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动漫 >

儿童剧《鹬·蚌·鱼》:形体戏剧的思维


    《鹬·蚌·鱼》是中国儿艺新推出的一部儿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中国儿艺副院长冯俐编写,青年导演吴旭执导。这个戏看题目很容易让人以为是一个成语故事剧,实际上它与成语的内涵并不是完全吻合。
    首先,这是一部形体剧,演出全程没有一句台词。形体剧不是哑剧,也不是舞剧。形体剧当然有很多的流派,但在北京的戏剧舞台上较为出名的是三拓旗剧团,据说学习的是著名形体剧大师雅克的方法,雅克对于生活最精髓的探索,称之为“人类共通的诗意本质” 。这种诗意本质所关注的是所有事物抽象的一面:空间、光线、颜色、物质和颜色所组成的事物。说概念太抽象,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三拓旗演出的剧集《失歌》中,有一个小节目《忏悔》 ,剧情很简单,一个妇女在一个墓碑前(由演员扮演)放下一束花,她刚离开,一个青年男子便把花扔掉。她一次次来,他一次次扔。她头戴着面具,动作是象征性的、夸张的,一看便让人感觉到是超越现实的。一次次,她的脚步越来越蹒跚,动作越来越迟缓,最终有一次她久久没有出来,正当我们不知剧该如何结束时,一只蜗牛爬了出来,她已经化作尘埃中卑微的虫。不想,蜗牛一转身,一个绝色美女出来了,原来那戴面具的老妇人却是这样一个美人,不由得怦然心动了起来。她匍匐在地上又在墓碑前献上了一束花,这次青年男子没有扔掉。故事很简单,但带给人们很多思考:她是谁?她为什么这么痴情?她和他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他为什么不能接纳她?这个剧的情节如果用语言来表达,就会完全失去意蕴。因此,形体戏剧表达的“人类共通的诗意本质” ,是在语言之外,是语言所不能表达的。
    儿童能看懂形体剧吗?实际上儿童的语言体系还没有成年人那么完善,也就没有成年人那么多框框,他们对形体剧的接受反而更容易一些。 《鹬·蚌·鱼》可能考虑到儿童观剧的特点,全剧形体动作优美、色彩缤纷。有一条雄鱼和一条雌鱼,浑身上下都用铁丝绑着许多的鱼,颤颤巍巍的,好像海底世界一样。鹬由一位姑娘扮演,蓝色衣服,右手做成黄色的喙,总是高傲地抬着头;蚌是一个壮汉,手里拿着时开时合的两扇大贝壳,两眼露着贪婪的光。但这些角色好像都是舞蹈的成分偏多。倒是渔公和渔婆采用颇具象征意义的形体动作,推动着剧情向前发展。此剧的情节也是很简单,渔婆嫌渔公打的鱼太小,一次次地将他赶回到海上,渔公一次次不懈地打鱼,终于碰上了鹬和蚌打在一起分不开了,于是他便将它们一起带回家了。这一段故事有什么意义吗?是鼓励多劳多得?还是勤劳致富?好像并不是那么鲜明。不过孩子们从中体会到了大自然之中动物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些不同的生物状态、不同生物的生存方式、不同生物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形态,早已在孩子们面前展开了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
    也许编创者们也觉得这样下去内容似乎不太厚重,于是结尾是这样的:渔公回去后开始并没有告诉渔婆真相,而是把鹬和蚌先藏了起来,谎称什么也没有打着,气得渔婆大打出手。在两人的激烈交锋中,不慎打翻了扣在鹬和蚌身上的网,鹬和蚌就这样逃走了。编创者解释说,这个戏的主题是:不管家庭还是社会,只有和谐才能过上好日子。编创者们的想法无可厚非,因为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讲,那些利益权衡、尔虞我诈的道理小朋友们是很难明白的,不如说一个简单的道理。可问题是这样一个道理如何用形体剧的方式说明白。看着渔公、渔婆一番打斗之后,鹬和蚌便自由自在地跑到了台上。形体剧善于表达形象的、可以激发人们更多想象的东西,但对于那些具体的、概念化的东西则难以表达。简单地说,语言善于表达的东西,形体戏剧就不易表达;语言不好表达的东西,则是它的天下。此意正所谓,“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近年来,中国儿童艺术剧院创演的《木又寸》 《鹬·蚌·鱼》突破了我国儿童剧多关注善恶美丑的成人化的题材,向着儿童的心里进发,让儿童真正看到儿童的世界。成人化的儿童戏剧是教你如何长大成人、如何尽快适应成人的世界。而儿童化的儿童剧则是要保持儿童的天性,教你如何认识生命、认识自然、认识宇宙,环保、热爱每一种生命、尊重自然的规律。改革开放已经40年了,曾几何时,“探索性戏剧”风靡神州大地,突破传统观念、打造一个新的世界,是那时候的人们的共同理想,而现在,“探索性戏剧”似乎很少有人提及。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会关上,希望中国的“探索性戏剧”的发展不要停止。中国儿艺的这两部戏在儿童剧的创作上是一种探索和突破,也是走向国际化的一种实验,值得鼓励。近年来,儿童剧市场化比任何剧种都来得彻底和广泛,大量的儿童剧团只能依靠频繁演出来维持生计,一个剧团每年演出上千场,甚至几千场的都有,在这种情况下,娱乐化和粗制滥造的现象十分严重。中国儿艺这种不求名利、认真做事的精神实属难能可贵。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