同时到中央大学兼任历史系教授,因不满国民党的统治,积极支持学生的爱国活动——罢课,教学工作也就中止了。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了南京市民革秘书长,撰写了一系列支持中国共产党的宣言和讲话,后被任命为南京市政协副秘书长。1952年他和戴乃迭奉调入京,负责为出席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和平大会的宋庆龄副主席翻译和编书。次年,他俩调入北京外文出版社(外文局的前身),开始了专门的翻译工作。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他和戴乃迭变卖了所有的首饰捐献了一架飞机,此前我只知道豫剧大师常香玉有此义举。此后,虽然他俩做了大量翻译工作,却因政治运动频仍而历尽坎坷,直至“文革”中两人锒铛入狱,他们的爱子精神错乱,后自焚身亡。但所有这些打击,都只能促使他们更加全身心地投入翻译工作,以战胜苦难。这样,他们先后译出了《楚辞》《魏晋南北朝小说选》《史记选》《关汉卿杂剧》《牡丹亭》《长生殿》《儒林外史》《十五贯》《打渔杀家》《白蛇传》《鲁迅选集》(四卷本)《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白毛女》《阿诗玛》等等。特别是1972年出狱后,他们首先集中精力译完了《红楼梦》,被全世界公认为是最好的译本,他俩也被人们誉为“几乎翻译了整个中国”,只有杨老能称得起这样的赞誉。改革开放后,他终于加入了党组织,担起了中国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的工作,政治上重新焕发了青春。此后,不仅译作迭出,主编了《熊猫丛书》,还撰写了大量的论文、散文、杂文、评论和诗歌,接连出版了几部专集。特别是他写的诗歌,或针砭时弊,或抒发性情,或再现生活,或感叹人生,虽戏称为“打油”,却思想深刻,极富哲理,启人心智,足资借鉴。晚年,他作出了自己正确的选择,令人更加敬仰。 在了解了杨先生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取得的辉煌业绩之后,我被他老人家身上所独具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并打动了,我要把这部书编好。这是我的责任。因为杨宪益本身就是一部大书!就是一位真正的大师!一个大写的人!我为外文局有这样的大师感到骄傲,更为自己在退休之际能为他老人家做了一点事情而颇感心安。(张世林 作者系新世界出版社编审)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读李鸣生的“航天七部曲”
- 下一篇:评长篇小说《匿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