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可:我国民族题材戏剧创作漫谈(节选)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1:11:25 民族文学(微信公众号) 胡可(满族) 参加讨论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有的民族且有自己的戏剧流传。 我国的戏曲剧目浩瀚,其中不少涉及民族间的关系。但是着眼于我国戏剧的发展,对戏剧创作中的民族题材(各民族间的关系、各民族的历史和代表人物)予以关注,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才有的事。 我国的民族题材话剧,记得最早读过的是阳翰笙同志的《塞上风云》,是描写“九·一八”事变以后蒙古族人民抗日斗争的。老舍和宋之的同志合写的反映回汉人民联合抗战的《国家至上》也是抗战时期的重要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看过陈其通同志的话剧《万水千山》,剧中描写了我工农红军长征途中过彝族区时同彝族人民的关系。在旧中国,一些少数民族群众长期受汉族官府欺凌压制,对汉族素有隔阂,是中国共产党的明确立场使这一隔阂逐渐消除的。特别是后来解放战争中我军向西北西南的大进军,使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群众获得解放,我人民解放军受到群众的拥戴。这一现实最早反映在我国的戏剧创作上,出现了话剧《在康布尔草原上》《金鹰》《遥远的勐垅沙》和维吾尔族革命家包尔汉创作的《火焰山上的怒吼》;出现了歌剧《草原之歌》《红鹰》《嘎达梅林》和戏曲作品《白云鄂博》《金沙江畔》等。 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和平时期的到来,反映民族地区社会面貌的变化和一代新人成长的戏剧作品不断涌现,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戏剧作品,为人熟知的有话剧《远方青年》《赫哲人的婚礼》,有戏曲《黛诺》《草原小姐妹》等。 由于党和政府对民族题材戏剧创作的重视,少数民族丰富的民间传说开始进入戏剧工作者的视野:《春香传》《刘三姐》《望夫云》《阿诗玛》等剧目不断出现在我国的戏剧舞台,使我国戏剧具有了更加浓郁的民族色彩。 我国的民族题材话剧,在我的记忆中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才开始繁荣起来的。除了郭老写的《蔡文姬》着眼于修史,大都是描写汉族统治者同其他民族联姻以达到维护和平友好的目的。记得周恩来总理看过田汉同志写的话剧《文成公主》后,曾提到我国历史上以联姻维护民族间团结的其他事例,曹禺同志写的话剧《王昭君》,就是根据周总理的建议创作的。周总理还提到汉公主解忧远嫁乌孙的故事,当年担任新疆文联主席的老剧作家刘萧芜同志得知后,曾立即着手话剧《解忧》的创作。谁想此剧脱稿后正赶上批判“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未能及时面世,直到“文革”过后,这颗被尘封多年的明珠才多次演出而释放出原有的光辉。 十年“文革”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文艺创作成果的摧残抑制,以对戏剧最甚。不少民族题材戏剧不得演出,甚至受到批判。粉碎“四人帮”以后至新世纪以前,新的历史时期的二十余年间,由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和民族政策的贯彻、“双百”方针的落实,我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创作重新获得发展并出现了新的高潮。这段时间,除继续出现了以民间传说为内容的一批戏剧佳作,如藏戏《意乐仙女》、川剧《青稞王子》、吉剧《三放参姑娘》《一夜皇妃》、壮剧《巧妹子》、京剧《雪宝公主》之外,更涌现出相当数量的以各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和杰出人物为题材的戏剧作品。就反映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进展。剧作家不仅着眼于汉族统治者同兄弟民族的关系,也关注到各兄弟民族间的重要交往和各族文化的融合。此时出现了描写蒙藏关系的《凉山结盟》,出现了描写满藏关系的《班禅东行》《圣旅》《十三世达赖喇嘛》,而后又出现了《元朝帝师八思巴》,在这些民族题材的历史巨著中,塑造了几位民族先哲的形象。 这二十余年间涌现的民族题材戏剧作品,除上述提到的以外,还可以举出为人称道的话剧《渥巴锡汗》《太后下嫁》《西夏昊王》《马背菩提》《乌卡》;歌剧《苍原》《木卡姆先驱》《张骞》《阿美姑娘》《傲雷·一兰》《古兰木罕》《阿里郎》《舍楞将军》《史禄传奇》;戏曲和民族剧种有评剧《契丹魂》、漫瀚剧《北国情》、蒙古剧《也兰公主》和《满都海斯琴》、花儿剧《花海雪冤》、藏戏《唐东杰布》和《藏王的使者》、新城剧《铁血女真》、花鼓戏《羯鼓惊天》、桂剧《瑶妃传奇》、粤剧《锦伞夫人》、壮剧《瓦氏夫人》和《歌王》、滇剧《爨碑残梦》和《金马守备》、白剧《阿盖公主》、采茶戏《山歌情》、黄龙戏《魂系黄龙府》、京剧《康熙出政》《少帝福临》和《夏王悲歌》、黔剧《水西遗恨》、歌仔戏《羯鼓汉箫》、吉剧《皇储与歌仙》、上党梆子《初定中原》等。其中有些作品就其人物的典型性、斗争规模的恢宏和对历史规律的揭示来看,称之为民族史诗是当之无愧的。这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方针指引下结出的丰硕果实,十分有助于广大年轻观众对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历史面貌的认识,十分有助于增进我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它已成为新中国戏剧史上不可缺少的篇章。 这二十余年间出现的描写少数民族地区现实生活的戏剧作品,成绩也是十分可观的。较早出现的有代表性的作品是话剧《黑俊妮告状》《白雨》《一个快乐的苦命人》《二月天》《赞普的子孙》《遥远的山寨》《扎西娜姆废墟》《被忘却的人们》、歌剧《火把节》《故乡人》和壮剧《羽人梦》、侗剧《官女婿》、评剧《勇敢的乌娜吉》等。随后又出现了具有较大影响的话剧《没毛的狗》《旅长,亚赛努!》《白雪花》《痴心的庄稼汉》、歌剧《长凳上的家常话》、藏戏《金色的黎明》、花灯戏《火把杨梅》、京剧《她从雪山走来》《红氍毹传奇》,以及20世纪末出现的话剧《黑山汉子》《蛮王的子孙》、歌剧《大瑶山人》、黔剧《秦娘美的后代们》《阿诗玛的新族人》等,特别令人高兴的是出现了少数民族现实题材的儿童剧佳作《纳西小子》和《尼玛·太阳》。这些作品,从描写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给民族地区带来的变化开始,深入地描写了生活带给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和随着这变化出现的新的矛盾,及涌现的新的人物,如《赞普的子孙》中所描写的藏族领导干部洛桑,如《官女婿》中所描写的廉洁正派抵制不正之风的年轻乡长龙义,如《白雪花》中塑造的那对品德高尚的残疾人勇宇和依兰夫妇。相当一部分作品写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一代人为改变家乡面貌所进行的斗争,在改变陈旧习俗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其中不少戏剧主人公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如《火把杨梅》中的共产党员梅遮,如《痴心庄稼汉》中科技兴农的带头人佟柱,如《秦娘美的后代们》中带头摆脱祖辈恩怨的女企业家娥美等。《她从雪山走来》则塑造了让英这样一个来自贫困山区通过刻苦学习为国争光的藏族少女的动人形象。从这批戏剧里,我们看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一代有理想有抱负的社会主义新人的成长,看到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年发生的巨大变化。 ...... 刊于《民族文学》2018年8期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少数民族与重新发现“世界文学”
- 下一篇:扎根脚下的土地 书写灵魂的天空