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张益唐:数论是人类智力的横杆


    爱因斯坦曾说:“我无法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们找来一块木板,在最薄的地方钻出许多孔。”而他就是专门找最厚的地方来钻孔的人——
    张益唐:数论是人类智力的横杆 
    8月23日晚,北京。传奇数学家张益唐受“赛先生”主办的“科学中国行”系列讲座之邀,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公众面前,以“我对数学的理解”为题发表演讲。现场座无虚席,人群挤满除讲台之外的每一寸地面。就是这样一个喜欢自我挑战的数学家,非但没有稳定的研究席位,还曾一度“流浪”美国各州,不时借住朋友家中,靠打零工为生。成名时,他已58岁。他从未妥协:既没有向艰难的学术之路妥协,更没有向世俗妥协。公众对张益唐的兴趣大多源于他跌宕起伏的人生,人们最容易问的就是:8年“流浪”生涯和50多岁才得到临时讲师工作的清苦生活,他是怎么熬过来的?
    不要轻易放弃追求
    一位学生问张益唐,有什么话想对那些可能一辈子都做不出大成果的人说。张益唐缓缓答道:“我只能说,不要轻易放弃你的追求。因为人生经常就是这样,如果一直患得患失,总想‘这个做不出来怎么办’‘职称评不上怎么办’那就被吓住了。我知道这都是现实的问题,但我那么多年来就有个好习惯,我确实不去想那么多。我觉得穷点就穷点,没有什么。但我不能拿这话去要求别人。至少你不要放弃追求,不要因为遇到一些挫折就不敢往前走了。”“数学里有很多美,数论可能是最美的一种,”张益唐说:“这些年来支撑我的,就是对美的追求。因为我喜欢数学,我对数学特别有兴趣,不论环境、条件有多差。”顿了一下,他继续说:“不过我也没觉得条件特别差,我还是能做下去。”当被追问“数论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有那么多非常聪明的人,长年前赴后继地追寻这些百无一用的难题”时,他表示:“数论能够让人理解,但它本身又有很多深奥的东西非常难证明,这种反差导致了它的一种美。”他说:“数论是横在人类智力面前的一个横杆,就看你能不能跳过去。这个挑战也是一种美。”
    退到足够简单的原点
    在张益唐成功证明“存在无穷多个之差小于7000万的素数对”这个“孪生素数猜想”的弱形式之前,最接近证明“孪生素数猜想”的,是早于他8年前发表的一篇论文。这篇论文由美国人Goldston、匈牙利人Pintz和土耳其人Yildirim三位数学家合作完成,被其他数学家们取其首字母合称为GPY。虽然这个组合看上去非常接近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但仍然不能证明存在一对素数其间隔总是小于某一个特定的有限值。后来,美国数学研究所把世界上做相关问题的专家都召集在一起,试图攻克最后的难点,然而一个星期过去,问题不但没显露出解决的曙光,还把大家都弄得悲观了,一致认为这个问题是不可能解决的。那么张益唐是如何找到解决办法的?“做数学特别是做数论,一定要眼界开阔,学别人的东西时最好有点不满足感,哪怕写这篇文章的人是一个名家,因为其实谁都是有局限性的。”张益唐说,那时他对前人的方法有一种不满足感,觉得太复杂了,而他感到不满足的时候,就会发挥出另一个“好习惯”,那就是后退,退到足够简单的原点去。
    想得慢一点,也许灵感就来了
    2012年7月3日,仿似在迷宫中寻找连接出口的唯一通路,张益唐“至少从三个方向”去逼近“孪生素数猜想”问题的破解。终于,灵光乍现的一刻出现了。“可能是半个小时,甚至二十分钟之内有一个突然的突破。”张益唐回忆起灵感降临的美妙时刻,“突然发现了一条路,是可以将之前那三条路连接起来的。”就在那一刻,张益唐已经知道自己可以把问题解决掉了,此后花了几个月时间补充细节。而在张益唐灵感突至的这段故事里,值得一提的有趣细节,是朋友家的鹿。为观看一场音乐会的排练,张益唐前往朋友家拜访,排练开始前,他跑去后院,期待着与鹿的邂逅。“朋友家位于美国的半沙漠地带,夏天又干又热,那些鹿受不了,就会跑到后院去乘凉,经常可以看到。”然而那天,鹿没有来。“没看到鹿,我就在那来回转,最后就想出来了。”就在朋友家后院等鹿的那片刻时间,张益唐发现了解决问题的通路。“如果那天鹿来了,你的灵感还会来吗?”面对这个提问,他表示:“鹿来了,很可能真想不出来。”
    回顾30年来的数论研究生涯,张益唐总结的经验是:第一,不要把自己想得太聪明。尽管现在媒体拼命吹捧自己,但真不觉得自己有多聪明。这是真的,不是在假装谦虚。第二,做学问,特别是纯思维的理论研究,往前推进的时候很可能最大的障碍是你自己,因为一个人在想一个问题的时候容易固守自己的思维方式,这时就要回到原来的出发点,不让自己成为阻碍。(潘颖 本文选自“赛先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