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艺谭 >

最早的剪纸实物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北朝团花剪纸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北朝团花剪纸
    
    吐鲁番市阿斯塔那墓出土的北朝人形剪纸
    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美术工艺品。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我国最早的剪纸实物出自新疆吐鲁番古墓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历史展厅陈列的团花剪纸,就是北朝时期的剪纸实物。
    该剪纸出土于吐鲁番市阿斯塔那303号墓,不仅保存完好,而且构图对称、画面均匀、线条流畅、美观大方,可以和现代民间剪纸艺术相媲美。剪纸为圆形,呈土黄色,中心图案为八角花形,依次向外为两圈菱形花纹,交叉错落,排列有序;再向外圈为梯形纹组成的三角形边饰。整个剪纸图案层次分明,变化繁复,颇有韵律感。这幅剪纸为折叠后一次剪成,造型简洁,刀法洗练,具有古朴浓郁的民间风格。
    此外,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还出土了对马团花剪纸、对猴团花剪纸、对蝶团花剪纸、菊花纹团花剪纸、人形剪纸等。
    对马团花剪纸是在六边形内,交错安排圆形、菱形、三角形组成一朵莲花;在六边形上,有六对相背而立的马,这些马被刻画得雄健有力,它们昂首翘立、目视前方。
    对猴团花剪纸,内圈多用几何纹样组成美丽的花纹图案。内外圈之间,16只猴子分成8对,围成圆圈。每对猴子向背而立,又回过头来相对而视;一只前爪相携,另一只前爪攀着旁边的树枝。猴子回首顾盼,似乎嬉戏于林间,玩得不亦乐乎。
    考古人员在阿斯塔那墓葬中还发现了两种不同的人形剪纸,一种是剪成并排而立的7人形状,近似泥俑;另一种在一张写有文字的圆形纸上,剪刻了4个站立着的人形纹。这两种人形剪纸造型简洁,图案清晰,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新疆出土的这些剪纸,技艺精湛、图案精美。它们采用重复折叠的方式,以形象互不遮挡的处理手法,与今天的民间团花剪纸极其相似。装饰风格采用团花式,色彩偏黄,间带蓝色。5幅作品分别以“成双成对”的表现形式展现,说明人们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掌握了纸的可折叠性,创造出对称与均衡的艺术手法。这足以证明,当时的剪纸艺术已经臻于完善。
    纸和剪刀是制作剪纸的重要材料和工具。纸是何时发明的呢?东汉时期蔡伦造纸的故事家喻户晓。然而上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越来越清晰地表明,作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出现。
    1933年,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在罗布泊以北土垠遗址发掘到一张古纸。他在著作《罗布淖尔考古记》中记载了这张古纸的原貌:“纸甚粗糙,不均净,纸面上存麻筋。盖为初造纸时所作,故不精细也。按此纸出罗布淖尔古烽燧亭中,同时出土者有黄龙元年木简,为汉宣帝年号,则此纸当为汉故物也。”黄龙元年为公元前49年,可见此纸比史载的“蔡侯纸”要早100多年。黄文弼所发现的麻纸,被学术界称为“罗布淖尔纸”。除此之外,我国西北各地墓葬中也发现了西汉时期的纸:1957年,陕西西安东郊出土了灞桥纸;1927年,瑞典人贝格曼在内蒙古额济纳旗发现西汉时期的一张碎纸片,被称为“额济纳纸”;1973年,甘肃居延汉代金关遗址中出土了西汉麻纸;1986年,甘肃天水市附近放马滩古墓出土了绘有地图的麻纸,时代相当于汉代初年,以细墨线绘出了山川、河流、道路等图形;1990年,甘肃敦煌甜水西汉邮驿遗址中发掘30余张西汉麻纸,其中3张写有文字。
    以上实物证明,西汉时期,我国已有了造纸术。由于纸质物品的保存极为困难,故流传下来的剪纸实物并不多。学者认为,剪纸实物虽然最早出现在新疆的吐鲁番古代墓葬中,但它的起源还是在中原地区。《史记》中载有“剪桐封弟”的故事,记述周成王姬诵用梧桐叶剪成玉圭图像,赠给他的弟弟姬虞。晋唐时期流行“镂金作胜”的风俗。“胜”,就是用纸或金银箔、丝帛剪刻而成的花样,剪成套方几何形者,称为“方胜”;剪成花草形者,称为“华胜”;剪成人形者,就称之为“人胜”。
    新疆北朝至唐代的剪纸艺术,是新疆剪纸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剪纸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剪纸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也是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见证。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